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比较通过弧形骨钻与直骨钻注入骨水泥在骨质疏松模型中分布,评价弧形骨钻治疗骨质疏松骨折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0个新鲜小牛胸腰椎椎体标本(T10~L5)通过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Na2)脱钙法建立骨质疏松椎体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实验组采用弧形骨钻,对照组采用临床常用直骨钻。在透视下分别进行椎弓根穿刺,分别记录骨钻尖端越过椎体中线的数量及骨钻尖端至椎体中线距离,然后在透视下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vertebroplasty,PVP),记录骨水泥分布情况及骨水泥渗漏率。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骨钻尖端越过椎体中线的椎体数分别是18个和7个;弧形骨钻与直骨钻尖端至椎体中线距离分别为(4.5±0.6)mm和(1.1±1.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弧形骨钻组与直骨钻组骨水泥注入量分别为(5.5±1.4)ml和(4.1±1.1)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弧形骨钻组与直骨钻组骨水泥分布达到或过中线分别是19例与11例,骨水泥渗漏数分别为4例与9例。结论实验证明弹性弧形骨钻可以改变穿刺通道的方向,且能引导骨水泥的分布,实现单侧穿刺骨水泥椎体两侧都能均衡分布的目的。
简介:目的研究松果体区肿瘤(PRTs)的病理分布特点及不同病理类型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方医院神经外科自2000年1月至2009年1月经手术治疗并取得完整病理资料的133例PRTs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病理特点.结果133例患者中生殖细胞肿瘤61例(45.9%),松果体实质肿瘤17例(12.8%),神经上皮肿瘤28例(21.1%),其他肿瘤27例(20.2%)。生殖细胞肿瘤中男女比例为14.25:1,平均15.3岁。松果体实质肿瘤中男女比例为2.4:1,平均24.7岁。神经上皮肿瘤中男女比例为1.15:1,平均28.1岁。有33例血清免疫学检查异常,除1例为转移瘤外,其余均为生殖细胞肿瘤。结论PRTs病理类型多样,以生殖细胞肿瘤为主;影像学检查、血清免疫学检查及活检均不能准确判断病理类型,积极手术获得完整病理标本对于PRTs的病理研究有重要意义。
简介:目的:探讨非清髓性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non-myeloablativeallogeneicstemcelltransplantation,NAST)联合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LI)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采用FBCA方案[氟达拉宾30mg/(m^2·d),用5d;马利兰4mg(kg·d),用2d;环磷酰胺0.6~0.8g/d,用2天;Ara-C2g/(m^2·d),用5d]对12例恶性血液病患者预处理,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移植后第30d开始予DLI,并动态观察造血恢复指标、嵌合状态、GVHD及疗效指标。结果:12例患者造血顺利恢复,中性粒细胞(ANC)〉0.5×10^9/L平均为13d,血小板计数(PLT)〉20×10^9/L平均为14.5d,移植后第30d时经短串重复系列(STR—PCR)检测12例植活患者中10例为完全嵌合状态(CDC),2例为混合嵌合体,第90d时又有1例患者转为CDC,发生Ⅲ~Ⅳ度急性GVHD3例(25%),Ⅱ度急性GVHD1例(8.3%),发生慢性GVHD5例(41.7%),死亡3例,2例死于移植相关合并症,1例死于复发,9例存活,中位随访时间为321d(75~1143d),3例持续CR,2年总生存率、无病生存率及复发率分别为66.7%、58.3%及8.3%。结论:NAST联合DLI治疗恶性血液病安全可靠,造血功能恢复迅速且持久稳定,长期无病生存率高,急性GVHD发病率、严重程度低,而白血病复发率并未增加。
简介:目的研究良恶性胸腔积液中间期细胞遗传学方面的差异,以及FISH技术对此种差异的鉴别能力.方法采用7号、8号人染色体着丝粒特异性探针对21例临床诊断明确患者的胸腔积液(11例肿瘤患者,10例非肿瘤患者)进行FISH分析,计数超二倍体细胞的比例,以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作为对照来判定染色体数目的异常,并将结果与临床诊断进行比较.结果在正常对照的淋巴细胞中,7、8号人染色体着丝粒探针各出现2个杂交信号,肿瘤患者胸腔积液细胞中7、8号人染色体数目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拷贝数增多.在11例恶性胸腔积液中,出现7、8号人染色体数目增多的例数分别为8(72.7%)和9(81.8%),10例良性胸腔积液中7、8号人染色体为正常二倍体的各有9例(90.0%).结论7、8号人染色体超二倍体改变是肿瘤患者胸腔积液细胞的主要特征,采用染色体着丝粒特异性探针的荧光原位杂交技术能够检测到胸腔积液标本中的超二倍体肿瘤细胞,并且具有较好的性能.
简介:目的:探讨解剖型桡骨头假体置换治疗桡骨头粉碎性骨折的早期疗效。方法2009年6月至2013年5月,以Acumed解剖型桡骨头假体置换治疗桡骨头粉碎性骨折21例。男15例,女6例;年龄29~52岁,平均32.5岁。左侧8例,右侧13例。桡骨头骨折均为新鲜闭合粉碎性骨折,其中MasonIII型8例,MasonIV型6例,肘部损伤“三联征”3例,Essex-Lopresti损伤2例,II型Monteggia骨折脱位2例。受伤至手术的时间平均为6.8(3~14)天。结果21例均获6~38个月,平均18.75个月的随访。未见切口感染、桡神经损伤、假体松动、肘关节不稳、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肘关节功能满意。其中2例遗留肘关节轻度疼痛;5例出现异位骨化,未对肘和前臂的运动造成明显影响。按照Broberg和Morrey肘关节功能评估标准进行功能评定:优10例,良8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85.7%。结论Acumed解剖型桡骨头假体置换治疗桡骨头粉碎性骨折有利于恢复肘关节的稳定、伸屈活动及前臂的旋转活动,可获得比较满意的疗效。
简介:目的:报告3例股骨远端肿瘤患者假体置换25年后的翻修病例,总结股骨远端肿瘤型假体因远期松动而再次行假体翻修手术的结果与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3例因股骨远端肿瘤型假体置换术25年后松动,在本院行假体翻修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症状(膝关节周围疼痛、行走困难等)、影像学表现(X线示假体松动移位及翻修后假体位置)、手术方法及技巧、术后功能恢复等,3例翻修术后随访至少5年。结果3例翻修术后临床症状改善,膝关节周围疼痛缓解,术后X线示关节位置可,随访过程中均未出现假体松动、移位、断裂等并发症,根据1993年美国骨肿瘤学会评分系统(MSTS93),3例术后功能评分分别为70%、80%及73.3%,术后患者功能恢复良好,同时也未出现肿瘤局部复发及转移。结论肿瘤型假体长期使用,可出现松动、感染及排异等并发症。肿瘤假体远期松动行翻修时,取出松动的假体及骨水泥较容易;初次假体置换术后,假体周围会形成大量瘢痕组织甚至生物假膜,生物假膜切除应尽量彻底;翻修时患者多有软组织缺损,应准备肌瓣转移术。
简介:目的通过MRI技术探讨桡腕关节在不同运动模式下的在体运动特点和规律。方法健康志愿者12名,行右腕投掷平面(桡背伸25°、50°,掌尺屈10°、20°)、屈伸平面(屈曲0°、25°、50°、75°,背伸20°、40°、60°)和桡尺偏(桡偏10°、20°,尺偏20°、40°)平面运动模式下共15个体位的MRI检查。MRI图像数据输入自行研发的腕关节运动学测量平台软件,分析舟骨、月骨和三角骨分别相对于桡骨在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的运动规律。结果在投掷平面运动模式中,当腕关节从背伸桡偏位向掌屈尺偏位运动时,舟骨、月骨、三角骨相对于桡骨的旋后分别为11°、11°、19°,掌屈21°、-2°、6°,桡偏3°、3°、11°。在屈伸平面运动模式中,当腕关节从背伸位向掌屈位运动时,舟骨、月骨、三角骨相对于桡骨的旋后分别为9°、7°、9°,掌屈44°、-4°、11°,桡偏7°、22°、25°。在桡尺偏平面运动模式中,当腕关节从桡偏向尺偏运动时,舟骨、月骨、三角骨相对于桡骨的旋后分别为8°、15°、20°,掌屈-9°、6°、2°,尺偏8°、14°、6°。结论桡腕关节的运动是在空间中的三维复合运动,以矢状面的运动最为显著。舟骨在矢状面上运动幅度明显大于月骨和三角骨,近排腕骨间存在显著的适应性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