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近来CD4^+CD25^+调节性T细胞对肿瘤免疫调节的抑制作用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许多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都存在CD4^+CD25^+调节性T细胞比例上调,机体抗肿瘤免疫力下降。大肠癌的发病率正逐年上升,其发病分子机制已为熟知,免疫机制研究不多,国内尚未见大肠癌与该类细胞关系的报道,现对CD4^+CD25^+调节性T细胞在大肠癌的发生、发展、治疗中的研究综述如下。
简介:传统的大肠癌手术创伤大,出血多,肠道功能恢复慢,应用微创技术可以克服这些不足。微创技术已成为当前外科的发展方向之一,近年来对大肠癌的微创治疗已取得较大进展,出现了许多新的技术方法。1大肠癌内窥镜切除术主要用于治疗早期大肠癌,也可用于晚期大肠癌的姑息性治疗,以前者为主,内镜包括直肠镜和纤维结肠镜。传统的经内镜切除术包括圈套器热凝切除、热活检钳切除及电凝器凝除等,但易造成出血、穿孔及肿瘤残留,特别是对于较大、基底宽广、扁平无蒂及凹陷型的大肠癌,更易发生。近年来,许多学者开创了一些新的经内镜切除大肠癌的技术。1.1内镜粘膜切除术(endoscopicmucosalresection,EMR)主要针对基底宽广的无蒂息肉,及扁平或凹陷的病灶。在内镜下先在病灶部位的粘膜下注射生理盐水,使原来低平的病灶隆起,明显高于粘膜平面,同时肌层与病灶间距离也增大,这样便于圈套器完整地套住肿块根部,减少了肿瘤残留的可能性,同时热凝时圈套器离肌层较远而减少了肌层的损伤,因而减少了肠壁穿孔的发生。对于直径较大的肿块,Kanamori等发明了一种特殊的六边形圈套器,这种圈套器顶端有一针头,当粘膜下注射完成后,针头可刺入肿块远端的粘膜,使圈套器顶端固定,然后将圈套丝从操作通道向前推入即可扩大圈?
简介:目的比较腹腔镜和传统开腹大肠癌根治术在肿瘤学安全性方面的区别。方法回顾性分析江苏省金湖县人民医院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126例行大肠癌根治术的TNMⅠ~Ⅲ期病例的临床随访资料。其中腹腔镜组46例,开腹组8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辅助治疗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复发、生存等肿瘤学指标。结果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以随访36个月为准。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比较:3年累积生存率为84.1%比82.9%,远处转移率为13.6%比17.1%,戳孔/切口癌转移率为0比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局部复发率为6.8%比11.8%,其中Ⅲ期病例腹腔镜组局部复发率显著低于开腹组(P〈0.05)。结论腹腔镜大肠癌根治术安全、有效,远期疗效与开腹手术相当。
简介:目的观察替吉奥联合奥沙利铂治疗复发、转移性大肠癌的近期疗效和相关症状改善(DRSI)及毒副反应。方法48例口服替吉奥胶囊40—60mg/次,早、晚饭后各服用1次,d1~14;奥沙利铂注射液130rag/m。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2h,d1。21d为1周期,至少治疗2个周期。结果48例患者均可评价,CR3例(6.25%),PR18例(37.5%),SD17例(35.42%),PD10例(20.83%)。有效率(RR)为43.75%。临床获益率(CR+PR+sD)79.17%。主要毒副反应为血液毒性、胃肠道反应、外周神经毒性及VI腔黏膜炎。结论替吉奥胶囊联合奥沙利铂治疗晚期大肠癌近期疗效较好,毒副反应小,可明显改善患者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应用。
简介:目的探讨胃癌发生过程中α-连接蛋白(alpha-cmemn,α-Cat)表达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crpylori,Hp)感染的关系,及其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可能机制。方法选择胃黏膜活检及手术切除的胃癌病理标本96例,癌旁组织96例,对照标本15例。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各组组织中α-Cat的表达。用快速尿素酶试验或组织学Warthin-Starry嗜银染色法检测胃黏膜Hp感染情况。结果α-Cat在胃癌组、癌旁组织组、对照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4.4%、56.2%、100.0%,胃癌组显著低于癌旁组织组和对照组(P〈0.05);96例胃癌组织中Hp阳性组α-Cat表达明显低于Hp阴性组(46.3%vs59.2%,P〈0.05);α—Cat阳性率在高、中分化和低、未分化型胃癌组织中阳性率呈现递减趋势(69.1%vs10.7%,P〈0.01),但α-Cat表达和淋巴结转移、癌肿浸润深度无密切相关。结论在胃黏膜癌变过程中,α-Cat的表达逐渐上调。胃癌组织中α—Cat的表达与Hp感染相关,提示Hp感染可通过对α-Cat表达的影响,在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
简介:目的探讨布氏杆菌性脊柱炎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鉴别诊断水平.观察药物与手术综合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21例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患者的临床表现、体征、影像学特点、实验室及病理检查等情况.采用利福平和四环素及链霉素联合药物治疗的同时,均采取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其中3例加内固定治疗.结果(1)21例均有与羊、羊皮、羊肉接触史.本组病例均有发热,多为典型波浪热.腰部疼痛7例,脊柱,四肢大关节及肌肉痛14例,经治疗后均遗有位置固定的腰痛;均有乏力,多汗,食欲减退,消瘦.(2)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病灶除1例为T11~12,余均分布于腰椎.骨破坏灶小而多发,多局限于椎体边缘,病灶周围明显硬化、增生,新生骨组织中有新破坏灶形成.椎间隙变窄较结核轻,少或无椎旁脓肿形成,无死骨形成.(3)化验布氏杆菌试管凝集试验均为阳性,虎红平板凝集试验15例+++、4例++、2例+.血沉增快21例,为35~110mm/h.(4)超声检查见肝脾肿大6例,腹腔间隙积液3例.(5)病灶清除后均留标本送病理检查符合布氏杆菌性脊柱炎之诊断.(6)对初治6例和复治15例均采用利福平、四环素,链霉素药物治疗的同时行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或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后疼痛即刻缓减,2周疼痛消失,血沉开始下降.2~3个疗程血沉恢复正常,布氏杆菌试管凝集试验和虎红平板凝集试验转为阴性.结论布氏菌杆性脊柱炎可以通过接触史、典型的临床表现、影像特点、特殊的实验室检查及病理检查明确诊断,采用利福平、四环素、链霉素联合治疗的同时手术综合治疗可以取得满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