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根治性切除术是治疗早期前列腺癌的标准方法,而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laparoscopicradicalprostatectomy,LRP)已逐渐成为治疗局限性前列腺癌的一种规范手术。腹腔镜手术具有视野清晰、创伤小和精细的手术操作等优点,能明显减少术后并发症。尿失禁是前列腺癌根治术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心理健康。我们查阅了近年LRP术后尿失禁相关文献,综述如下。
简介:目的探讨经尿道双极等离子前列腺剜除术(PKERP)保留前列腺尖尿道黏膜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疗效及对于保留尿控功能的优势。方法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22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随机采用常规的PKERP与保留黏膜的PKERP,各110例。比较分析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前列腺切除量、膀胱持续冲洗时间、手术疗效及手术并发症。结果两组间的一般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膀胱持续冲洗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术后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及最大尿流率均显著改善(P〈0.05);对比而言,保留黏膜PKERP组的术后暂时性尿失禁发生率(43.6%vs28.2%)及拔除尿管后出现膀胱过度活动症的发生率(33.7%vs18.2%)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对前列腺体积分层分析,对于大体积前列腺(≥80g),保留黏膜PKERP组的术后暂时性尿失禁发生率低于常规PKERP组(57.6%vs28.6%,P〈0.05),而〈80g的前列腺,两组术后暂时性尿失禁发生率尚不能认为有统计学差异(39.3%vs28.1%,P〉0.05)。结论保留黏膜PKERP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短期疗效与常规的PKERP相同,既不增加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包膜穿孔率,又可有效减少术后暂时性尿失禁发生率,特别是对于大体积的前列腺,对于保留尿控功能具有一定的优势。
简介:目的了解采用盆底筋膜保护与重建法对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后患者早期控尿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自同一术者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广东省中医院泌尿外科行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的40例患者资料,其中采用盆底筋膜保护与重建技术的前列腺癌患者17例(治疗组),采用常规腹腔镜下治疗的前列腺癌患者23例(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术前BMI、术前前列腺体积、术前临床分期、术前Gleason评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吻合口漏尿率、术后病理切缘阳性率、术后病理分期、术后Gleason评分及早期尿控功能恢复的情况等临床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40例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均经腹膜外完成,术中无中转开放,无术中输血病例,术后吻合口无漏尿,两组均有1例术后病理切缘阳性。两组在年龄、术前BMI、术前前列腺体积、术前临床分期、术前Gleason评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病理分期及术后Gleason评分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0例患者均在术后12~16d拔除尿管,治疗组拔除尿管后3d内、1个月内和3个月内的累积完全控尿比例分别为52.9%、64.7%和82.4%,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8.7%、26.1%和34.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中使用盆底筋膜保护与重建技术可显著提高患者术后早期的控尿能力。
简介:目的检测整合素β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人膀胱移行细胞癌的表达,探讨整合素β1与膀胱移行细胞癌血管生成及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59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及15例正常膀胱黏膜组织中整合素β1、VEGF、MMP-9的表达。结果59例膀胱移行细胞癌中整合素β1、VEGF、MMP-9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5.76%、64.41%和55.93%,15例正常膀胱黏膜组织中三者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3.33%、6.67%和6.67%,膀胱移行细胞癌与正常膀胱黏膜组织间3种蛋白阳性表达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P%0.01);整合素β1、VEGF、MMP-9的表达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分期、分级相关;整合素β1、VEGF的表达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癌灶直径、单发/多发相关;整合素β1与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的年龄相关;整合素β1与VEGF及MMP-9之间的阳性表达均呈正相关。结论整合素β1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表达升高,并与分级、分期等临床病理指标相关,表明其具有促进膀胱移行细胞癌生长的作用。整合素β1可能通过协同VEGF及MMP-9作用促进膀胱移行细胞癌的血管生成及侵袭转移。
简介:目的探讨MIR(微小RNA)-92a、MIR-100及MIR-143的表达水平对膀胱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6年10月至2017年4月期间,50例临床及病理诊断为膀胱癌的患者血清及50例健康受试者的血清,通过应用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血清中MIR-92a、MIR-100及MIR-143的表达水平,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计算MIR-92a、MIR-100及MIR-143的临界值,同时利用所得到的临界值单独或联合检测血清样本中MIR-92a、MIR-100及MIR-143的相对表达水平,计算其灵敏度及特异度。结果膀胱癌患者血清样本中MIR-92a、MIR-100及MIR-143的相对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通过单独检测分析发现MIR-92a的灵敏度为96.0%,特异度为74.0%;MIR-100的灵敏度为86.0%,特异度为65.0%;MIR-143的灵敏度为74.0%,特异度为90.0%;MIR-100和MIR-92a组合的灵敏度为88.0%,特异度为82.0%;MIR-92a和MIR-143组合的灵敏度为92.0%,特异度为92.0%;MIR-143和MIR-100组合的灵敏度为86.0%,特异度为82.0%。结论膀胱癌患者血清中对MIR-92a和MIR-143组合联合检测有助于对诊断膀胱癌的诊断。
简介:目的:探讨后肾腺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泌尿外科2011年1月至2014年6月连续收治的8例后肾腺瘤病例,并记录其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资料、手术方式、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及随访结果。同时利用PubMed数据库搜索相关文献进行综合分析和总结。结果8例中,男性3例,女性5例,年龄21∽71岁;5例患者体检时发现,3例因腰痛就诊。肿瘤位于左肾5例,右肾2例,双肾1例。4例患者施行了保留肾单位的肿瘤剜除或微波消融手术,2例患者施行了后腹腔镜肾肿瘤根治性切除术,另2例患者施行了开放性肾肿瘤根治性切除加邻近器官联合切除术。6例术后病理检查肿瘤直径为1.5∽5.2cm,报告为后肾腺瘤;施行开放手术的2例术后病理检查肿瘤直径为6.0∽11.4cm,报告为后肾腺瘤合并肉瘤样癌,同时有邻近器官转移。结论后肾腺瘤是一种临床上罕见的肾脏肿瘤性病变,影像学上不易与肾脏恶性肿瘤性病变区分。如肾脏占位合并有红细胞增多症者应高度怀疑后肾腺瘤可能,可在术前进行肿瘤穿刺活检以明确诊断。后肾腺瘤一般体积较小,预后较好,治疗方法优先考虑行保留肾单位的肾部分切除术,也可选择如肿瘤冷冻、微波消融等微创治疗方法。如果肿瘤最大直径超过6.0cm,合并肉瘤样癌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其预后极差,应优先考虑行根治性肾肿瘤切除术。
简介:目的探讨提高肾错构瘤(renalhamartoma,RH)诊治水平的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06例RH的诊治资料。全部患者均经B超和cT检查,92例诊断为RH;14例经B超检查诊断为占位性病变,性质待定,其中5例CT诊断为RH,另9例CT诊断肾癌不排除者再行MRI检查后7例诊断为RH。结果105例术中及术后病理诊断为RH,B超诊断符合率85.8%(91/106),CT诊断符合率90.6%(96/106),MRI诊断符合率77.8%(7/9),1例术前B超和CT检查诊断为RH,病程10年,肿瘤未见明显增大,但术中肉眼和术后病理诊断为肾透明细胞癌。106例中除6例因肿瘤巨大肾实质较少、出血较多或术中病检发现为恶性变而行肾切除和2例行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术外,其余均行保留肾单位手术(nephron-sparingsurgery,NSS)。11例术中阻断肾蒂患者,术后肾功能无明显异常。所有患者术后B超复查无肿瘤复发和转移。结论B超和CT是诊断RH的重要检查方法,相互结合能提高术前的诊断准确率,必要时可辅以MRI检查。除极少病例需要行肾切除术外,RH患者应尽量行N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