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视空间障碍情况及其与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选择自2007年4月至6月在广州6家医院门诊或住院部连续就诊并且同意参与本次调查的PD患者共107例,用复制立方体评估PD患者的视空间能力,并选用Hoehn.Yahr分级、PD统一评分量表第2部分(UPDRS.II)、UPDRS-Ⅱ、UPDRS-Ⅳ、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RSD)、Fuld物体记忆测验(FOM)、言语流畅性测验(RVR)、韦氏成人智力量表积木测验(WAIS.BD)、韦氏成人量表数字广度测验(WAIS—DS)、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神经精神科问卷(NPI)、睡眠量表、Epworth嗜睡量表(ESS)、非运动并发症等量表评估PD患者的运动症状、神经精神症状、认知及日常生活能力。用Spearman相关分析分析视空间能力与各相关因素的双变量相关性.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视空间障碍与相关因素的关系。结果在107例PD患者中有59例(55.14%)出现视空间损害。Spearman相关分析表明,视空间能力与发病年龄、性别、Hoehn.Yahr分级、病程、UPDRS—Ⅱ、UPDRS-Ⅲ、FOM、RVR、WISC-BD、WAIS—DS、焦虑状态、痴呆等相关(P〈0.05)。经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Hoehn.Yahr分级及病程是视空间障碍的危险因素,而RVR及WISC-BD是视空间障碍的保护因素。结论PD患者视空间障碍的发生可能与病情分级、病程、语言流畅性、图像识别及构造能力等有关,临床上可以通过改善患者运动症状及训练患者的语言能力、图像识别及构造能力等综合治疗来改善患者的视空间能力。
简介:目的探讨前、后循环系统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及1年期预后的差异。方法以中国国家卒中登记研究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资料为数据来源,根据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分型方法将脑梗死患者进行分型。对比分析前、后循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探讨其1年期全因死亡、预后不良[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RankinScale,mRS)≥3分]和卒中复发的差异。结果共8099例新发脑梗死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前循环(anteriorcirculationinfarct,ACI)梗死6415例,后循环(posteriorcirculationinfarct,PCI)梗死1684例。ACI组患者年龄、心房颤动发生率、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InstitutesofHealthStrokeScale,NIHSS)评分高于PCI组(均P〈0.001)。PCI组男性居多,糖尿病、高血压发生率更高(均P〈0.00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ACI组在出院时[优势比(oddsratio,OR)0.534,95%可信区间(confidenceinterval,CI)0.396~0.718,P〈0.001]、3个月(OR0.592,95%CI0.472~0.744,P〈0.001)、6个月(OR0.636,95%CI0.516~0.785,P〈0.001)、1年(OR0.719,95%CI0.591~0.876,P=0.001)的死亡风险均低于PCI组。ACI组在出院时预后不良的风险高于PCI组(OR1.272,95%CI1.075~1.505,P=0.005),但两组患者出院后3个月、6个月、1年时的预后不良的风险无显著差异。两组患者在出院后3个月、6个月、1年的卒中复发风险无显著差异。结论在1年内,后循环梗死患者的全因死亡率高于前循环梗死,而在出院后卒中所致预后不良和卒中复发方面,两者风险相似。
简介:目的常规的影像手段对视放射纤维束的成像、分析缺乏特异性,为了弥补常规影像检查的不足,应用弥散张量成像(DTI)和弥散张量纤维束示踪成像(DTT)研究成人视放射的各向异性程度和视放射纤维束的构象特征。方法对20例正常视放射和24例视放射区域病变的患者进行MR常规及DTI序列检查,分别测量双侧视放射区的部分各向异性(FA)值和平均扩散率(MD)值,采用弥散张量纤维束追踪软件进行视放射纤维束成像。结果正常视放射的FA值、MD值左右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4例肿瘤患者可见患侧视放射被破坏中断,FA值明显下降、MD值明显升高。结论DTI和DTF可清晰显示视放射纤维束生理和病理的各向异性和构象特征,对提高视放射病变的显示和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解视功能与视放射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研究手段。
简介:目的探讨重T2加权灰阶反转成像检查对大垂体腺瘤及其周围结构的显示作用。方法对15例术前有视力障碍的垂体瘤病人行重T2加权灰阶反转成像及常规T1加权成像,前者TR/TE为5800ms/259ms,后者为600ms/20ms;层厚3mm。结果重T2加权灰阶反转成像可清晰显示肿瘤与终板、前连合及前交通动脉丛的空间关系;其视神经、视交叉和视束的检测率分别为93.3%、100%和86.7%,而在T1加权成像中则分别为66.7%、93.3%和66.7%,前者对视路的检测率显著性高于后者。结论重T2加权灰阶反转成像可清楚显示垂体大腺瘤与视路的位置关系,有助于垂体瘤经颅手术的术前策略制定。
简介:目的探讨经蝶切除垂体腺瘤术后早期继发急性视功能恶化的原因,并提出防治措施。方法分析经蝶手术切除垂体腺瘤术后11例早期继发急性视功能恶化病例的临床资料。本组均为1999年以前的病例。病人均在术后3d内继发急性视功能恶化,根据视功能恶化的原因,再次行经颅手术5例,经蝶手术1例,脑室外引流1例,保守治疗4例。结果治疗后视功能恢复良好6例,3例视神经损伤者、1例鞍内填塞过紧者及1例鞍内血肿者恢复欠佳。结论术后早期继发急性视功能恶化的原因是在视神经和视交叉受到垂体腺瘤压迫而导致血运变差的基础上,与继发鞍内血肿、手术时直接损伤、急性视交叉缺血、鞍内填塞过紧等因素有关。该并发症可以避免。一旦出现,应尽早明确病因,予以相应处理。
简介: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睡眠障碍的临床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山东省东营市胜利油田中心医院神经内科自2005年1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脑卒中患者204例,以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判定是否睡眠障碍,比较不同性别、年龄、脑卒中部位患者的睡眠障碍发生率。通过症状自评量表(SCL.90)比较睡眠障碍和无睡眠障碍患者的身心健康状况,通过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Barthel指数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比较睡眠障碍和无睡眠障碍患者抑郁、生活能力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差异。结果本组患者睡眠障碍95例,发生率为46.6%(95/204)。女性患者睡眠障碍发生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0岁患者睡眠障碍发生率最高(57.6%),其次为〈50岁(41.5%)、50~69岁人群(32.9%),脑卒中发生在皮质下患者的睡眠障碍发生率最高(64.2%),其次为大脑皮质(27.4%)、小脑(4.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卒中部位位于左半球患者睡眠障碍发生率明显高于右半球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脑卒中后无睡眠障碍患者比较,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SCL-909项指标、HAMD评分及NIHSS评分均较高,而Barthel指数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睡眠障碍发生率较高,并与性别、年龄、卒中部位有关,可导致抑郁、焦虑、神经功能缺损,生活质量下降,临床治疗过程中应积极做好护理工作。
简介:目的探讨成年大鼠脊髓损伤后损伤区局部巢蛋白(nestin)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Allen's法建立大鼠脊髓拟伤模型,行为学评分采用BBB评分(Basso,Beattie&Bresnahanlocomotorratingscale,BBBscale),观察局部病理组织学改变及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局部脊髓在不同时段nestin的阳性表达变化。结果伤后1wBBB评分最低,随后增加,到4w以后达到最高并进入平台期。常规病理学检查显示拟伤模型类似于临床常见的脊髓损伤。损伤后1W,可见损伤区附近nestin表达升高,2W达高峰,4W后nestin表达明显下调。结论脊髓损伤可诱导损伤区周围短暂的nestin阳性表达,后者可能存在脊髓损伤后的再生与修复中起重要作用。
简介:脑血流受损会引起脑缺血,如果不进行治疗可导致脑梗死。这是多年来在美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死亡和残疾的一种重要病因。后循环缺血更为危重和难以治疗,这主要是由于后循环解剖学和生理学的复杂性所决定的。近年来,人们对多种治疗后循环缺血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并证实对患者的转归有明确的疗效。在经过适当选择的患者中,通过增加有梗死风险的脑组织的血流,能够预防即将发生的脑缺血和梗死。目前主要有3种方法用于后循环缺血患者的治疗,分别是药物,血管内治疗和手术治疗。最近在技术,诊断和治疗模式上的进展已经明确改善了脑缺血的转归。本文讨论了后循环缺血的多学科治疗方法,另外也对后循环缺血治疗中涉及到的各种术前和术中技术进行探讨。
简介:目的:探究脑卒中急性期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以及临床特点。方法:从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脑卒中患者中选取7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分为观察组44例(伴有睡眠障碍的患者)和对照组32例(无睡眠障碍的患者),对2组的平均年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以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平均年龄、HAMD、NDS以及MBI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发生睡眠障碍症状与脑卒中患者的年龄有关,且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的神经功能以及综合精神评估均异常,需要尽早治疗。
简介:脑卒中患者除偏瘫外,还出现不同程度的认知和语言功能障碍,并产生一系列情感行为的变化,其中抑郁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心理障碍,称之为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depression,PSD)。PSD不仅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也妨碍其神经功能的恢复,不仅给患者带来躯体上和精神上痛苦,而且增加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为此,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PSD的早期诊断和积极干预的重要性。本文对PSD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