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6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研究银屑病与血脂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系统检索1980-2017年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库、PubMed中公开发表关于银屑病与血脂水平之间关系的文献,筛选出符合评价标准的文献,采用Stata11.0软件进行Meta分析,制作森林图并计算合并标准化均数差(SMD)及95%可信区间(95%CI)。结果:银屑病患者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敏感性分析显示结果稳定,Egger检验结果显示无明显发表偏倚。结论:银屑病患者比健康人群更多表现为血脂异常,上述血脂水平改变可能对银屑病的发展和并发症的发生具有一定影响。

  • 标签: 银屑病 血脂水平 META分析
  • 简介:目的:了解痤疮患者血清IL-10的水平,分析其与痤疮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探讨IL-10在痤疮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于我院门诊就诊的60例痤疮患者(按Pillsbury分为Ⅰ~Ⅳ级,每级15例,共4组)作为研究组,同时选取无痤疮健康体检者15例作为对照组,采用人白介素10(IL-10)酶联免疫分析试剂盒测定五组血清的IL-10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血清IL-10水平与年龄及性别均无相关性(P值均〉0.05);研究组血清IL-10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研究组各组血清IL-10水平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痤疮患者血清IL-10水平较正常健康人高,IL-10可能参与了痤疮的发病机制但不能用来评价痤疮的病情严重程度。

  • 标签: 痤疮 白介素-10 ELISA
  • 简介:目的探讨IL-17和IL-6在白癜风患者外周血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60例白癜风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者外周血中IL-17和IL-6的表达水平。结果(1)寻常型白癜风患者组外周血中IL-17和IL-6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2)节段型白癜风患者组外周血中IL-17和IL-6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寻常型白癜风患者组中,进展期患者外周血IL-17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期患者(P〈0.01)。结论IL-17和IL-6可能在白癜风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IL-17与寻常型白癜风的活动性有关。

  • 标签: 白癜风 IL-17 IL-6
  • 简介:目的探讨复方甘草酸苷对慢性湿疹患者血清中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SLP)的检测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8月—2016年8月在我院诊治慢性湿疹患者14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7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窄波紫外线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2组均配合外用0.1%地塞米松乳膏及保湿乳膏进行协同治疗,治疗观察3个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的血清TSIP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血清TSIP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症状评分都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后观察组的症状评分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在治疗期间都无出现瘢痕、皮肤水疱等不良反应;观察组中无不良反应,对照组1例出现色素沉着,都对症处理后好转,2组不良反应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慢性湿疹能抑制血清中TSLP表达,促进临床症状的改善,安全性也比较好,从而提高治疗疗效,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 标签: 复方甘草酸苷 慢性湿疹 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 不良反应
  • 简介:目的:比较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与健康对照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IL-38mRNA表达量及血清IL-38水平的差异,分析血清IL-38水平与主要病情评价指标的关系。方法:用RT—PCR检测30例SLE患者及20例对照者PBMCs中IL-38mRNA表达量,用ELISA法测定72例SLE患者以及63例对照者血清IL-38水平,比较SLE患者与对照者IL-38的mRNA及血清水平是否具有差异,分析血清IL-38阴性(血清IL-38〈31.2pg/mL)与IL-38阳性(血清IL-38I〉31.2pg/mL)患者主要临床指标的差异。结果:SLE患者IL-38mRNA表达量、血清IL-38阳性率以及血清IL-38水平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者(Z=-2.34,P=0.019;X^2=10.19,P=0.002;Z=-4.04,P〈0.001)。血清IL.38阳性的患者抗dsDNA抗体水平均为阴性,且其SLEDAI评分低于IL-38阴性患者(t=-2.76,P=0.020)。结论:SLE患者外周血中IL-38的降低可能参与了SLE的发病及病情活动过程。

  • 标签: 系统性红斑狼疮 IL-38 抗DSDNA抗体 SLEDAI评分
  • 简介:采用《大学生日常生活压力调查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随机抽样调查了武汉地区627名大学生,了解大学生对异性交往与性问题的主观感受,以及这类问题对其身心健康造成的影响.结果发现异性交往和性问题是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不是最重要的方面,从而得出结论,认为性教育不能过分夸大大学生的性问题而忽视异性交往问题.

  • 标签: 大学生 异性交往 性问题 压力 调查研究 性教育
  • 简介:目的探讨细胞因子IL-2和IL-10在早期梅毒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ABC-ELISA技术检测48例早期梅毒患者血清IL-2和IL-10水平。结果(1)早期梅毒患者血清IL-2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IL-10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值均<0.001)。(2)一期梅毒患者血清IL-2和IL-10水平与二期梅毒无明显差异(P值均>0.05),不同RPR滴度间IL-2和IL-10水平无明显差异(P值均>0.05)。(3)治疗后IL-2水平明显下降(P<0.05),IL-10水平上升不明显(P>0.05)。(4)IL-2和IL-10之间呈正相关(r=0.5385,P<0.05)。结论早期梅毒出现Thl上调,在抵御TP感染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 标签: 梅毒 白细胞介素2 白细胞介素10
  • 简介: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IGF-II)在寻常型进行期银屑病发病中的意义.方法:对42例寻常型进行期银屑病患者中的20例取其皮损进行免疫组化法,检测其HIF-1α的表达和分布,同时取20例健康皮肤组织作对照;对另外22例患者的血清标本采用ELISA法,检测其IGF-II浓度,并取健康血清20例作对照.结果:皮损组HIF-1α表达阳性细胞数(25.21±24.45)明显高于对照组(3.80±7.27)(P〈0.05),两组间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者血清IGF-II水平(308.39±432.74)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06.73±23.23)(P〈0.05),两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患者皮损中HIF-1α的表达和血清IGF-II的水平均较正常水平明显增高,二者可能参与银屑病的发病过程.

  • 标签: 银屑病 缺氧诱导因子-1Α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 免疫组化 酶联免疫吸附技术
  • 简介:目的探讨Chemerin在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ELISA)检测30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血清Chemerin的浓度.另取30例正常人血清作为对照组.结果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血清中Chemerin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Chemerin的水平与寻常性银屑病的分期有关,其中进行期患者组显著高于静止期患者组(P<0.05),且Chemerin的血清浓度变化与寻常性银屑病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分呈正相关性(r=0.521,P<0.05).结论Chemerin在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血清中显著增高,并与寻常性银屑病的分期相关,提示Chemerin在寻常性银屑病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 标签: 银屑病 PASI评分
  • 简介:目的:观察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DED)患者性激素水平的变化,并探讨DED与性激素水平的关系。方法:根据国际勃起功能指数一5,分别对90例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评分,同时测定睾酮(T)、雌二醇(E2)、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空腹血糖(rPG)、餐后2h血糖(PBG2h)、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和低密度脂蛋白(LDL)。结果:与非ED组相比,ED组存在年龄大、病程长,长期血糖控制欠佳、低睾酮水平的特点。年龄、病程和HbA1c是DED的危险因素,T是DED的保护因素。结论:2型糖尿病有较高的DED患病率,睾酮水平降低是DE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2型糖尿病 性激素 勃起功能障碍 国际勃起功能指数
  • 简介:目的:评估梅毒控制规划实施以来广州市普及大众梅毒防治知识的成效。方法:2012年用全国梅毒知晓率调查问卷对梅毒防治干预试点区之一荔湾区岭南街、非试点区之一白云区黄石街分别进行居民梅毒防治知识专题调查,在此基础上,2013年对全市(不管试点区与否)大众就梅毒防治知识知晓水平进行分层整群抽样横断面调查,并与2011年基线比较。对问卷中的8个问题准确应答6个定义为知晓。结果:共调查5824人(其中2012年专题调查523人),梅毒防治知识总体知晓率为83.9%,较2011年上升了26%。其中,纳入梅毒控制试点的干预社区,居民梅毒知识知晓率为80.9%,高于非试点区的7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4,OR=1.46,95%CI1.09-1.97)。8种人群间对梅毒防治知识8个知识点应答准确率均分别存在明显差异,FSWs总体知晓率高于其他人群。年龄及文化水平越低、获取梅毒防治知识的途径越少,则知晓率则越低。本市不同行政区县域受访者、年龄等均影响梅毒知识知晓水平。结论:我市大众梅毒防治知识知晓率逐步提高。基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健康教育平台,结合外展干预可提高大众梅毒防治知识水平,以社区为平台的干预模式值得在梅毒防治工作中推广应用。

  • 标签: 梅毒 STI 知晓 大众
  • 简介:目的检测及分析临床上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血清特异过敏原(sIgE)及总IgE水平.方法用瑞典法玛西亚公司的UNICAP100过敏原分析仪对新疆地区118例变应性皮肤病汉族和维吾尔族患者血清特异过敏原及总IgE水平进行检测.结果118例变应性皮肤病汉族和维吾尔族患者血清多价过敏原均以食物组过敏原(fx5、fx2、fx7)和吸入组过敏原(pHad、hx2)阳性率较高,维吾尔族患者食入组过敏原(fx5)阳性率明显高于汉族,汉族患者吸入组过敏原(hx2)阳性率明显高于维吾尔族.血清总IgE阳性率为78.9%,以荨麻疹和异位性皮炎最高,阳性率分别为93.4%和85.7%.变应原特异性IgE阳性率略高于总IgE阳性率.结论对变应性皮肤病患者过敏原的实验研究可以帮助临床合理寻找过敏原并对其进行预防、诊断及治疗.

  • 标签: 变态反应性皮肤病 过敏原 IGE UNICAP 100过敏原分析仪
  • 简介: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水平在皮肤血管炎诊断中的作用。方法:收集近1年来于本单位皮肤科就诊的过敏性紫癜、变应性皮肤血管炎、荨麻疹性血管炎患者共84例的临床资料,同时收集40例健康人为对照,比较不同皮肤血管炎患者及健康人群血浆D-二聚体水平差异。结果:(1)84例皮肤血管炎患者中D-二聚体水平升高者占53.6%。(2)各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健康体检人群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荨麻疹性血管炎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其余各组皮肤血管炎患者(P〈0.05),其余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意义。(4)所有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患者出现临床观察指标阳性比例高于血浆D-二聚体水平正常者,而血浆D-二聚体水平正常且仅出现皮损的患者比例高于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且仅出现皮损的患者(P〈0.05)。(5)临床观察指标阳性的患者中D-二聚体水平升高者占67.7%,A组(发热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D组(ESR水平升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可用于辅助诊断皮肤血管炎,尤其是荨麻疹性血管炎,且在合并系统损害的皮肤血管炎患者中血浆D-二聚体水平更高。

  • 标签: D-二聚体 血管炎 相关性分析
  • 简介:皮肤位于人体表面,易于观察及分析,因此皮肤病学是最适宜应用各种图像技术的临床二级学科,也是人工智能在医学研究的主要应用领域之一。皮肤病学涵盖2000多种不同皮肤病,皮肤健康和皮肤疾病是发生率最高的医学问题(几乎每个人均有)。

  • 标签: 皮肤病学 脉络 诊疗 影像 人体表面 图像技术
  • 简介:目的:探讨胰岛素与血清性激素水平与子宫内膜增生相关性,并对其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探讨造成子宫内膜增生的危险因素,以其为临床防治提出可靠的依据。方法:纳入我院在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期间接受诊治的子宫内膜增生患者96例。根据子宫内膜增生程度分为子宫内膜处于增生期及分泌期(对照组)52例与子宫内膜增生过长者44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胰岛素水平及血清性激素水平,对各研究因素首先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具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给予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在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垂体催乳素、孕酮、黄体生成素、雌二醇6个因素上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雌二醇、垂体催乳素、胰岛素抵抗指数进入回归模型(P〈0.05)。结论:雌二醇、垂体催乳素、胰岛素抵抗指数为子宫内膜增生过长患者独立危险因素,三者联合检测可对子宫内膜增生过程患者的病变程度进行有效地评估,提示当患者出现E2、PRL、HOMA-IR异常时,应及早采取积极的治疗以及预防措施,防止子宫内膜增生病变进一步发展。

  • 标签: 胰岛素 血清性激素水平 子宫内膜增生 相关性
  • 简介:背景:特应性皮炎(AD)的特征为角质层炎症和神经酰胺异常低水平。他克莫司治疗AD有效,可抑制炎性细胞因子的转录和释放,但其是否可使神经酰胺水平正常化尚不清楚。方法:测定他克莫司软膏治疗前后7例有AD皮损患者的角质层神经酰胺水平。结果:他克莫司软膏治疗没有使神经酰胺水平增高或正常。结论:结果表明他克莫司软膏治疗AD有效是因其抗炎作用,而非任何增加角质层神经酰胺水平的作用。

  • 标签: 他克莫司软膏 神经酰胺 特应性皮炎 低水平 角质层 患者
  • 简介:目的:考察局部中晚期宫颈癌新辅助化疗对凋亡细胞因子Fas/FasL表达水平影响。方法:将50例宫颈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病理情况、治疗前后Fas/FasL表达水平和生存期。结果:观察组患者淋巴结转移、脉管受累和宫颈深层间质浸润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X2=3.947,x2=5.094,x2=7.219,P〈0.05,P〈0.01)。两纽患者治疗前Fas/FasL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Fas表达水平显著升高、FasL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患者5年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x2=3.947,P〈0.05)。结论:局部中晚期宫颈癌新辅助化疗对凋亡细胞因子Fas/FasL表达水平具有显著影响可能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原因之一。

  • 标签: 局部中晚期宫颈癌 新辅助化疗 FAS FASL
  • 简介: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7(Interlenkin-17,IL-17)、白细胞介素-23(Interleukin-23,IL-23)在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和健康献血者各30例,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IL-17、IL-23水平,并分析它们与病情、病程之间的关系。结果: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的血清IL-17水平[(19.3±8.1)og/mL]、IL-23水平[(28.9±11.1)pg/mL]均高于对照组[(8.6±5.7)pg/mL,(10.9±6.2)og/m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92、7.72,P值均〈0.01)。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IL-17、IL-23与症状评分呈正相关关系(r=0.89、r=0.75,P值均〈0.01),与病程无明显相关性(r=0.23、r=0.24,P值均〉0.05),IL-17与IL-23呈正相关关系(r=0.81,P〈0.01)。结论:IL-17、IL-23在慢性自发性荨麻疹发病机理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 标签: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 白细胞介素-17 白细胞介素-23 发病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