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急性胼胝体梗死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4月-2010年4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1609例脑梗死患者中,经MRI确诊的33例胼胝体梗死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①该病发生率为2.05%(33/1609);发病年龄为(63±9)岁,主要危险因素是高血压、高脂血症和糖尿病。②33例中,以肢体瘫痪(93.9%)和认知功能下降(57.6%)最为多见,其次是面、舌瘫(48.5%),共济失调(45.5%),感觉障碍(39.4%),再次是情感障碍和语言障碍(均为30.3%),而异己手综合征最少见(9.1%)。(3)33例通过MRI检出病灶42个,以体部(42.9%)、压部(35.7%)多见。6例为单纯胼胝体梗死,27例合并颅内其他部位梗死,最多见于基底核区(75.8%)。单侧梗死患者(24/33)多于双侧(9/33),P〈0.01。④15例行血管造影检查(MRA/CTA/DSA),大腩的动脉狭窄6例,闭塞3例;胼周动脉狭窄3例,闭塞2例;大脑中动脉狭窄1例,大脑后动脉狭窄3例,闭塞2例;血管形态正常者2例。结论胼胝体梗死发生率相对低,临床表观复杂多样,应重视认知功能的下降和异己手综合征,MRI对胼胝体梗死定位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目的:探讨临床表现、心电图1QⅢTⅢ特征、血浆D-二聚体(DD)水平与肺栓塞(PE)诊断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6月至2014年5月进行肺动脉CT血管成像(CTA)的212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肺动脉CTA检查结果,患者被分为PE组(56例)和无PE组(156例)。收集患者住院基本资料,包括临床表现、ECG特征及血浆DD水平,并在两组间进行比较。结果:与无PE组比较,PIE组呼吸困难(44.87%比75%),长期卧床(3.85%比14.29%)患者比例显著升高,无临床表现比例显著降低(38.46%比3.57%),P均〈0.01。PE组ECG具有SIQⅢTm特征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元PE组(50%比23.08%),P〈0.01。与无PE组比较,PE组血浆DD〉10μg/ml比例显著升高(19.23%比32.14%),P〈0.05。结论:临床症状有呼吸困难和/或长期卧床者,出现其他心肺疾患不能解释的临床表现时;ECG具有SIQⅢTⅢ特征;DD明显升高(〉10μg/m1)者应考虑肺栓塞的可能性。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科学护理方法对玻璃体切割眼内充填术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11月在我院行玻璃体切割眼内充填术的患者63例(63眼),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结果治疗组术后保持正确体位的依从性高于对照组,术后网膜复位复发率低于对照组,治疗组出院后遵医嘱复查情况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科学护理能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利于疾病的恢复,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球面和非球面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患者视觉质量的差异。方法回顾性的对照病例研究。对仅患有老年性白内障并排除其他眼部疾病的患者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分别植入球面和非球面人工晶状体。观察患者术后1、3、6个月视力、最佳矫正视力、人工晶状体位置、屈光状态、波前像差仪检查瞳孔6mm的高阶像差(包括四阶像差、球差、总高阶像差均方根、四阶彗差),检查患者的对比敏感度、眩光对比敏感度的变化情况。结果瞳孔6mm大小时非球面组四阶球差(Z40)(P=0.000)、四阶球差均方根(RMS4)(P=0.003)、高阶像差均方根(HMSh)(P=0.016)低于球面组,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之间四阶彗差检查Z7、Z8以及总高阶像差均方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球面和非球面组在6.3°~4.0°视角对比敏感度(CS)(P=0.043,P=0.032)及眩光敏感度(GS)(P=0.045,P=0.037)检查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余视角对比敏感度及眩光敏感度检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植入非球面人工晶状体能明显降低术后患者包括球差在内的高阶像差,但视力、对比敏感度以及眩光敏感度之间的差别不明显。
简介:目的:探讨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我科2010年1月~2012年6月住院治疗,疑冠心病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206例,根据造影结果区分为单支病变组(54例)、双支病变组(52例)、多支病变组(67例),正常组(33例);根据临床症状区分AMI组(45例),UAP组(91例),SAP组(43例),正常组(27例);测定血浆NT-proBNP、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心肌肌钙蛋白I(cTnI)水平。采用Gensini积分法评价冠状动脉病变的狭窄严重程度。对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MI组和UAP组血浆NT—proBNP水平显著高于SAP组和正常组[(2.94±0.24)比(2.74±0.15)比(2.28±0.22)比(2.18±0.69),P〈0.01或〈0.053;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血浆NT—proBNP水平显著高于无病变组L(2.44±0.38)比(2.69土0.34)比(2.98±0.28)比(2.07±0.43),P〈0.05]。血浆NT-proB-NP水平与Gensini积分水平呈正相关(在单支、双支、多支病变组r分别为0.51,0.67,0.73,P均〈0.05)。结论:N末端脑钠肽前体浓度可作为预测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指标之一。
简介:目的探讨凝血酶原前体蛋白(PIVKA-Ⅱ)在华法林抗凝治疗监测中的意义。方法动态监测60例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行抗凝治疗病人(实验组)的血浆PIVKA-Ⅱ浓度、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time,PT)、国际标准化比率(internationalnormalizedratio,INR),比较3者出现明显异常的最早时间,分析PIVKA-Ⅱ与胛及INR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实验组首次服华法林后6h,血浆PIVKA-Ⅱ浓度即出现明显异常,并随时间增加而增高;实验组首次服华法林后60h,PT出现明显异常,并随时间增加而增高;实验组首次服华法林后24h,INR出现明显异常,并随时间增加而增高;线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PIVKA-Ⅱ浓度与PT呈正相关(r=0.786,P〈0.01);PIVKA-Ⅱ浓度与INR呈正相关(r=0.737,P〈0.01)。结论在抗凝治疗的患者中,通过监测患者的血浆PIVKA-Ⅱ浓度可以有效地监测其抗凝程度,联合监测患者的血浆PIVKA-Ⅱ浓度、PT、INR则更能早期、有效的监测患者抗凝程度。
简介:目的分析心源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表达情况.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3年1月至2016年7月马鞍山中心医院收治的心房颤动致脑梗死患者136例,均在入院次日清晨检测静脉血浆D-二聚体水平.依据出院时情况,分为死亡组(21例)和生存组(115例).记录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合并疾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抗凝治疗情况、脑梗死体积、并发症、血脂、同型半胱氨酸、血浆D-二聚体水平并进行比较.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判断住院死亡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的临床截点.结果死亡组与生存组比较,中枢性高热[28.6%(6例)比8.7%(10例)]、NIHSS评分[(19±3)比(12±3)]、入院昏迷[66.7%(14例)比15.7%(18例)]、C反应蛋白[13.5(9.1,50.6)比2.3(0.0,15.1)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死亡组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生存组[2.9(0.9,4.0)比0.6(0.4,0.9)mg/L,P<0.01],血浆D-二聚体判断住院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16(95%CI:0.686~0.946,P<0.01).结论急性心房颤动致脑梗死死亡患者人院时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生存者.
简介:目的研究不同输出功率下,双极射频消融装置对不同厚度离体心房组织消融至透壁所需的时间及使用阻抗指标评价透壁性时的病理学检验,从而确定国产消融装置的合理输出功率.方法20头猪屠宰后马上获取猪心,立即浸入4℃的生理盐水溶液中,清洗后制备离体心房组织.使用自行研制的输出功率可调式双极射频消融装置及消融钳,分别使用25W、30W及35W的输出功率对离体心房组织进行消融.消融线间隔约5mm,彼此间平行.消融透壁的指标是消融时该处同时测定的电阻抗大于100Ω.依次使用相同的输出功率,记录对不同厚度心房组织完成消融所需时间.消融完成后,沿两条消融线中点依次剪开心房组织,肉眼检查消融效果,测量消融线处组织厚度.按消融组织厚度,将心房组织分成<2mm、2~4mm(≥2mm,<4mm)、4~6mm(≥4mm,<6mm)及≥6mm4组.对应于不同输出功率和厚度,将心房组织分为12个区组.分别随机挑选每个区组的心房组织10块,将心房组织浸入多聚甲醛溶液,固定后心房组织使用石蜡切片,Mason三色法染色,显微镜下检验是否透壁.结果实验共有350条消融线到达透壁指标.4~6mm及>6mm组的心房组织消融完成时间明显长于<2mm组心房组织[(12.4±0.9)s比(24.3±0.3)s,P=0.042;(12.4±0.9)s比(35.9±0.3)s,P=0.001].消融完成时间在输出功率25W与35W间有显著差异[(28.9±0.5)s比(16.9±0.5)s,P=0.010].心房组织厚度与消融完成时间呈正相关.单次消融到达消融透壁指标时的病理透壁率为0~60%,随心房厚度增厚而降低,随输出功率增加而升高.结论心房组织的消融完成时间随射频输出功率增加而缩短,并与心房组织厚度呈正相关.单次射频消融的透壁率较低.综合考虑消融所需时间、透壁率及安全性,输出功率在30~35W是国产消融仪较为合理的射频输出功率.
简介:目的观察高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症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及左室重构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于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住院治疗的61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其中男性36例,女性25例,平均年龄(66.5±6.8)岁.根据患者入院时血浆Hcy水平,分为H型高血压组27例及非H型高血压组34例.比较H型高血压组与非H型高血压组的血压变异性指标(24h、日间及夜间血压变异系数)及左室重构指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后壁厚度、室间隔厚度、左室射血分数).结果两组患者在平均年龄、性别比例、体质指数、吸烟史、糖尿病、高脂血症比例无差异(P〉0.05).H型高血压组24h、日间及夜间血压变异系数明显比非H型高血压组升高(P〈0.05).H型高血压组中,血浆Hcy水平与24h收缩压变异系数呈明显正相关(r=0.373,P〈0.05),且左室肥厚例数明显比非H型高血压增加(25.93%vs.8.82%,P〈0.05).H型高血压组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后壁厚度、室间隔厚度、左室质量指数均高于非H型高血压组(P〈0.05).H型高血压组中,血浆Hcy与左室质量指数(r=0.325,P〈0.05)、左室后壁厚度(r=0.284,P〈0.05)呈正相关.结论高Hcy血症与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增大、左室重构呈正相关.
简介:目的探索超声断层显像技术(TUI)应用于胎儿心脏产前检查能否合格显示标准切面,取得与传统二维超声(2D)相同的效果,了解该技术临床应用中的优势,总结实践中得出的操作经验。方法由一名超声医师检查217例中孕期的正常胎儿心脏,并分别存储二维超声和三维容积超声采集的相关图像信息;再由另外两名超声医师将同一胎儿心脏的9个二维标准切面图像与TUI重建的心脏各标准切面图像进行质量评分。结果217例正常胎儿心脏有211例获得满意容积数据。TUI重建图像与二维超声显像的一致性比较,在4VC、5VC、LVOT、RVOT和SAV切面,一致性极好,在LAV—AOA、IJAV—DA、SVC+IVC和SVV切面,一致性极好;在大动脉短轴切面TUI与2D的合格显示率分别为80.1%和96.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他8个切面TUI合格显示率高于2D,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断层显像技术(TUI)应用于中孕期的胎儿心脏检查能简便快捷地获得与传统二维超声同样效果的标准切面的图像,降低了心脏筛查的难度,提高了筛查效率,有助于胎儿心脏检查的推广应用。对于大动脉短轴切面,TuI的合格显示率明显高于传统二维超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个切面的显示在筛查流出道膜部的室缺、右室流出道狭窄和主动脉瓣畸形等问题有重要意义。
简介:目的:探讨海水浴体疗对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康复作用。方法:于海水浴前后对60例海水浴组和60例一般疗养组的T2DM患者进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测,并分析其心率变异性(HRV)时域指标,以心脏超声检测左室射血分数(LVEF),并与30例健康对照组的进行比较。结果:①疗养前:T2DM患者HRV和LVEF值均较健康组降低(P〈0.05~〈0.01),且T2DM合并无症状心肌缺血(DM+SMI)组较单型性T2DM(DM)组的降低显著(P〈0.05~〈0.01);②疗养后:与疗养前比海水浴DM组各值升高显著(P〈0.05),DM+SMI组升高非常显著(P〈0.05~〈0.01);而一般疗养组各值均无明显升高(P〉0.05)。结论:海水浴体疗对老年T2DM患者心脏自主神经功能有着积极康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