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辅助受孕婴儿与自然受孕婴儿的新生情况以及12月龄时的精神运动发育水平有无差异。方法采用配对对照研究方法,将实验组与对照组母亲在年龄、产次、种族、地域、社会阶层、受教育程度等几个方面严格配对后,自母亲孕28周起入组登记并定期随访收集相关资料如婴儿胎龄、出生身长、出生体重、是否需要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有无出生缺陷等信息.出生后定期随访两组婴儿至12月龄时采用CDCC婴幼儿发育量表行精神运动发育评估。结果辅助受孕组婴儿出生时的身长、体重明显低于自然受孕组(P〈0.01),且辅助受孕组婴儿中早产、低出生体重、新生儿期入住NICU等发生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在剔除两组人群中的双胎妊娠儿,只考虑单胎妊娠儿时,这些差异消失。另外,两组婴儿在12月龄时的智力发育指数(MDI)及运动发育指数(PDI)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辅助生殖技术本身对婴儿的生长发育无明显影响,高发的双胎及多胎妊娠是引起辅助受孕儿有更差的新生情况的主要原因。故限制胚胎移植数量,降低双胎、多胎妊娠的发生率将成为保证辅助受孕子代生存质量的当务之急。
简介:目的研究运动再学习训练对缺血性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及其认知电位P500的影响。方法52名缺血性卒中患者运动再学习前后,对Berg平衡积分、Sheikh躯干控制积分、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及步行能力等指标进行评价,观察在运动功能改善的同时认知电位P300是否有改善。共治疗12周。结果运动再学习后缺血性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和认知功能显著改善,Berg平衡积分、Sheikh躯干平衡积分、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及步行能力等各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认知电位P300潜伏期比训练前明显缩短(P〈0.01),波幅较治疗前显著增高(P〈0.01)。结论运动疗法在改善缺血性卒中者运动功能的同时对认知功能的有积极的恢复作用。
简介:目的对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舞蹈指痉症的临床特点、电生理表现及发病机制等进行分析.方法对2001-2003年收治的4例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舞蹈指痉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复习近年文献.结果4例患者均为青年,无家族遗传史,临床表现均为在运动开始时突然出现一侧或双侧肢体及面部的不自主运动,持续数秒钟后可自行缓解,发作期间无意识障碍,发作后无任何不适.4例患者神经系统检查、脑电图以及头部CT和(或)MRI检查均无异常发现,诊断为特发性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舞蹈指痉症.经服用卡马西平等药物后发作均得到有效控制.结论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舞蹈指痉症可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亦可散发;可为特发性,也可继发于多发性硬化、特发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等其他疾病.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舞蹈指痉症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其临床特征为运动诱发的一侧或双侧上下肢及面部的不自主运动,对抗癫痫药物敏感,预后良好.
简介:目的验证可穿戴定量评估系统在临床评估帕金森病患者运动迟缓症状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探讨运动迟缓定量指标的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帕金森病药物治疗组为符合中国帕金森病诊断标准(2016版)的11例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健康对照组为15名与帕金森病患者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老年人。帕金森病药物治疗组患者进行美多巴冲击试验,状态分为服药前和服药后。所有患者均采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UPDRS)进行评估。应用可穿戴定量评估系统测量两组被试者的翻腕、抬腿、10m往返范式动作的运动数据,提取幅度、频率等运动指标分别进行组间比较,并与UPDRSⅢ中子项及子项组合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健康对照组与帕金森病药物治疗组服药前及服药后状态的翻腕幅度、步幅、转身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帕金森病患者服药前转身时间与UPDRS步态(Ⅲ29)、中轴症状(Ⅲ18、19、27-31)和迟缓+中轴症状(Ⅲ18、19、23-31)评分之间均呈正相关(r=0.824,P=0.002;r=0.779,P=0.005;r=0.673,P=0.023)。结论可穿戴定量评估系统可对帕金森病的运动迟缓症状进行定量测量,对药物治疗帕金森病患者运动迟缓症状的效果进行有效评估;为帕金森病的精准治疗提供新的方法。
简介:目的:探讨森田疗法联合运动治疗失眠患者的效果,为临床失眠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就诊的100例失眠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观察组给予森田疗法联合运动治疗,对照组给予运动治疗。2组均治疗8周。治疗结束后,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评估2组疗效。结果:治疗前2组PSQI总评分及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观察组PSQI及自评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障碍、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日间功能评分分别为:(6.65±1.56)分、(1.13±0.10)分、(1.52±0.16)分、(0.22±0.08)分、(0.24±0.08)分、(1.06±0.05)分、(0.64±0.09)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8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100.00%vs.76.00%,P〈0.05)。结论:相比单纯的运动治疗,森田疗法联合运动治疗在改善失眠患者睡眠质量上效果更为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目的:了解新兵入伍初期心理适应状况及心理健康水平,为开展心理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陆军适应不良量表和军人心理健康症状问卷(SCL-90)对1440名新兵进行心理测试。结果:(1)新兵心理适应不良发生率为4.8%,其适应障碍表现按因子分高低依次为情绪障碍、行为问题、社交不良和人际关系不良。(2)新兵SCL-90量表评定中的F1、F2、F4、F5、F7、F8和F9因子分显著高于国内常模(P<0.01),而F3、F4、F5、F6和F9因子分显著低于军人常模(P<0.01);新兵中度及以上心理痛苦水平(各因子分>2)的发生率为9.8%-32.4%。(3)新兵心理适应不良量表与SCL-90问卷各因子分间相关系数为0.235-0.554,均呈高度正相关(P<0.01)。结论:新兵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上高于军人常模而低于国人常模,少数人员存在适应性障碍。
简介:目的探讨垂体腺瘤术后垂体激素水平的总体变化规律。方法回顾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经蝶入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垂体腺瘤218例,根据筛选条件选出81例,其中男43例,女38例,根据免疫组化及临床内分泌学特点进行分组。将术前1周内、术后第1天、术后第7天及术后4个月的激素水平进行记录和比较。结果“总体激素”水平在所有病例的术后第1天、术后第7天及术后4个月呈上升趋势。在各组垂体腺瘤中,术后第1天与术后第7天的各单项激素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经蝶入路手术切除垂体腺瘤后,术后第7天与术后第1天的单项激素值大致相仿,腺垂体的总体内分泌能力在术后4个月内逐步恢复。
简介:目的:了解护理人员高危药品的认知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采取方便抽样的方法抽取广东省4所三级甲等医院152名护理人员,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其人口社会学特征及参加高危药品知识培训的现状,运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探析护理人员高危药品知识水平的影响因素。结果:护理人员高危药品知识水平平均得分为(11.74±2.12)分;职称、是否通过医院的制度和规范获取高危药品知识、是否参加过相关培训和是否有必要参加培训是影响护理人员高危药品知识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职称较高的护理人员高危药品知识水平较高;医疗机构应该通过医院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以及培训来增进护理人员高危药品知识与技能;加强对高危药品重要性的认识,有助于高危药品知识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