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声脉冲辐射力弹性成像技术(ARFI)用于鉴别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9月在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拟行甲状腺结节切除手术的68例患者(共99个结节),对其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术前行ARFI检查,观察并记录ARFI技术剪切波的速度(SWV)值,分析良性和恶性结节、病变结节同周边无病变组织间SWV值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获取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结节SWV值的截断值,以病理组织学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ARFI技术对诊断良、恶性结节性甲状腺病灶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甲状腺良性、恶性结节及周边正常甲状腺组织的SWV平均值分别为(2.68±0.51)m/s、(3.09±0.53)m/s和(2.42±0.22)m/s,恶性结节的SWV值高于良性结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甲状腺良、恶性结节SWV值均高于周边正常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甲状腺良性结节和恶性结节与周围组织的SWV比值分别为(1.108±0.205)、(1.277±0.2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SWV值诊断甲状腺病灶良、恶性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3.41%、74.14%、69.70%、63.41%和74.14%。SWV比值诊断良、恶性甲状腺结节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58.54%、79.31%、69.70%、64.86%和72.58%。结论ARFI技术作为一项无创技术用于鉴别结节性甲状腺病灶的良、恶性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能够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初步鉴别结节性甲状腺病灶。
简介:吉士俊,《中国骨与关节杂志》学术指导委员会委员。小儿骨科教授、博士生导师,1955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后留校附属二院即现在盛京医院外科工作至今。曾任小儿外科主任,卫生部小儿先天畸形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连续三届担任小儿骨科学组组长;《中华外科杂志》编委,《中华小儿外科杂志》副主编,《中华骨科杂志》常务编委,《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特约编委。
简介:目的:探讨NHE1反义基因磁性纳米微粒对胃癌细胞NHE1蛋白表达及裸鼠成瘤力的影响,探索胃癌基因治疗新方法。方法:构建NHE1反义基因真核表达载体和NHE1反义基因磁性纳米微粒,将NHE1反义基因转染至SGC-7901胃癌细胞中,通过免疫组织细胞化学SP法检测NHE1蛋白表达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观察双层软琼脂集落形成能力及转染前后生长曲线的变化。电镜水平比较观察转染与未转染细胞形态学变化,并观察裸鼠成瘤能力的改变。结果:氧化铁磁性纳米颗粒成功地将NHE1反义基因转染至SGC-7901胃癌细胞中,转染NHE1反义基因的SGC-7901胃癌细胞NHE1蛋白表达降低,细胞生长速度减慢、体外生长增殖能力降低,透射电镜下细胞线粒体数量增多、体积增大,内质网扩张,核偏向一侧,极性增强,裸鼠成瘤能力下降。结论:NHE1反义基因磁性纳米微粒能使SGC-7901胃癌细胞的NHE1蛋白表达明显下调,裸鼠成瘤能力降低,NHE1蛋白在胃癌细胞生长中起重要作用,NHE1基因可能成为基因治疗胃癌的一个理想靶点。
简介:目的分析食管间质瘤的临床表现、病理免疫组织化学及手术治疗效果,探讨其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3月至2008年12月的15例食管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5例均行手术治疗,无围手术期死亡,均治愈出院。其病理标本的CD117、CD34、Desmin、Vimentin、SMA,S-100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3.33%(14/15)、80.00%(12/15)、13.33%(2/15)、53.33%(8/15)、46.67%(7/15)、0(0/15)。术后随访14例,失访1例,随访率93.33%。1例术后1年出现转移而死亡,1例术后3年出现复发,另12例患者存活。结论CD117、CD34抗体的联合检测是确诊食管间质瘤的必要条件。食管间质瘤多发于食管中下段,以相对良l生多见,其生物学行为好于胃肠道问质瘤。食管部分切除术是其主要术式。
简介:目的评价DNA分析在痰液涂片细胞学检查中作用和意义。方法对HE染色痰涂片褪色后行Feulgen染色,用HPIAS-1000型高清晰度彩色全自动分析系统作DNA分析。结果35例肺癌细胞及9例不典型支气管上皮细胞DNA均为异倍体(heteroploid,H)核型。两组细胞DNA二倍体,异倍体(2C/H)核型分别占37.1%和66.6%(P〈0.001),五倍体/非整倍体(5C/AN)核型分别占71.4%、0.0%(P〈0.001),非整倍体(AN)核型占97.1%、0.0%(P〈0.001);而增生期百分比(PF)分别占(83.8±19.7)%、(47.629±.5)%(P〈0.001)。癌细胞组29例非小细胞癌与6例小细胞癌的2C/H核型分别占44.8%和0.0%(P〈0.001),5C/AN占65.5%、100.0%(P〈0.001),非整倍体(AN)核型为96.5%、100.0%(P〉0.05);而PF值为(83.1±20.1)%、(95.0±2.0)%(P〈0.02)。结论痰液细胞DNA分析指标(倍体核型、增殖期百分比)可作为细胞学肺癌诊断的重要理论参考。
简介:背景和目的:肺癌脑转移发生频率较高。本文总结肺癌脑转移的临床特点及不同治疗方式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1995年1月~2000年12月本院400例肺癌脑转移的临床资料。结果:肺腺癌的脑转移发生率:腺癌41.3%,小细胞癌23.5%,鳞癌21.8%,鳞腺癌7.8%,未定型5%,肺泡癌0.8%。单发脑转移主要表现为头痛,呕吐,运动感觉障碍及意识障碍。肺部原发灶未治疗组平均3.1个月出现脑转移,治疗组平均7.4个月出现脑转移。脑转移灶手术切除或γ-刀治疗辅以化疗/放疗的中位生存期及1年、2年生存率分别为11.1月,30.7%和15.2%,10.9月,31.6%和10.6%。结论:肺腺癌最易发生脑转移,肺部原发灶的治疗可以延缓脑转移的出现,部分病人采用脑转移灶手术或脑γ-刀辅以化疗/放疗效果较好。
简介:目的总结我院1968~2007年收治的35例支气管腺样囊性癌的临床特点,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对35例支气管腺样囊性癌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结果临床表现:该病发病率男女均等。首发症状以咳嗽、咳痰、咳血、气促气短等较大中心气道占位而引起的阻塞症状为主要表现。诊断:胸部X线、CT常显示中央性肿块,可伴支气管内肿物,但确诊要通过纤维支气管镜、手术病理证实。治疗和预后:手术为最佳的治疗方式,对于手术切缘有癌残留的患者应予术后辅助放疗;单纯放疗亦有效,但不易治愈;单纯化疗效果不佳。该病低度恶性,一般发展较慢,病程长,3年、5年、10年生存率分别为84.6%,66.7%,46.2%。结论支气管腺样囊性癌起源于支气管粘膜下的浆液及粘液腺,具有低度恶性,发展缓慢,罕见。目前认为手术切除是最佳治疗方法。
简介:目的探讨骨盆肿瘤的发病特点、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科收治的46例骨盆肿瘤及瘤样病变,男30例,女16例;年龄16~70岁,平均48岁;良性肿瘤20例,占44%。其中内生性软骨瘤6例,骨软骨瘤5例,单纯骨囊肿2例,骨巨细胞瘤2例,韧带样纤维瘤2例,骨巨细胞瘤并动脉瘤样骨囊肿1例,骨纤维结构不良1例,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恶性肿瘤26例,占56%。其中骨肉瘤2例,软骨肉瘤6例,骨转移瘤18例。从临床、影像和病理分析骨盆肿瘤特点,39例行手术治疗,术后随访肿瘤复发情况及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20例良性肿瘤完整随访,随访1~9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54个月,均无复发,髋关节正常。26例恶性肿瘤随访1—9年,平均5年,6例软骨肉瘤未复发,2例骨肉瘤局部无复发,出现肺转移,均死于呼吸功能衰竭,18例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中仍存活3例,19例手术后患者骨盆处症状明显改善,9例行骨盆重建术的患者术后复查均能做蹲起动作,步态基本恢复正常。7例行耻骨扩大切除术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内脏器官的下坠。结论骨盆肿瘤中恶性肿瘤占较高比例,良性肿瘤手术后复发机会少;骨肉瘤及软骨肉瘤采取半骨盆截肢效果佳,肿瘤局部复发率低;骨盆恶性肿瘤切除重建术后患者肢体功能明显优于半盆截肢术,但须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对于恶性肿瘤单纯骨转移患者手术可明显减轻局部症状,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简介:目的总结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特征,探讨其诊断和治疗,并评价预后。方法对2002年1月-2007年3月5年期间收治的47例胃肠间质瘤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完成随访。结果47例病人中CD117阳性40例(85.1%),CD34阳性39例(83.0%),S-100阳性10例(21.3%),平滑肌肌动蛋白SMA阳性3例(6.4%),结蛋白desmin全部阴性。结论CT结合内镜检查可提高诊断率,最终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及免疫组化,CD117是诊断GIST的重要标记物,手术完整切除肿瘤效果满意.恶性GIST宜行较大范围的切除术,必要时须行联合脏器切除。
简介:目的探讨鲍恩病特点,提高其诊疗率。方法收集2010年6月至2017年6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收治并经病理确诊为鲍恩病的2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表现、病理特点、误诊情况进行回顾分析。结果27例中,鲍恩病最常见于中老年人,60岁以上者居多,占70.4%。病变可发生于身体各个部位,但多发于躯干和四肢,为单发。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极易与神经性皮炎、湿疹、Paget病等疾病相混淆。组织病理学表现为表皮角化过度或角化不全,颗粒层减少,棘层明显增厚,细胞排列紊乱,全层可见异形细胞,真皮浅层有中等密度的淋巴细胞浸润,毛囊、皮脂腺导管及毛囊漏斗部外毛根鞘均可受累。误诊11例,误诊率为40.7%。结论鲍恩病误诊率较高,应尽早做组织病理检查,以便早期诊断,及时治疗。
简介:目的比较TACE、TACE+PEI及PEI3种介入治疗方案对原发性肝癌的疗效,综合分析预后影响因素,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高介入治疗疗效及预后的估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进行TACE、PEI或TACE+PEI介入治疗方案治疗的PLC病例,对影响肝癌治疗及预后的相关因素行Cox回归分析。结果3组中以TACE+PEI组疗效最好,生存率最高,中位生存期最长;AFP改善以及肝功能分级改善情况亦以TACE+PEI组为最佳。Cox回归单因素分析显示,对预后有显著影响的因素为癌栓、肿瘤缩小率、TACE+PEI治疗及治疗后AFP值;多因素分析示癌栓、TA—CE+PEI治疗对预后有意义。结论TACE+PEI疗效显著,治疗后AFP及肝功能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单纯TACE或PEI方案,明显延长患者生存期。门静脉癌栓形成是影响肝癌介入治疗患者预后的重要危险因素;无癌栓、行TACE+PEI治疗者的生存期长。
简介:目的探讨肢体软组织肉瘤(LSTS)的临床特点,并分析影响LSTS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LSTS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肿瘤直径、肿瘤位置、病理分期以及手术外科切缘等临床资料,并对患者进行随访,分析LSTS患者局部复发和发生全身转移的影响因素。结果术后随访期间,70例LSTS患者中,局部复发患者为15例,局部复发率为21.43%;发生全身转移的患者为22例,全身转移率为31.43%;初治、广泛切除肿瘤以及外科切缘阴性LSTS患者的术后局部复发率和全身转移率低;LSTS患者的术后局部复发率和全身转移率随着FNCLCC分级和MSTS分期的升高而升高,而与LSTS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直径、肿瘤位置以及肿瘤深度无关(P﹥0.05)。结论LSTS患者应优先考虑广泛切除治疗,高分期、外科切缘阳性和二次治疗的LSTS患者术后应注意局部复发和全身转移情况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