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53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分析探讨脑出血患者鼻饲中持续泵入营养液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神经外科脑出血鼻饲患者62例进行研究,依据随机双盲法分为对照组(n=31)和观察组(n=31).两组患者分别采用传统鼻饲法治疗和持续泵入营养液鼻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营养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白蛋白、血总蛋白、血红蛋白、前白蛋白及转铁蛋白等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腹泻、反流、便秘、误吸及胃潴留等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外科脑出血患者鼻饲中持续泵入营养液营养支持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脑出血 鼻饲 持续泵入 营养液
  • 简介:颅内压(intracranialpressure,ICP)监测已广泛应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3~8分],但是目前ICP监测较少用于高血压脑出血的患者[1]。早期行ICP监测对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尤为重要,准确可靠的连续监测能够提供ICP变化的客观指标,有利于早期发现血肿扩大,

  • 标签: 颅内压 高血压 脑出血 手术时机
  • 简介:目的观察蛛网膜下腔出血应用脑动脉瘤栓塞合并腰大池持续引流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科2010年3月-2015年8月收治的7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脑动脉瘤栓塞合并腰椎穿刺治疗,观察组给予脑动脉瘤栓塞合并腰大池持续引流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恢复良好率较之对照组明显较高,致残、致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采用脑动脉瘤栓塞合并腰大池持续引流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临床效果好。

  • 标签: 腰大池 持续引流 脑动脉瘤栓塞 蛛网膜下腔出血
  • 简介:目的对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问题以及采取措施进行探讨。方法对2013年12月到2015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30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探讨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原因和预防措施。结果31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手术后再出血的人数为30例,�

  • 标签: 再出血 出血问题 术再
  • 简介:目的:探讨分析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原因及防治对策.。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间收治的经手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患者72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康复的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比较观察组患者术后再出血原因及防治对策。结果观察组72例患者当中,患者的术后再出血高危因素包括术中出血量、凝血功能障碍、出血后凝块形状异常以及患者出现脑出血后经多长时间接受手术治疗,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各项指标明显要差,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主要高危因素为患者脑出血后接受手术治疗前的时间长短,脑出血20d以内接受手术治疗可以大幅降低术后再出血率。

  • 标签: 高血压脑出血 术后再出血 因素分析
  • 简介:本院自1994年1月至2001年7月,共收治不同原因所致的脑室内出血32例,并取得满意疗效,现将有关诊治体会报告如下.

  • 标签: 诊断 CT 治疗 脑室出血
  • 简介:摘要产后出血是产科危急重症,处理不及时,出血量多者将并发休克、凝血功能障碍,严重的产后出血还会导致产妇死亡,产妇休克严重持续时间长,经抢救后存活下来,将来也可能继发垂体前叶功能减退后遗症,表现为产后无乳、闭经、性欲减退,毛发脱落等。近年来,行髂内动脉栓塞术或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难以控制的产后出血10例,均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患者痊愈出院。

  • 标签: 产后出血 介入治疗 护理
  • 简介:丘脑为脑出血好发部位。丘脑出血由大脑后动脉的丘脑膝状动脉和丘脑穿动脉破裂所致。现将我院2002年至2007年被证实的68例丘脑出血住院病例进行分析如下。

  • 标签: 丘脑出血 临床分析 脑室穿刺
  • 简介:急性脑出血(ACH)者临床上可出现类似于心律失常、心肌缺血、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心电图表现,称为脑心综合征.现对我院5年来收治的130例ACH者的心电图变化情况报告如下.

  • 标签: 急性脑出血 心电图 诊断 预后 脑-心综合征
  • 简介:澳大利亚布里斯班市7岁小男孩约书亚·吉布森被称作“蝴蝶男孩”,因为他天生就患有一种罕见的“表皮分解性水疱症”,导致他身上的皮肤像蝴蝶的翅膀一样脆弱,哪怕轻轻一碰就会令其皮肤出血、起泡或掉落,以至于父母从来不敢拥抱他一下。

  • 标签: 皮肤出血 蝴蝶 布里斯班 澳大利亚 小男孩
  • 简介:摘要胎儿娩出后24小时出血超过500ml即可诊断为产后出血,是分娩期严重的并发症,是我国孕产妇死亡原因之首,其发生率占分娩总数的2%~3%,来势迅猛,如不及时抢救,精心护理,将能给孕产妇带来终身后患,严重时可使产妇在短时间内死亡。为避免和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我们必须做好孕期及分娩前后各个时期的观察和护理,才能确保产妇的生命安全。将我院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产后出血的124例产妇资料进行分析,探讨产后出血的原因与采取的急救护理措施,现报告如下。

  • 标签: 产后出血 急救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对医养结合可持续发展因素进行探究,为提高养老机构的医疗服务素质提供参考。方法本次研究采用自制的调查表,内容包括养老机构的规模、人员配备、整体环境、生活服务、医疗服务、运行状况、养老机构存在问题等项目。本次调查由调查人员进行详细的现场讲解与说明各个调查项目的内容后,由被调查者亲自或是口头填写,填写完成后当场交予调查人员,应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采用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对老年人医疗服务评价及影响因素进行评价,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对两组被调查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两组被调查者在性别、年龄、职业、健康状况、婚姻状况、经济状况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对两组被调查者的医疗服务质量进行评分比较,结果表明,“医养分离”养老机构中,年龄越大、健康状况越好的老年人对医疗服务评价越好;医养结合养老机构中,未婚的老年人对医疗服务评价较差;随着费用的增加,老年人对医疗服务的评价趋于好转。结论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在当今社会的可行性与必要性的结论,针对现阶段的不足及制约因素使之不断完善,从而促进其可持续更好的发展。

  • 标签: 养老机构 医疗服务 医养分离 医养结合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高血压脑出血采用超早期小骨窗微创脑出血清除术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8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将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大骨瓣开颅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超早期小骨窗微创脑出血清除术治疗,并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等情况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5.4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72%(P<0.05);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满意度评分都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血肿清除率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采用超早期小骨窗微创脑出血清除术的治疗效果显著,并发症较低,适应性较强,住院时间与手术时间较短,患者对治疗效果的满意度较高。

  • 标签: 超早期小骨窗微创脑出血清除术 高血压脑出血 临床效果
  • 简介:目的判断改良急诊脑出血分级量表(mEDICH)能否准确预测自发性脑出血(SICH)患者30d的病死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内科急诊收治的SICH患者128例的临床资料,分为存活组86例,死亡组42例,同时采集2组mEDICH评分的各项资料以及发病后30d病死率,绘制ROC曲线,评估mEDICH分值对30d病死率的预测价值。结果存活组口服抗血小板药物比例低于死亡组(10.5%vs26.2%,P=0.021),mEDICH评分0~3分比例高于死亡组(84.9%vs26.2%,P=0.000),4~8分比例低于死亡组(15.1%vs73.8%,P=0.000)。mEDICH最佳界值为3.5分时,敏感性73.8%,特异性84.9%,ROC曲线下面积0.846(95%CI:0.771~0.921,P=0.000)。结论mEDICH可以较准确地预测SICH患者30d病死率,mEDICH评分〉3分时病死率明显增加。

  • 标签: 脑出血 死亡率 格拉斯哥昏迷量表 血肿 ROC曲线
  • 简介:出血占所有卒中的10%~20%[1],是目前循证医学证实有效治疗手段较少的卒中之一[2]。规范治疗和综合管理能明显降低病死率,改善脑出血的结局。超早期止血、控制颅内高压、急性期合理降低血压、脑室内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和微创手术等技术的合理应用,有望改变目前脑出血匮乏的临床治疗策略,降低病死率,改善患者远期生存质量[3]。

  • 标签: 脑出血 止血 颅内高压 超早期止血治疗 血压管理 外科治疗
  • 简介:脑卒中是急性脑循环障碍导致局限性或弥漫性功能缺损的一组疾病,包括缺血性与出血性脑卒中两大类。脑卒中患者易引起继发性的心脏损害,表现为心脏功能的紊乱及心电活动的改变。目前虽然对脑卒中后心电图改变的临床研究较多,但其心电图改变差异极大,且对脑梗死、脑出血患者心电图异常方面的差异报道较少,本文回顾性分析脑梗死与脑出血患者的心电图改变。

  • 标签: 脑梗死 脑出血 心电图
  • 简介:目的分析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脑出血患者133例,根据是否出现血肿扩大分为血肿扩大组46例和血肿未扩大组87例,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2组间各因素的差异,确定早期血肿扩大的危险因素。结果血肿扩大组发病≤6h行头颅CT者占84.8%。与血肿未扩大组比较,血肿扩大组患者昏迷(15.2%vs3.4%,P=0.032)、抗血小板药物应用(8.7%vs1.1%,P=0.048)、入院24h体温升高≥1℃(26.1%vs2.3%,P=0.000)、首次出血量[(22.15±10.72)mlvs(14.28±6.72)ml,P=0.019]显著增高。血肿扩大组与血肿未扩大组在出血部位(基底节、丘脑、脑叶)和首次头颅CT距发病时间(发病、≤3h、〉3h且≤6h、〉6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入院24h内体温升高≥1℃、首次头颅CT距发病时间≤3h是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伴有入院24h内体温升高≥1℃、首次头颅CT距发病时间≤3h危险因素的患者,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尽早采取相关措施,降低病死率。

  • 标签: 脑出血 血肿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