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近年,不规则毛霉(曾用名:多变根毛霉)引起的皮肤毛霉病这一新的感染性疾病正在受到临床医生尤其是皮肤科医生的关注,但由于大多数一线医生对该病缺少认知,误诊误治时有发生。患者因为没有得到及时准确的诊断治疗,常导致触目惊心的面部毁容。因此,提高我国临床医生对于该病的认识和准确把握对于改善该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目的探讨双氢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的机理。方法选择雄性BXSB小鼠50只,分成空白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强的松)和实验组(双氢青蒿素),采用Macart和直接免疫荧光方法检测BXSB小鼠尿蛋白,脾脏T细胞亚群和B细胞。结果BXSB小鼠尿蛋白量依次减低为空白组>实验组>对照组,P<0.01。对照组的CD4T细胞和CD8T细胞低于空白组,P<0.05。实验组的CD4T细胞的CD8T细胞高于空白组。P<0.01。B细胞降低顺序为空白组>实验组>对照组,P<0.01。结论双氢青蒿素通过抑制B淋巴细胞增殖。促进CD4T细胞和CD8T细胞的增殖。尤其是CD8T细胞增殖明显,减少B细胞分泌自身抗体,从而达到治疗红斑狼疮的作用。
简介:欧洲南部的流行病学研究中有对纺织品中分散染料接触过敏的文献记录。为了评价瑞典南部不同纺织染料斑帖试验反应的流行状况,观察对纺织染料高度敏感个体的皮炎发生部位,作者回顾性地研究了3325例连续斑帖试验患者。他们均用添加含8种分散染料的混合纺织染料(TDM)的标准测试系列做斑贴试验。8种分散染料为:分散(D)蓝色35、106和124,D黄色3,D橙色1和3以及D红色1和17。所有TDM.阳性患者,除3例外,均用混合染料中的各种染料做独立试验。TDM的接触过敏率为1.5%,与欧洲南部的研究结果相似。最常引起过敏的染料是D橙色1,对其过敏反应的高发生率未曾预料,而对D蓝色106和124过敏反应的发生率低于其他研究的预期结果。与所有受试者相比,TDM-阳性患者的双臂、面、颈和腋窝皱褶部位较常发生皮炎,且妇女患者手部皮炎发生率较高。
简介:目的观察白疕胶囊(土鳖虫,穿心莲,珍珠母,乌梢蛇)对银屑病小鼠阴道上皮有丝分裂及尾部鳞片表皮颗粒层的影响及其量效关系,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雌激素灌胃刺激小鼠阴道上皮组织增生的方法制作银屑病小鼠动物模型,直接利用小鼠尾部鳞片模型,给予白疕胶囊不同剂量(0.72g/kg,0.36g/kg),甲氨蝶呤(MTX)2mg/kg及生理盐水(NS)进行干预,14d后计数小鼠阴道上皮有丝分裂指数和小鼠尾部颗粒层鳞片数.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白疕胶囊的各剂量组及MTX组对小鼠阴道上皮基底细胞有丝分裂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P〈0.05);且均能促进鼠尾鳞片表皮颗粒层的形成(P〈0.05),从而促进表皮的正常分化.结论白疕胶囊可通过抑制上皮细胞有丝分裂和促进表皮颗粒层生成发挥治疗银屑病的作用.
简介:目的观察“热敷药”对硬皮病小鼠模型I型胶原、Ⅲ型胶原(COL—I、COL—III)含量的影响。方法60只BALB/c小鼠按照随机原则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西药组、小浓度组、中浓度组、大浓度组各10只,采用博莱霉素皮下注射形成硬皮病模型,造模完成后,根据分组分别给予10%、20%、40%“热敷药”药糊及肝素钠软膏外用,1次/d,连续1个月,空白组及模型组不用药。完成后观察各组皮肤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检测皮损COL—I、COL—III蛋白含量。结果与模型组相比较,高、中浓度组硬皮病小鼠模型COL—I、COL—III蛋白含量明显降低,差异较显著(P〈0.05);结论“热敷药”具有改善硬皮病小鼠模型皮肤硬化,降低COL—I、COL—III的作用。
简介:目的研究羊肉、青椒、香菇、带鱼、竹笋5种“发物”对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模型的影响,探讨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用2,4-二硝基氟苯(DNFB)诱导建立小鼠ACD模型后,随机分成5个“发物”组和对照组,观察各种“发物”对小鼠模型耳厚度、炎症细胞浸润影响及外周血清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IL)-17水平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羊肉、青椒组激发后小鼠耳厚度差及炎症细胞计数明显增加,外周血IFN-γ、IL-17表达升高,48h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竹笋组与对照组小鼠耳厚度差及炎症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FN-γ、IL-17表达下降(P<0.05);香菇、带鱼组各观察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羊肉、青椒有加重小鼠ACD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上调IFN-γ、IL-17表达有关.竹笋、带鱼、香菇对小鼠ACD无影响.
简介:目的观察中药白疤合剂对银屑病模型小鼠阴道上皮细胞有丝分裂及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产生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50只实验性银屑病模型小鼠随机分为5组,连续用药灌胃4周后,采用小鼠阴道组织HE染色法观察白疤合剂对上皮细胞有丝分裂指数的影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ELISA)法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中IL-8的水平,并与10只正常小鼠作对比。结果白疤合剂能显著抑制银屑病小鼠模型阴道上皮有丝分裂,降低血清中IL-8的产生(与对照组比较,P〈0.01)。结论白疤合剂可能通过抑制上皮细胞有丝分裂,降低血清IL-8的产生发挥治疗银屑病的作用。
简介:目的:探讨中药抗真菌方灌胃是否干预小鼠外阴阴道念珠菌感染。方法:将65只BALB/c雌鼠(8周龄)随机分为A组(30只,模型中药组)、B组(30只,模型对照组)和C组(5只,空白对照组)。自第1天开始,A组小鼠予中药抗真菌方煎液灌胃,B组和C组予生理盐水灌胃,持续至实验结束。A、B两组在第4天接种白念珠菌,于第8、9、10、12、14、21天每组分别各选取5只小鼠取阴道灌洗液进行菌落培养,并通过ELISA检测IL-12、IL-10、IL-6水平。C组在第8天同时进行阴道灌洗液的采集。结果:从感染后第2天起,A组培养菌落数开始明显小于B组(P值均〈0.05)。A、B两组阴道灌洗液中IL-6与IL-12均出现增加,IL-10明显降低。A组和B组小鼠阴道灌洗液中IL-6水平较空白组增加,但A组与B组间无明显差异。两组间IL-12在感染后第1、5、7、14天有明显差异,IL-10则在感染后第2d时出现明显差异。结论:中药抗真菌方可减轻小鼠外阴阴道念珠菌感染。
简介:目的探讨复方昆明山海棠颗粒剂(CTHHG)对小鼠光变态反应的药效学作用。方法将Balb/c小鼠随机分为7组,每组10只。其中,有一组为模型对照组,五组为用药组,另设正常动物为空白对照组。以氯丙嗪为光敏剂,经长波紫外线(UVA)照射诱导Balb/c小鼠产生光变态反应模型。灌胃采用0.2mL/10g,1次/d,直至光激发当天,共13d。并于激发后48h,通过测定小鼠耳部的肿胀厚度差、重量差、真皮内浸润的单个核细胞数来判断各组药物抗光变态反应的效果。结果CTHHG对于激发前后的左耳厚度差、激发后左右耳厚度差及重量差、真皮内浸润的单个核细胞几个指标均有显著抑制作用。其中,以高剂量组的作用更为明显。与模型对照组比较,CTHHG对激发前后左耳厚度差的影响,高、中、低剂量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对激发后左右耳厚度差及重量差的影响,高剂量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激发后小鼠耳真皮内浸润的单个核细胞的影响,高、中、低剂量组差异均有显著性(高剂量组P〈0.01,中、低剂量组P〈0.05)。结论CTHHG对光变态反应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
简介: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IL)-36α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银屑病小鼠皮损中的表达,并探讨IL-36α与小鼠银屑病皮损面积和疾病严重程度评分(PASI)、VEGF的相关性。方法:40只BALB/c雌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每组20只。采用PASI评分观察银屑病样小鼠皮损动态变化;光镜下观察皮损组织形态学变化,并测量表皮层厚度;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蛋白免疫印迹分析技术检测小鼠皮损中IL-36α及VEGFmRNA和蛋白的表达,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检测IL-36α与PASI值、IL-36α与VEGF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模型组、对照组皮损中IL-36αmRNA表达水平的ΔCt值分别为0.0164±0.0071、0.0012±0.0045,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3.690±0.359、0.720±0.078,模型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模型组、对照组皮损中VEGFmRNA的ΔCt值分别为1.157±0.243、0.194±0.087,蛋白表达结果分别为0.142±0.022、0.033±0.021,模型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IL-36α在小鼠银屑病皮损中的表达量与PASI值以及VEGF在小鼠银屑病皮损中的表达量之间均存在明显正相关性(P〈0.05)。结论:IL-36α在银屑病小鼠皮损中过量表达。IL-36α可能与VEGF相互作用共同参与银屑病的疾病进程。
简介:目的探索甘草、红景天、黄芪等粗提物对中波紫外线(uw3)损伤BALB/c小鼠皮肤组织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54只BALB/c小鼠用随机数字法分为9组(每组6只):正常对照组、UVB对照组、溶剂对照组、UVB+5%与10%甘草组、UVB+5%与10%红景天组、UVB+5%与10%黄芪组。其中,正常对照组不予处理,UVB对照组单独给予UVB照射,溶剂对照组给予外涂蒸馏水+UVB照射,其余各处理组分别给予外涂相应浓度药物+UVB照射,连续1个月。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各组小鼠背部照射部位皮肤组织匀浆上清液中白介素(IL).10水平。结果经UVB慢性照射后小鼠皮肤中Ⅲ—10水平为(838.8±114.34)pg/ml,较正常对照组(568.45±78.8)pg/ml显著增高(P〈0.01),经不同剂量甘草、红景天、黄芪粗提物水溶液处理后可进一步上调IL-10水平,以甘草组最为明显,但IL-10水平与粗提物浓度之间无明显依赖关系。结论在受到UVB慢性照射后小鼠皮肤组织中IL-10表达水平增加,甘草、红景天、黄芪粗提物水溶液可进一步上调其IL-10水平,上述3种药物对UVB诱导的小鼠皮肤损伤的保护作用可能与上调IL-10表达水平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