简介:目的:观察米诺地尔联合红光治疗斑秃的临床疗效,评估安全性。方法:斑秃患者8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8例、对照1组28例和对照2组28例。观察组采用2%米诺地尔溶液外用,每天2次,同时联合红光照射局部头皮,每周1次。对照1组单纯使用红光疗法,对照2组单纯外用2%米诺地尔溶液外用,方法均同观察组。三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结果:疗程结束后,观察组、对照1组和对照2组的临床痊愈率分别为71.43%、42.86%及46.43%,观察组的临床痊愈率明显高于对照1组(χ^2=4.67,P=0.031),但与对照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62,P=0.057)。观察组、对照1组和对照2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6.43%、71.43%和75.00%,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1组(χ^2=4.77,P=0.029)和对照2组(χ^2=3.65,P=0.056),对照1组和对照2组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9,P=0.763)。三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米诺地尔联合红光治疗斑秃的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无明显不良反应。
简介:报告腹部离心性脂肪营养不良1例。患儿女,10岁,右下腹、外阴萎缩5年,无明显自觉症状。皮肤科情况:右下腹、右侧会阴、阴唇部可见境界清楚的萎缩性斑片,萎缩凹陷区皮下血管清晰可见。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轻度萎缩,真皮胶原纤维减少,真皮血管扩张充血,浅层血管周围稀疏淋巴组织细胞浸润,皮下脂肪层、脂肪细胞呈团块状,少许坏死。
简介:目的:观察火针联合卤米松乳膏治疗白癜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47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72人,235处白斑)及对照组(75人,247处白斑)。对照组予卤米松每日2次外涂;观察组在对照组方案基础上联合火针治疗,火针每2周治疗1次。均连续治疗6月。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并对观察组内火针对于不同部位、类型、皮损面积、病程白癜风皮损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①观察组有效率为84.68%,对照组有效率为60.32%,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X2=36.03,P〈0.01);②火针对于面部白斑临床疗效最佳,对于手足部白斑疗效最差。病程愈短、皮损面积愈小,临床疗效愈佳。结论:火针联合卤米松乳膏治疗白癜风疗效较好。皮损部位、类型、面积、病程等因素均对火针的临床疗效有影响。
简介:1临床资料患者男,45岁。因“右前臂红斑、结节伴轻度瘙痒1年余”于2017年2月就诊我科。患者职业为海洋水族馆售后维护人员。体格检查:内科查体无特殊。皮肤科查体:右前臂可见多个花生米至蚕豆大小的暗红色皮下结节和斑块,近腕关节处相互融合,其余部分呈孤立结节,皮疹压痛明显。无波动感,皮温不高,见图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无异常。右前臂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表皮角化过度伴角化不全,棘层增厚伴海绵样水肿,真皮全层可见混合炎细胞,包括浆细胞、淋巴细胞浸润,可见上皮样肉芽肿及多核巨细胞,见图3。PAS、氯胺银、抗酸染色均为阴性,见图4。临床诊断:游泳池肉芽肿。
简介:目的:观察糠酸莫米松乳膏联合康复新液治疗阴囊湿疹的疗效。方法:将70例阴囊湿疹患者随机分为糠酸莫米松乳膏联合康复新液治疗组及单用糠酸莫米松乳膏对照组各35例,7天为1疗程,疗程结束后统计疗效。治疗后2周统计复发情况。结果:治疗组及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2.86%和68.5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5,P>0.05),2周后统计复发情况发现治疗组复发5例(17.24%),对照组复发18例(75.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56,P<0.05)。结论:糠酸莫米松乳膏联合康复新液治疗阴囊湿疹远期效果较好,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目的:探究子宫肌瘤患者使用桂枝茯苓胶囊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14年2月至2015年8月到我院进行诊治的经过专科医师确诊子宫肌瘤患者106名作为研究对象,将106名研究对象作为实验组,同时随机选择同期经过专科医师确诊子宫肌瘤患者100名作为对照组。实验组的研究对象使用桂枝茯苓胶囊联合米非司酮的药物联合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使用米非司酮进行对比治疗。治疗完成后将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经过治疗后平均子宫肌瘤体积小于对照组平均子宫肌瘤体积(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孕激素水平为(9.5±8.7)nmol/L与对照组患者的(9.4±4.9)nmol/L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实验有效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桂枝茯苓胶囊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简介:目的:观察甲氨喋呤与米非司酮联合治疗异位妊娠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100例异位妊娠患者进行实验观察,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使用甲氨喋呤与米非司酮联合治疗方式,肌注1mg/kg甲氨喋呤,口服米非司酮75mg/次,两种药物都是1次/d;对照组使用甲氨喋呤单药治疗,肌注1mg/kg甲氨喋呤,1次/d。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β-HCG及包块大小、不良反应等病情变化。结果:观察组的总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β-HCG及包块大小变化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有一例患者出现高烧恶心的症状,经过一段时间后症状自行消失;对照组有2例患者出现转移酶增长以及腹泻头痛的症状,在一段时间的治疗后自行恢复。结论:甲氨喋呤与米非司酮联合治疗异位妊娠的临床效果较好。
简介:营养不良型大疱表皮松解症(dystrophicepidermolysisbullosa,DEB)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它是一类由于Ⅶ型胶原基因突变或缺失所引起的机械性大疱性疾病,其特征是皮肤水疱及瘢痕的形成,慢性、难以愈合的创伤。根据遗传方式可分为显性遗传营养不良型大疱表皮松解症(dominantdystrophicepidermolysisbullosa,DDEB)和隐性遗传营养不良型大疱表皮松解症(recessivedystrophicepidermolysisbullosa,RDEB)。近年来随着DEB遗传基因、分子发病机制及VII型胶原的结构、功能等方面的研究,DEB的治疗有了很多新的研究成果,有的已经进行临床前试验及临床试验。该文对DEB目前的治疗方法及其新进展进行概述。
简介:目的:主要研究米非司酮治疗顽固性功能性子宫出血的临床效果并分析。方法:本次的研究对象为2012年7月至2014年6月期间医院收治的124例顽固性功能性子宫出血的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有患者62例,命名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的62例患者给予安宫黄体酮口服进行治疗,实验组的62例患者采用米非司酮口服进行治疗,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一段时间后,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两组患者在治疗总有效率上存在明显的差异性(P〈0.05);实验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有2例(3.23%)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对照组患者有10例(16.13%)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两组患者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有明显的差异性(P〈0.05);治疗结束后,实验组患者的复发率为6.45%(4/62)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复发率24.19%(15/62),存在明显的差异性(P〈0.05)。结论:采用米非司酮治疗顽固性功能性子宫的治疗效果很明显,不良反应少,复发率低,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