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评价纤维乳管镜(FDS)对伴有乳头溢液的乳腺导管内占位性病变的诊治的应用价值。方法2005年9月至2009年12月本院采用FDS检查乳头溢液患者523例,发现乳腺导管内占位性病变209例(39.96%)。209例乳腺导管内占位性病变患者中,193例良性病变,均行手术治疗;16例恶性病变(乳头状瘤恶变6例,导管原位癌3例,浸润性导管癌6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伴钙化、乳腺腺病重度非典型增生、局部癌变1例)分别行保留乳房手术5例,单纯乳腺切除术3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4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加假体即时置入术4例;所有手术采用FDS结合扩张探针定位法。所有病例均经病理证实。随访时间5~5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5月)。结果193例良性病变患者全部治愈,除2例患者失访外,其余无复发。16例恶性病变患者经治疗后,未发现复发、转移及死亡。结论应用FDS诊断乳腺导管内占位性病变有临床参考价值,辅助手术定位准确,有助于获得满意的手术治疗效果。
简介:随着现在的生活越来越好,很多人都会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对于女性来说,盆腔炎发病率较高,严重危害身体健康。在平时生活中一定要注意,如果发现有不良的症状,要及时到医院就医。掌握一定的健康知识,防患未然,做好治疗准备。这里就带大家一起来认识盆腔炎,了解其常见治疗方法。
简介:目的:探讨临床应用腹腔镜技术诊断慢性盆腔疼痛,并实施镜下治疗,总结诊断符合率,观察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2008至2010年临床诊断为慢性盆腔疼痛的患者100例施行腹腔镜检查术,明确病因诊断,统计临床诊断符合率;同时进行镜下治疗,观察术后治疗效果。结果:腹腔镜检查对慢性盆腔疼痛的临床病因诊断率为95%,实施镜下治疗后的临床治愈率为90%,好转率8%,无效率2%。结论:腹腔镜检查术是临床明确慢性盆腔疼痛病因诊断的必要及准确手段,镜下治疗可有效治愈慢性盆腔疼痛。
简介:目的分析胎儿盆腔及骶尾部肿块的超声影像学表现,探讨超声检查在胎儿复杂性肿块的诊断价值,总结产前诊断胎儿盆腔及骶尾部肿块的临床思路,降低预后较差盆腔及骶尾部肿块胎儿的出生率。方法总结本院超声产前诊断25例盆腔肿块胎儿的图像特征,对照引产后或出生后结果,并追踪其他相关检查的异常。结果25例胎儿中,畸胎瘤9例(9/25)、卵巢囊肿6例(6/25)、胎儿巨膀胱5例(5/25)、单纯肛门闭锁1例(1/25)、泄殖腔畸形2例(2/25)、体蒂异常综合征1例(1/25);例失访。其中9例畸胎瘤、6例卵巢囊肿、1例单纯肛门闭锁无合并其他异常;例巨膀胱病例中,1例染色体为18-三体,1例染色体为13-三体,2例为梅干腹综合征(prunebellysyndrome,PBS),1例为巨膀胱-小结肠-肠蠕动迟缓综合征(megacystis-microcolon-intestinalhypoperistalsissyndrome,MMIHS)。2例泄殖腔畸形均合并肾积水,1例还合并结肠扩张;例体蒂异常综合征合并前胸壁及腹壁缺失,心脏、肝脏及肠管外露。结论胎儿盆腔及骶尾部肿块具有复杂的临床表现,超声检查具有很高的敏感性,为产前首选的检查方法,超声检查需要结合分析其他检查才能对此类胎儿的预后做出正确的评估。
简介:目的:探讨宫腔粘连患者行宫腔镜下粘连电切术后官腔放置球囊尿管与传统的术后宫腔放宫内节育器的临床疗效与区别。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我院共76例宫腔粘连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40例,粘连电切术后宫腔放置球囊尿管+戊酸雌二醇。对照组:36例,术后宫腔放宫内节育器+戊酸雌二醇。观察术后六个月宫腔恢复及其他临床情况、月经改善、妊娠,术后再次粘连,体温、血象、腹痛不适等情况。结果:术后半年观察组有20例妊娠(妊娠率为52.63%),对照组有9例妊娠(妊娠率28.1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无一例发生阴道出血,对照组有4例发生阴道出血。结论:宫腔粘连患者行宫腔镜下粘连电切术后宫腔放置球囊尿管+戊酸雌二醇可起到局部压迫止血作用;同时术后再次粘连的发生率明显下降,尤其对于重度宫腔粘连患者;在月经及妊娠方面疗效确切,明显优于对照组,值得推广。
简介:目的探讨硅胶子宫托治疗女性盆腔器官脱垂的临床效果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方法对2009年9月至2012年5月硅胶子宫托保守治疗POP-QⅢ~Ⅳ期盆腔器官脱垂72例患者进行随访,填写盆底功能障碍问卷简表(PFDI-20)和盆底功能影响问卷简表(PFIQ-7),评价子宫托治疗的疗效。结果72例盆腔器官脱垂患者中,1例为全盆腔重建术后复发。随访时间24~50个月,平均随访时间(30.71±5.49)个月。13例失访,59例完成随访,随访率为81.94%。59例患者中,35例(59.32%)效果显著,持续佩戴,取放间隔时间为1~4周;24例(40.68%)在3个月内放弃使用子宫托,其中取放困难11例(45.83%),长期佩戴有不适感8例(33.33%),易脱落4例(16.67%),1例83岁患者因偏瘫长期卧床放弃使用。35例患者治疗前PFDI-20和PFIQ-7评分分别为(46.94±36.10)分和(98.23±48.01)分,治疗后6个月分别下降至(6.07±15.63)分和(14.56±11.14)分,治疗后2年分别下降为(3.72±12.76)分和(5.3±4.87)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子宫托可以有效改善盆腔器官脱垂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适合门诊广泛开展应用。
简介:目的探讨人乳头状瘤病毒(HPV)多重感染在不同级别宫颈病变中的分布情况及多重感染亚型间的相互作用。方法采用PCR-反向点杂交人乳头状瘤基因分型技术对300例(慢性宫颈炎症组121例、CIN158例、CIN242例、CIN320例、宫颈鳞癌组SCC8例、正常对照组51例)就诊患者进行HPV分型检测。运用?2趋势检验比较HPV在不同病变中的总感染率、多重感染率,分析HPV亚型在多重感染中的分布及变化。结果正常对照组、慢性宫颈炎、CIN1、CIN2、CIN3、SCC组的HPV多重感染率分别为3.92%、9.92%、15.52%、19.05%、15.00%、12.50%。不同宫颈病变相对于正常对照组,多重感染率明显升高(P〈0.05),宫颈癌组多重感染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重感染中以二重感染最常见,二重感染最常见的HPV亚型组合是HPV16+51型。结论CIN1、CIN2、CIN3及宫颈癌中HPV的感染率均高于正常和宫颈慢性炎症组,高危型HPV多重感染(高危与高危)增加宫颈上皮内病变风险,但与宫颈癌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
简介:目的:研究宫颈锥切术对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的诊断及治疗价值。方法:对2009年11月至2010年10月在我院行阴道镜下多点活检及宫颈锥切术等的44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运用自身对照法,对阴道镜下多点活检和宫颈锥切术的检查效果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阴道镜下多点活检与宫颈锥切术病理检查不符合者27例(61.4%),完全符合者17例(38.6%);在因早期浸润而行宫颈锥切术27例中,阴道镜下多点活检其病理检查结果完全符合的仅11例(39.3%),在宫颈锥切术后,对发现的早期浸润癌行广泛子宫切除术2例(4.5%);因CNⅡ级或Ⅲ及有微小浸润而行全子宫切术9例(20.5%);对行宫颈锥切术的33例患者进行术后随访,所有患者均保留了生育功能,且在18个月的随访中,未发现有患者宫颈细胞学检查结果异常。结论:宫颈锥切术在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的诊断及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价值,阴道镜下的多点活检术不能将其取代。是临床值得推荐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尤其对于具CINⅢ级且想保留生育功能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