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为了进一步提高我院在子宫疾病方面的治疗效果和减少手术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对比和分析腹腔镜下实施宫体楔形切除术治疗子宫疾病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抽取86例于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拟治疗的子宫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43例对照组的患者通过常规的全子宫切除方案治疗,而43例观察组的患者采取腹腔镜下实施宫体楔形切除术治疗,探讨和研究两种不同的取石方式患者的手术情况及术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经过统计研究发现,对照组患者的术中情况(手术耗时、术中输血量、胃肠道功能恢复)、住院天数显著高于观察组患者,且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出现情况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子宫疾病患者采取腹腔镜下实施宫体楔形切除术方案治疗,不仅能够提高手术治疗的效果,而且降低了手术中的各种风险率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应用和推广。
简介:目的:探讨经阴道和腹腔镜两种方法用于良性卵巢肿瘤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分析2011年8月至2014年9月重庆市巴南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83例良性卵巢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手术方式分为经阴道手术组和腹腔镜手术组分别81例、102例,对两组患者手术结束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结果:两种治疗方法术后治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手术时间显著长于经阴道手术方法,两组术后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阴道和腹腔镜手术在良性卵巢肿瘤患者临床治疗中各有利弊,具体选择方案应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进行选择,针对患者进行经济有效的治疗。
简介:背景:目前,很少应用局限性腋部皮肤切除和邻近皮肤选择性汗腺切除术(Shelley术式)治疗多汗症。目的:研究该技术是否为一种永久性减少腋汗的好方法。方法:这是一项在某大学皮肤科进行的前瞻性、开放、非随机治疗性试验。从出汗最多区域的中央切除一小块椭圆形的与皮纹平行的皮肤。沿切口边缘向下潜行分离至出汗最多位置,然后翻起皮肤。用剪刀剪去邻近皮肤下面容易辨认的大汗腺。作者治疗了8例腋汗症患者的15处腋部皮损。通过患者白行估计手术后出汗减少的百分率来评估出汗减少的程度。并由外科医生对瘢痕外观进行分级。5例患者8处腋部皮损的HE染色切片用于组织学上评估汗腺组织的大小、位置和深度。结果:所有患者治疗均有效:平均汗液减少程度是65%(极差40%~90%)。平均随访1.3年(极差0.1~6)且此间汗液减少程度一直维持。5例患者的组织学分析:汗腺较毛囊位置略深。在5mm厚的皮片中汗腺组织平均厚3.5mm。顶泌汗腺小叶较外泌汗腺的小叶更多、更大。两种汗腺紧密相邻,在皮肤内的深度无明显不同。结论:局限性腋部皮肤切除和选择性汗腺切除的局部外科手术仍是永久性减少腋汗的最安全方法之一。
简介:目的:探究改良经阴道子宫全切除术治疗非子宫脱垂良性子宫病变的效果。方法:病例来源于我院2010年3月至2014年1月妇产科收治的非子宫脱垂良性子宫病变需行子宫全切术病患154例,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两组,每组77例,对应随机数字是奇数者归入对照组,对应偶数者归入观察组。对照组施行开腹全子宫切除术,观察组施行改良经阴道全子宫切除术。观察比较两组术中输血与出血量、手术所需时间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输血与出血、术后发热、开始排气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长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术中输尿管膀胱损伤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改良经阴道全子宫切除术对病患的手术创伤较小,能够积极促进病患健康恢复,具有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等特点,临床前景广阔。
简介:背景:已有报道认为Sweet综合征(SS)与恶性肿瘤、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妊娠和药物等多种因素有关。材料和方法:作者对在自己科室就诊的淋巴水肿部位发生SS样皮损的患者进行了回顾,记录和分析了患者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特征、治疗及预后资料。结果:作者报道7例曾行包括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在内的乳腺癌外科手术后的女性患者。其中6例应用他莫昔芬。所有患者均有与SS一致的几种皮损,主要位于因乳腺切除术后发生淋巴水肿的肢体部位及同侧胸壁、躯干和背部。其中1例出现大疱性损害。3例皮损自行缓解,2例经抗生素治疗,1例经皮质激素治疗,1例经皮质激素联合抗生素治疗后痊愈。结论:乳腺切除术后淋巴水肿部位发生红色痛性斑块应考虑为Sweet综合征的罕见表现。作者在文献中仅发现3例类似报道。尽管该现象的发病机制难以解释,但被认为可能与免疫监视功能缺陷有关。
简介:目的:探讨高龄患者在子宫切除术后发生腹腔感染的高危因素,为降低患者感染的发生率,以期提高该类妇科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医院收治的高龄子宫切除术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腹腔感染分成两组,其中感染组有22例,非感染组患者64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统计和分析,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统计与腹腔感染相关的因素。结果:86例进行子宫切除术高龄患者中,感染的发生率为25.58%;其中感染组中高龄子宫切除术患者的年龄≥70岁、合并糖尿病、术前进行化疗、肺部感染,与非感染组患者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术后镇痛、胃部排空延迟的感染例数进行了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血红蛋白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术中输血量、术中出血量和谷丙转氨酶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年龄≥70岁、合并糖尿病、术前化疗、肺部感染、手术时间过长、血红蛋白过低都是高龄子宫切除术患者术后发生腹腔感染的独立高危因素。结论:高龄患者在子宫切除术后发生腹腔感染相关的影响因素较多,要求医务人员在整个治疗过程加强感染的控制工作,降低腹腔感染的发生率。
简介:目的:探讨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对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全麻患者拔管期应激反应和耐管的影响。方法:110例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异丙酚、瑞芬太尼静复合全麻。对照组:手术前无超前镇痛,观察组:在手术前给予患者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结果:在拔管时,观察组患者HR、MAP低于对照组患者HR、MAP,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手术结束和拔管时,两组患者的血糖和皮质醇均高于用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血糖和皮质醇浓度低于对照组患者血糖和皮质醇浓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的耐管评分和拔管后疼痛VAS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耐管评分和拔管后疼痛VA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全麻患者中采用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能有效的降低患者的心率、平均动脉压、血糖和皮质醇浓度,减少患者拔管后疼痛,提高患者预后。
简介:目的:探讨包皮环切术对包皮过长患者术前、术后性功能状况的影响。方法:通过中国早泄患者性功能评价表(CIPE)和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随访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于我院进行包皮环切术的患者术前1周内及术后第6个月的评分,并比较治疗前和治疗后的差异有无显著性。通过生物振动测试仪,分别检测患者术前1周内及术后第6个月阴茎龟头、阴茎体振动感觉阈值,并比较治疗前与治疗后的差异有无显著性。结果:包皮环切术可以有效延长早泄患者性交时间,降低龟头敏感性。患者术后性生活自我满意率和伴侣满意率较术前有显著提高。心理健康评价结果也表明患者术后焦虑抑郁症状得到明显改善。结论:包皮环切术可以有效增加阴茎头的震动感觉阈值,并显著增加患者性爱时间和射精控制能力,增加患者和配偶双方性爱的满意度,提高患者及其性伴侣的生活质量。同时包皮环切术可以显著改善患者心理健康。
简介:目的总结分次切除治疗皮肤良性病变如良性肿物、表浅性瘢痕的手术经验体会。方法在皮肤良性肿物或者瘢痕范围内进行部分切除,分次(间隔3~6月)将病灶缩小,直至病变完全切除;手术中和末次手术后根据情况采用不同的皮下和真皮减张处理,末次手术后酌情应用抗瘢痕治疗。结果对41例皮肤良性病变完成了分次切除手术,其中29例为面颈部、头皮部及小腿部的色素痣、疣状痣;12例为面部、四肢的瘢痕。根据病变大小不同分2~5次完成切除,术后效果良好,术后6~12月随访局部继发瘢痕不明显。结论根据不同皮肤的良性病变采用分次切除手术治疗具有简单、快捷、方便的优点,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植皮或皮瓣等其他复杂修复方法的应用。
简介: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由平滑肌及结缔组织组成,常见于30一50岁妇女,20岁以下少见。据统计,至少有20%的育龄妇女有子宫肌瘤^[1]。近年,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生活质量的提高,患者中要求保留子宫的人越来越多。以往最常用的治疗手段为开腹手术及腹腔镜手术,但随着微创手术理念在妇产科领域引入,子宫肌瘤的阴式手术显示了突出优点。尤其当肌瘤数目过多或肌瘤过大,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存在手术时间长、出血相对增加、小肌瘤容易残留和残腔缝合止血困难等缺陷时,在严格掌握适应症的情况下,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比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手术效果更好、损伤更小、无腹壁瘢痕,术后疼痛轻、康复快、安全可行,值得推广应用。本院今年行阴式子宫肌瘤切除术40例,均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简介:目的:比较两种方法对评价剖宫产术中出血量的准确性,分析术后出血发生率及影响术中出血量的主要因素。方法:将本院需施剖宫产手术的产妇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联合称重、羊水血细胞比容(HCT)换算法评估剖宫产术中出血量;对照组采用目测法评估剖宫产术中出血量,同时测定产前和产后6h血红蛋白浓度、血细胞比容和血小板数量,比较两种方法估值的准确性,并分析引起出血的因素。结果:试验组产妇术中出血量为(486.18±276.35)mL,对照组产妇术中出血量为(285.23±147.04)mL,两者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后6h血红蛋白浓度、血细胞比容较产前有所下降,两者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血小板数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剖宫产产后出血发生率为41.0%和9.0%。出血原因统计结果显示子宫收缩乏力是子宫术中出血的主要原因,占总人数的63.50%。结论:目测法对评价剖宫产术中出血量具主观性和一定的误差,而联合称重法、羊水血细胞比容(HCT)换算法比目测法具有客观性和正确性。子宫收缩乏力是剖宫产产中出血的主要原因。
简介:目的:探讨包皮环切术对性功能的影响。方法:分别应用BMSFI随访问卷调查150例包皮过长患者术前及术后性功能的变化,且对该150例包皮过长患者检测术前及术后4个月的阴茎龟头振动感觉阈,对其术前及术后的性功能作比较。结果:150例患者术前、术后应用BNSFI随访问卷调查性功能评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性功能各项指标手术前后均有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测量150例患者阴茎龟头振动感觉阈术前及术后4个月的变化,并进行统计比较,结果表明阴茎龟头振动感觉阈手术前后有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包皮环切术可有效延长性交时间,降低患者龟头敏感度,提高性生活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