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分析部队退休人员的总体心理健康状况,为部队退休人员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2012~2013年间的部队退休人员2359人及同期在我院健康体检的地方退休人员(非部队退休人员)1023人进行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试,并进行分析。结果:与地方退休人员比较,部队退休人员在SCL-90的强迫[(1.98±0.64)分比(1.36±0.58)分]、人际关系敏感[(1.98±0.74)分比(1.13±0.58)分]、恐怖[(1.46±0.53)分比(1.03±0.49)分]和精神病性[(1.63±0.54)分比(1.01±0.48)分]上的得分显著降低(P〈0.05或〈0.01),在其余因子上的得分上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部队退休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地方退休人员好。
简介:目的:研究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效果,分析其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3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行冠状动脉介入的30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桡动脉组(153例),股动脉组(153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等。结果:桡动脉组151例顺利完成介入手术,成功率为98.7%;股动脉组150例顺利完成介入手术,手术成功率为98.0%。两组手术成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股动脉组比较,桡动脉组住院时间[(8.0±3.5)d比(3.5±1.7)d]明显缩短,治疗费用[(3.74±2.06)万元比(2.61±1.4)万元]明显减少(P均〈0.01);术后冠脉闭塞(3.92%比0%)、心律失常(11.76%比1.31%)、血管痉挛(6.54%比1.96%)以及血肿(7.19%比0.65%)等的发生率均显著降低(P〈0.05或〈0.01)。结论:应用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效果优于股动脉途径,可减少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并发症,值得推荐。
简介:目的探讨经腋静脉途径行人工心脏起搏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需要心脏起搏治疗患者116例,将患者按照年龄和性别匹配后均分为腋静脉组(n=58)和锁骨下静脉组(n=58),由同一术者完成人工心脏起搏置入操作,记录以下指标并进行比较分析,包括血管穿刺时间、血管穿刺成功率、电极操作时间、X线曝光时间和局部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经腋静脉途径和经锁骨下静脉途径的血管穿刺成功率[94.8%vs.96.6%,P〉0.05]、血管穿刺时间[(61±57)svs.(59±32)s,P〉0.05]、电极操作时间[(148±56)svs.(162±87)s,P〉0.05)]、X线曝光时间[(183±120)svs.(205±115)s,P〉0.05]及并发症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经腋静脉途径置入起搏电极安全可行,不增加手术时间和X线曝光时间,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
简介:目的评价老年女性患者经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行PCI的安全性和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行PCI、年龄≥75岁的老年女性患者332例,按手术入径方式分为桡动脉组184例和股动脉组148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显示,冠状动脉狭窄≥75%者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比较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临床疗效。结幕332例患者中有96例接受PCI,桡动脉组和股动脉组患者3支病变比率分别为39.7%和47.4%,分叉病变比率分别为60.3%和52.6%。与桡动脉组比较,股动脉组患者手术时间长,外周血管损伤明显增多(P〈0.05),术后观察时间及卧床时间明显延长,假性动脉瘤、下肢静脉血栓例数明显增多,穿刺动脉闭塞明显减少(P〈0.05)。结论老年女性患者自身病情复杂,选择桡动脉途径行PCI可以减少局部血管并发症,近期治疗风险小,病死率低,可取得较理想疗效。
简介:目的:探讨MRI、CT和X线片三种影像学方法对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30例30个病变经临床病理确诊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响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X线平片、CT扫描及MRI影响学结果表现情况.结果:30个病变股骨头中X线平片仅显示了其中的l4个,检出率为46.7%,CI、扫描显示了其中12个,检出率为63.3%,MRI对所有病例均能够作出诊断,检出率为100%X线平片与CT扫描的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MRI的检出率远高于X线平片与CT扫描,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MRI诊断早期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敏感性明显优于X线平片和CT扫描,对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高危人群和已有髋关节症状的患者应直接行MRI检查.
简介: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早期代偿途径形成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6年2月至2018年3月贵州省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88例,按侧支循环开放情况将其分为低度开放组(26例)和高度开放组(62例)。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脑梗死家族史、颈内动脉狭窄程度、脑梗死体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等的差异,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侧支循环高度开放的影响因素。两组患者出院3个月行门诊随访,比较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评分。结果(1)侧支循环低度开放组患者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的比例高于高度开放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80.8%(21/26)比58.1%(36/62),57.7%(15/26)比14.5%(9/62),96.2%(25/26)比53.2%(33/62);均P<0.05];男性、年龄≥60岁及脑梗死家族史、吸烟史、饮酒史比例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侧支循环低度开放组NIHSS评分、梗死灶体积均高于高度开放组,颈内动脉重度狭窄的比例低于高度开放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8±5)分比(10±3)分,89(46,145)mm^3比35(12,70)mm^3,42.3%(11/26)比66.1%(41/62);均P<0.05]。发病至CTA时间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以侧支循环高度开放为因变量,经变量筛选,将高血压病、糖尿病、颈内动脉重度狭窄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是侧支循环高度开放的危险因素(OR=1.361,95%CI1.277~2.475,P=0.032),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是侧支循环高度开放的保护因素(OR=0.614,95%CI0.513~0.724,P=0.027),高血压病与侧支循环开放程度无关(P>0.05)。(4)侧支循环低度开放组ADL量表评分低于高度开放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1±15)分比(67±18)分,t=3.746,P<0.01]。结论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合并糖尿病不利�
简介:目的观察缺血和再灌注不同时间大鼠海马不同区域神经营养因子-3(NT-3)mRNA表达的变化及其与神经元凋亡的关系.方法用Smi山法制备前脑缺血和再灌注大鼠模型;随机引物法标记NT-3cDNA探针;原位杂交检测NT-3mRNA表达情况;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凋亡神经元.结果前脑短暂缺血后,海马CAl、CA2、CA3区和齿状回NT-3mRNA表达均一过性下降,并随再灌注进一步加重,尤以CAl区下降幅度明显,且持续时间长,此后各区逐渐恢复正常水平;CA4区NT-3mRNA表达无显著性变化;各脑区、各时段NT-3mRNA表达水平与神经元凋亡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前脑缺血和再灌注后,NT-3表达的减少可能是神经元凋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简介:目的研究多普勒组织成像(DTI)法检测脉搏波速(PWV)与通过导管检测PWV相关性。方法30例行冠脉造影患者,测量主动脉两定点距离L,同时测量脉搏波传递时间(PWT1),并计算出PWV1,(PWV1=L/PWT1);30例患者并行DTI法测量电-机械时间(EMT)、左室射血前期(PEP)、求出脉搏波传递时间(PWT2),PWT2=EMT—PEP,再求出PWV2=L/PWT2。两种方法测得PWT1与PWT2,PWV1与PWV2分别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PWT1为24.26±9.35ms,PWT2为23.81±8.91ms,二者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但具有显著相关性(r=0.939,P〈0.0001)。回归方程Y=0.986x+0.548。PWV1为14.28±5.33m/s,PWV2为14.47±5.40m/s,二者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亦具有高度相关性(r=0.928,P〈0.0001),回归方程Y=0.926x+0.881。结论DTI法是一种无创准确测量PWT及PWV方法。
简介:目的:研究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治疗中,对心内科规范治疗方法和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将我院2021年5月-2022年5月期间接收的78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将信息资料纳入计算机系统并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共计39例,采用常规治疗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另外接受内科规范治疗的39例患者自动划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心绞痛发作次数以及发作持续时长。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心绞痛发作次数以及发作持续时长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治疗中,采用心内科规范治疗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可有效控制患者的心绞痛发作时长以及发作次数,对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价值,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