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前路肩胛下高位经胸入路行上胸椎减压内固定的显露效果.方法本组8例,男6例,女2例,年龄26-55岁,平均37岁.病变范围胸3~胸5椎体,其中胸3,4结核3侧,胸3~胸5转移性肿瘤3例,胸4,5骨折2例.采用肩胛下高位经胸入路显露胸1~胸5椎体,结核行病灶清除;肿瘤行病椎切除,骨水泥充填,Z-plate内固定;骨折行侧前方减压、植骨、Z-plate内固定.结果8例均良好地显露出胸1~胸5椎体,并完成病灶清除、减压、内固定,无重要血管神经损伤,无1例出现神经症状加重,伤口均一期愈合,仅1例发生胸导管损伤,经对症治疗1周后痊愈.结论肩胛下高位经胸入路是显露上胸椎较理想的入路,便于行侧前方减压,并有充分的空间行内固定.
简介:目的评价经关节突入路手术治疗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的应用价值.方法2000年9月~2003年5月我院手术治疗峡部裂性腰椎滑脱患者83例,随访患者81例,年龄(55.25±19.21)岁,随访时间(1.68±0.93)年.按照不同的手术入路方法分为两组,Ⅰ组经关节突入路,椎间融合椎弓根固定;Ⅱ组经椎板切除入路,椎间融合椎弓根固定.按各组术中的临床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前和术后JOA评分等数据经SPSS11.5统计软件处理数据.结果术后采用Stauffer-Coventry下腰椎术后疗效评定标准:临床优良率分别为87%与75%;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率分别为87.81%与62.88%.术后均无螺钉松动、断裂或者滑脱加重等并发症,有3例假关节形成.结论在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的患者的手术治疗中,经关节突入路椎间融合椎弓根固定技术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简介:目的研究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并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退变伴不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9例腰椎不稳症的患者行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并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共融合29个椎间隙。记录其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并发症等。观察其临床疗效满意率和植骨融合率等。结果平均手术时间100min,出血量约450mL。所有患者伤口均I期愈合。术中未出现硬膜囊撕裂、马尾神经损伤。患者均随访16—30个月。1年后所有病例均达到椎间隙骨性融合。3例术后0.5年仍遗留轻度腰背部疼痛,经非手术治疗后疼痛缓解失,临床疗效优良率为93.1%。结论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并单侧的椎弓根螺钉固定创伤小、并发症少、临床疗效满意,是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症的安全、有效方法。
简介:目的:比较传统后正中入路与经椎旁肌入路治疗胸腰段骨折的疗效及预后。方法采用经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46例,其中经传统后正中入路28例,经Wiltse入路18例。统计分析2组病例围手术期指标、影像学指标及术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analoguescale,VAS)评分的差异。结果患者获得随访6~18个月,平均13.6月。Wiltse入路组较传统入路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明显减少(P<0.05),2组术后患椎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较术前均有明显恢复(P<0.05)。2组术后影像学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2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术后1周、1个月、6个月及终末随访时,Wiltse入路组与传统入路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iltse入路组有明显优势。结论Wiltse入路较后正中入路,具有椎旁肌损伤轻、手术创伤小、术后腰疼症状轻、置钉简便、操作简单等优势,是一种临床易推广和容易掌握的手术方式。
简介:在老年人群中由跌倒引发的损伤与老年人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密切相关,预防老年人跌倒对维系老年人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流行病学显示欧美等国居住在社区的65岁以上的老人每年有30%~40%发生跌倒,长期生活在保健机构的老人有近半数的老人出现过跌倒;而日本和中国调查结果则低于20%.老年人的跌倒与年龄、性别、种族和功能水平(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日常生活独立活动能力)有关.跌倒的危险因素存在多因性,其中内因包括:生理学因素、病理、药理和心理因素;外因有老年人穿鞋的情况和环境因素.因此,预防老年人跌倒需从病史问诊、标准的体格检查和步态及平衡能力检查进行全面的评估;对处于不同类别危险因素的个人,最有效的干预措施应是多元化干预和个体化指导相结合.干预措施包括:①治疗相关疾病;②重新评估并调整所服药物;③纠正不良环境因素并补充有利平衡的辅助支持条件;④针对改善肌肉力量、平衡性和步态实施训练计划;⑤健康教育;⑥医疗保健人员对干预中再次发生的跌倒进行再评估;⑦利用政府和社会的力量保障及时到位的保健能力.
简介:目的讨论前路小切口开胸入路治疗高段胸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1月至2016年4月共完成前路小切口开胸入路治疗高段胸椎结核病例9例,男6例,女3例;年龄25~62岁,平均37岁。结核病灶位于T_(3~5)1例,T_(3~4)3例,T4~54例,T_(6~7)1例。神经功能ASIA分级:C级2例,D级7例。术前胸椎后凸Cobb角16°~39°,平均为(26±3.7)°。所有患者均采用前路小切口开胸入路病灶清除加植骨内固定术,术后行抗结核治疗,观察脊柱稳定性及脊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10~25个月,平均16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未发生肺部感染、呼吸衰竭等并发症。植骨骨性融合时间3~6个月,平均4个月。患者神经症状均完全恢复,胸背部疼痛症状消失,术前胸椎后凸Cobb角10°~20°,平均为(15±2.1)°。结论前路小切口开胸手术有创伤小、病灶清除彻底、减压充分、植骨融合确切等优点,疗效可靠,尤其适应于上胸段结核。
简介:目的传统手术切口显露股骨后髁困难、复位固定不理想,探讨应用腘窝后正中切口入路手术治疗股骨内外侧后髁骨折的显露优势及手术疗效。方法自2005年1月至2015年12月对8例股骨后髁骨折患者采用腘窝后正中切口入路,用2枚拉力螺钉垂直关节面固定。男6例,女2例;年龄20~68岁,平均44.6岁;右侧5例,左侧3例。术后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术后全部病例跟踪随访3~24个月,平均18个月。骨折愈合时间2~3个月,平均2.2个月。根据膝关节损伤的功能评定方法评定结果,优秀3例,良好4例,尚可1例,优良率87.5%。未发生因关节疼痛影响行走,未发生骨折不愈合及股骨髁坏死引起膝内外翻或关节不稳现象。结论腘窝后正中入路是治疗股骨内外后髁骨折的理想入路。腘窝后正中入路具有切口隐蔽,出血少,术中对股骨内外侧后髁及骨折端显露充分,有利于直视下从多个平面解剖复位骨折端和拉力螺钉垂直于骨折平面的加压固定,利于骨折的早期愈合。
简介:目的探讨通过腕关节桡侧切口植入双钢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及手术方法。方法自2013年2月至2015年5月对21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男8例,女13例;年龄26~71岁,平均47.2岁。按AO骨折分型,C1型4例,C2型10例,C3型7例。所有患者均通过腕关节桡侧入路行骨折复位,于桡骨远端桡掌侧植入两块2.4mm支撑钢板固定。结果21例患者均在术后3个月复查X线片获得骨性愈合影像学表现,未出现局部感染,桡动脉损伤,正中神经损伤等重大并发症。末次随访时Gartland-Werley评分平均3.2分(1~14分),优12例,良8例,中1例,优良率95.2%。结论腕关节桡侧入路双钢板技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临床疗效较好,软组织损伤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目的:通过对Pilon骨折两种手术入路方式疗效分析,为临床合理选择手术入路方式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河北省正定县人民医院2010—2014间有随访记录的43例Pilon骨折患者,以手术入路方式分为两组:A组单一直接外侧切口入路22例;B组双侧切口入路(前内侧﹢后外侧)21例。通过平均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率、复位情况及踝关节Mazur评分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A组平均住院天数为14.5d,B组为18.6d;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2.7%,B组为33.3%;A组Mazur踝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86.3%,B组为80.9%。结论对于Ⅱ、Ⅲ型Pilon骨折,单一直接外侧切口疗效及预后明显优于双侧切口入路方式。
简介:目的观察经皮脊柱内窥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疗效。方法2012年8月至2012年12月应用经皮脊柱内窥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8例,其中男14例,女14例;年龄27~72岁,平均年龄42.1岁。均为单节段突出,其中L4~515例,L5S113例。平均随访6个月,分析术前及术后4个月时腰痛及腿痛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的变化情况,术后4个月时采用Macnab功能评分标准评价效果。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50~180min,平均90min;术中出血量10~30mL,平均20mL。术后不同时间点随访腰痛和腿痛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随访4个月时按照MacNab标准评定,优15例,良9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85.7%。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经皮脊柱内窥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近期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