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观察负压封闭引流(VacuumSealingDrainage,VSD)技术对各种原因造成的小儿感染性创面的治疗效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方法2011年1月至2016年5月对49例患儿的62个因机械外伤、烫伤或感染等所导致的深度皮肤软组织感染创面,应用VSD技术进行前期清创治疗,待创面的新鲜肉芽组织生长良好后予以植皮等方法修复。结果49例患儿62个创面使用VSD治疗7~15d后,创面肉芽组织均能生长良好,植皮成活率在90%左右。未发现贫血、脓毒血症、电解质紊乱等严重并发症。结论VSD技术应用于小儿大面积感染创面的修复,能够有效快速去除创面坏死组织,控制感染,刺激创面肉芽组织生长,缩短病程,减少换药痛苦,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简介:目的总结应用封闭负压引流结合游离植皮修复小儿足踝深部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应用封闭负压引流结合游离植皮修复术治疗的50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2例,女28例,年龄5~11岁,平均年龄(7.21±1.12)岁,均为足踝深部缺损,伴有骨骼或肌腱外露,创面约3.5cm×5cm至9cm×10cm大小,分析术后创面愈合情况。结果50例患者植皮成活,均未出现感染现象。8例发生皮肤表皮破损,主要原因为VSD敷料压迫,经对症处理后创面完全愈合。50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68个月,平均(28.3±9.5)个月,末次随访根据Maryland足部评分标准:优40例,良8例,中1例,差1例,优良率为96.0%。结论封闭负压引流结合游离植皮修复小儿足踝深部创面效果较好,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简介:目的观察持续冲洗结合负压封闭引流(VSD)治疗儿童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自2006年1月至2013年2月间诊断为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并且病原学培养阳性的22例手术治疗患者,分为观察组("VSD组)7例和对照组(传统手术组)15例,对两组患者的住院天数、体温恢复正常天数、换药次数、手术次数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中位数为26(21~28)d,对照组为29(25—3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18,P=0.047)。观察组患者体温恢复正常时间中位数为11(9~13)d,对照组为15(13~1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34,P=0.003)。观察组患者换药次数中位数为1(0~1)次,对照组为4(3~6)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556,P〈0.0001)。观察组患者手术次数中位数为1(1~2)次,对照组为2(2~3)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082,P=0.003)。结论持续冲洗结合负压封闭引流(VSD)治疗儿童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效果理想,可以缩短康复时间、减少换药及手术次数,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动力性肠梗阻的外科干预指征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7年12月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收治的10例经手术治疗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动力性肠梗阻病例的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均经正规内科治疗(治疗时间17~36d)无效而行剖腹探查术,术中未发现肠道畸形,均行末端回肠造瘘术以及肠活检术。待患儿体重≥5kg时,行二次手术关闭造瘘。收集同时期10例经内科保守治疗成功的肠动力不足、喂养不耐受的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临床资料作为对照组,通过各项指标(呕吐次数、胃潴留次数、暂禁食或减少奶量与喂奶次数等)比较手术组和对照组患儿肠动力障碍严重程度的差异。结果手术组患儿肠动力障碍较对照组更严重,内科治疗无效。手术组10例患儿中9例存活,1例死亡。存活的患儿生长发育良好,二期手术关闭造瘘后,7例排便正常,2例有轻度便秘。两次手术病理结果提示患儿肠神经节细胞有逐渐发育成熟的过程。结论对于患有动力性肠梗阻的极低出生体重儿,经内科正规治疗3周仍然无效者,应及时行末端回肠造瘘术。待患儿体重≥5kg时可择期行关闭造瘘术,关造瘘前应充分评估远端肠管是否通畅以及肠神经节细胞发育情况。
简介:目的该实验比较了CD133免疫磁珠法及羟乙基淀粉法分离脐血单个核细胞(MNCs)的特点,探讨一种相对较好的MNCs分离方法。方法取2007年10月至2008年3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足月妊娠健康产妇的脐血15份,每份脐血分别用羟乙基淀粉沉淀法、CD133免疫磁珠法处理。分离后计数并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原代细胞的生长情况及其形态特征,原代第30天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CD34阳性率。结果羟乙基淀粉沉淀法、CD133免疫磁珠组得到的MNCs数量分别为(15.23±4.30)×10^6/mL,(0.066±0.027)×10^6/mL(P〈0.05)。羟乙基淀粉沉淀法所得细胞大多悬浮生长,传代后生长缓慢;CD133免疫磁珠法的细胞生长状态良好,其CD34阳性率分别为10.1%、0.5%。结论羟乙基淀粉沉淀法是一种高效的脐血细胞分离方法,但细胞生长状态欠佳;而CD133免疫磁珠法所获细胞纯度较高,可根据不同要求选用相应分离法。
简介:目的探讨经脐单孔法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肠套叠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收集了2012年7月至2015年5月间本院经脐单孔法腹腔镜治疗的36例急性肠套叠患儿的临床资料。经脐切口放入Triport后置入腹腔镜,建立气腹,反复使用无损伤钳交替缓慢并持续挤压套叠头部,直至套入部缓慢退出鞘部后,于升结肠或套入肠管处使用无损伤钳牵拉使之完全复位。结果36例患儿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404±64)min,出血量(60±05)mL,术后住院时间(6±1)d。腹腔镜下观察到被套入肠管复位后血供情况良好,小部分浆肌层撕裂。其中4例在复位中发现是Meckel憩室引起肠套叠,经脐扩大切口完成Meckel憩室切除+肠吻合术;1例因复位困难将切口向上下端各延长1cm后完成手术,术后无伤口裂开、迟发型肠穿孔等并发症。随访3个月未见肠套叠复发。结论经脐单孔法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肠套叠是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手术方法,并发症少,创伤小,恢复快。
简介:目的建立以纸片末梢血筛查儿童铅毒性易感性的方法.方法以Chelex100为介质及氯仿法抽提基因组DNA,并比较二者的DNA得率.PCR扩增σ-aminolevulinatedehydratase(ALAD)基因片段,以限制性内切酶MspⅠ分析ALAD基因型.结果以Chelex100为介质抽提基因组DNA的得率为17.1μg/ml,氯仿法抽提基因组DNA的得率为17.5μg/ml,两种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以两种方法提取的DNA为模板扩增ALAD基因片段及进行ALAD基因型分析均具有较高的特异性,但以Chelex100为介质抽提基因组DNA扩增时敏感性有所降低.结论以纸片末梢血分析ALAD基因型的方法来筛查儿童铅毒性作用的易感人群在技术上是可行的.
简介:目的总结69例婴儿法洛四联症一期根治术的围术期处理经验,探讨婴儿法洛四联症的围术期处理方法。方法2008年1月至2016年2月,我们实施婴儿法洛氏四联症一期根治术69例,均合并房间隔缺损、左上腔静脉、动脉导管未闭等一种或多种畸形。采取标准体外循环手术43例,深低温低流量体外循环手术26例。均常规应用改良超滤技术,均实施一期根治手术。结果69例中,死亡4例,治愈65例。死亡原因:严重低心排综合征、低氧血症、肾功能不全。全部病例呼吸机辅助时间12—89h,平均(35.1±21.8)h。ICU滞留时间5~12d,平均(7.3±3.9)d。术后住院时间10~26d,平均(13.2±5.2)d。术后主要并发症包括:低心排综合征9例,低氧血症8例,肺不张14例。结论婴儿法洛四联症围术期应注重循环及呼吸的管理,积极防治低心排出量综合征和肾功能不全,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简介:目的建立胆管内灌注胶原酶分离胰岛与适宜孔径滤网过筛相结合的快速纯化胰岛细胞的方法并评估这种方法的效果。方法清洁级8~12周龄Sprague-Dawley大鼠胆总管内灌注胶原酶消化、分离胰岛,分别采用Ficoll不连续密度梯度离心法和两次经不同孔径滤网过滤的两步过筛法纯化胰岛细胞,行双硫腙(dithizone,DTZ)染色、吖啶橙/碘丙啶(acridineorange/propidiumiodide,AO/PI)双色荧光染色法分析分离胰岛的纯度与活率;行葡萄糖刺激—胰岛素释放试验检测细胞活性;采用免疫组化荧光染色法观察胰岛细胞胰岛素的合成功能。结果大鼠两步过筛法和胰岛密度梯度离心法胰岛细胞收获量分别782±115胰岛当量(IEQ)和598±135IEQ,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纯度分别为90%~100%和65%~85%,活率分别为〉95%和85%~95%。两步过筛法分离的胰岛葡萄糖刺激—胰岛素释放试验显示培养24h后,高糖实验组胰岛素浓度(76.9±6.1μg/L)显著高于刚分离纯化后即加入高糖刺激时的浓度(49.4±3.9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两步过筛法分离纯化大鼠胰岛可获得纯度高、活率高且活性好的大鼠胰岛细胞。
简介:目的用酶免疫吸附试验(EIA)法检测北京地区婴幼儿腹泻标本中的Noro病毒,试图找到一种简便易行的检测方法,以期应用于临床检测。方法2003年10月至2004年12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就诊的腹泻患儿粪便标本中抽取167份应用EIA进行Noro病毒抗原检测,其中有61份同时进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轮状病毒。结果167份粪便标本中,Noro病毒阳性46份,阳性率为27.5%。其中,GⅠ型阳性标本20份,占阳性标本总数的43.5%(20/46);GⅡ型阳性标本19份,占阳性标本总数的41.3%(19/46);另有7份标本为GⅠ和GⅡ型同时阳性,提示为混合感染,占阳性标本总数的15.2%(7/46)。发病年龄以2岁以下患儿为主,占总感染人数的93.5%(43/46)。本组Noro病毒感染性腹泻未见明显的季节性规律。在检测轮状病毒的61份标本中,轮状病毒阳性29份,阳性率为47.5%。在29份轮状病毒阳性标本中,11份(11/61,18.0%)标本检出Noro病毒阳性,提示存在Noro病毒和轮状病毒的混合感染。结论Noro病毒感染在北京地区婴幼儿腹泻中占有重要地位,仅次于轮状病毒。EIA检测Noro病毒简便易行、利于推广。
简介:目的探讨“脊背六法”在痉挛型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康复中降低脊背部肌张力的作用。方法将6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选用肢体按摩加“脊背六法”,对照组仅用肢体按摩,两组均结合现代康复技术,3个疗程(3个月)后观察两组患儿脊背部肌张力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儿经1,2个疗程的治疗后,在降低脊背部肌张力的时间与疗效上.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3个疗程后,两组患儿脊背部肌张力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瘫患儿的临床康复中应用“脊背六法”,可在短时间内有效降低患儿脊背部肌张力,缩短康复疗程,提高康复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