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4 个结果
  • 简介:目的通过胸和食道超声心动图对研究对象进行全面检查,探讨部分型肺静脉异位连接(partialanomalouspulmonaryvenousconnection,PAPVC)的解剖学特征及其与手术的相关性。方法对2008年6月至2011年7月36例(男12例,女24例,年龄15—59岁,中位年龄37岁)外科手术证实的先天性PAPV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27例进一步行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检查,所得诊断结果与外科手术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36例PAPVC均为右肺静脉异位连接,其中两条右肺静脉21例(58.3%),单纯右上肺静脉11例(30.5%),单纯右下肺静脉4例(11.1%)。合并静脉窦型缺损33例(91.6%)。胸及(或)食道超声心动图联合检查,与手术结果对比,正确诊断PAPVC31例(86.1%)。结论超声心动图在对PAPVC的诊断中起到重要作用,为外科术前提供足够的信息,可作为PAPVC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

  • 标签: 心脏缺损 先天性 超声心动图 解剖学 部分型肺静脉异位连接 静脉窦型缺损
  • 简介:近年来导管肾去交感神经射频消融术(catheter-basedrenalsympatheticdenervation,CRSD)成为治疗顽固性高血压的热点,大量基础以及临床研究表明肾脏去交感化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高血压。早在上世纪40年代即有外科切除内脏神经治疗难控制性高血压的研究,通过切除胸腰部内脏神经、肾交感神经达到降压目的[1],但因严重并发症限制其进一步发展。Krum等[2]创立了导管射频消融去肾脏交感神经新方法,并将其应用于临床研究,大大拓宽了治疗高血压的新视野。随着研究的进行,逐渐发现肾脏去交感化并不局限于降压,对于心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胰岛素抵抗、睡眠呼吸功能障碍等均有一定改善。

  • 标签: 经导管射频消融 去交感神经 射频消融术 肾脏 顽固性高血压 睡眠呼吸功能障碍
  • 简介:近20多年来,皮导管介入治疗心脏病的技术发展迅速。上一世纪80年代皮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成形术、静脉通过房间隔穿刺进左房的二尖瓣球囊扩张术、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技术等开始临床应用。90年代以后,由于介入治疗装置的材料及设计的进展,介入技术得到极大发展。在冠脉球囊扩张成形术的基础上,为解决再狭窄开展了冠脉内支架装置术,由裸支架发展到药物洗脱支架至今几乎替代了开胸的冠脉血运重建术。

  • 标签: 经皮介入治疗 先天性心脏病 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成形术 二尖瓣球囊扩张术 冠脉血运重建术 冠脉内支架
  • 简介:目的观察桡动脉途径植入Firebird药物支架在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桡动脉途径植入国产药物洗脱支架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术中并发症发生率、术后随访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和血管再狭窄率.结果共植入国产药物洗脱支架113枚.86例患者住院期间无血栓形成和临床随访无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术后6个月冠状动脉造影复查无支架内再狭窄.结论桡动脉途径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安全有效,国产药物支架近期能够有效预防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血管再狭窄.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药物支架 桡动脉 支架内再狭窄
  • 简介:目的探讨双源64层螺旋CT指引下直接进行PCI的适用性及可行性。方法在我院心内科住院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11例,入选标准为冠状动脉狭窄≥75%。PCI前后分别进行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和冠状动脉造影。在行PCI时,直接进入指引导管而非常规造影导管,并仅注入10ml左右的造影剂显示冠状动脉病变。结果在11例患者中,对其中的1例患者进行了直接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1例患者仅进行了PTCA,其余9例进行了PTCA+支架置入术。分别用冠状动脉CT、造影和IVUS检查测量其PCI前靶血管管腔直径,三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例患者中有2例患者置入支架后出现狭窄。1例患者CT检查并未发现支架变形,但冠状动脉造影和IVUS检查发现支架内再狭窄;另1例患者CT检查可见支架膨胀不全,冠状动脉造影显示轻度狭窄,IVUS检查证实支架膨胀不全。CT显示冠状动脉前降支明显钙化,造影显示前降支高度狭窄,导管无法通过,最后行旋磨治疗。所有患者的IVUS检查都有轻、中度斑块,4例患者冠状动脉几乎完全闭塞,CT可见闭塞段的软组织影及血管,冠状动脉造影和IVUS检查也均得到证实。CT引导下的直接PCI策略,节省10min操作时间和50ml造影剂。结论双源64层螺旋CT检查结果对判断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准确性并不亚于侵入性的冠状动脉造影,根据冠状动脉64层CT结果进行直接PCI是可行的。CT引导下的直接PCI策略,可节省时间和造影剂。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超声检查 介入性 冠状血管造影术 支架
  • 简介:  目的:总结用普通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所用导管介入治疗肺栓塞的方法。方法:36例急性肺栓塞患者肺动脉造影后,行肺动脉内普通导管机械性碎栓、吸栓,观察处理前后的肺动脉压和症状改善情况。结果:36例急性肺栓塞患者PTCA,均操作顺利,即刻症状明显改善,肺动脉压力从(50±7)mmHg降至(36±5)mmHg(P〈0.01),未发现严重并发症。结论:用普通PTCA导管皮介入治疗肺栓塞,只要掌握好适应症,具备熟练的导管操作经验,是安全有效的,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标签: 肺栓塞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治疗结果
  • 简介:目的应用颅多普勒超声(TCD)对颞窗穿透不良的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患者眼窗监测脑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探讨该方法的有效性及可靠性。方法经眼窗监测CEA手术患者8例。采用TCD评价术前侧支循环的开放情况,并经DSA证实。于术中进行脑血流监测,记录麻醉后、颈动脉夹闭前后、转流管放置及颈动脉开放前后,不同时间点患侧眼动脉(OA)和(或)颈内动脉虹吸部(CS)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舒张期末血流速度(EDV)、平均血流速度(MV)、血管搏动指数(PI)等参数。结果①手术监测成功7例。8例患者中有4例因交通动脉代偿不良,使用转流管。术中采用双深度监测OA及CS者3例,单独监测CS者2例(1例未成功),单独监测OA者3例。②夹闭颈动脉后与夹闭前比较,OA的PSV、MV、EDV及PI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血流开放后,OA的PI明显升高(P〈0.05);夹闭颈动脉后较夹闭前CS的PSV显著下降(P〈0.05),但开放后血流与夹闭前各项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8例患者中,有1例术后1周发生脑梗死,7例预后良好。结论眼窗监测CEA术中脑血流改变,可有效解决颞窗穿透不良的难题。采用双深度间断监测患侧OA和CS血流参数是较理想的方式。对前交通动脉和(或)后交通动脉代偿不完全患者,建议使用转流管,可预防术中脑缺血,降低术后卒中的发生。

  • 标签: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超声检查 多普勒 经颅 经眼窗监测
  • 简介:目的探讨桡动脉行复杂冠状动脉病变介入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将178例左主干开口病变、分又病变、慢性闭塞病变、长度≥30mm的长病变、纡曲成角病变及严重钙化病变等复杂冠状动脉病变患者桡动脉途径进行PCI。结果桡动脉PCI完成率97.2%。因导引导管支撑力不够,采用双导丝技术18例,采用子母导管技术5例,微导管技术6例,锚技术3例。左主干开口病变8处即刻全部成功。左主干分又病变双支架置入17例,单支架置入9例。其他分又病变67处,单支架置入47处,双支架置入20处。双支架置入后对吻球囊扩张成功率100%。34处慢性闭塞病变PCI成功27处。长度≥30mm的长病变91处、纡曲成角病变23处、严重钙化病变27处全部PCI成功。术中支架内血栓2例,住院期间亚急性血栓形成2例。死亡1例。穿刺处并发症:桡动脉闭塞8例,前臂肿胀4例,无血肿及神经损伤。结论桡动脉途径进行冠状动脉复杂病变的PCI有较高的成功率。

  • 标签: 桡动脉 冠状动脉疾病 支架 冠状血管造影术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 简介:目的探讨桡动脉冠脉介入诊疗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符合冠脉造影指征并Allen’s试验阳性患者150例,以右桡动脉途径行冠脉造影,对符合介入指征者行介入治疗。结果造影成功142例,成功率94.7%,失败8例,其中7例为穿刺不成功(桡动脉痉挛5例,桡动脉斑块狭窄1例,急诊患者血压低1例),1例因造影管打折不能松解动脉切开术取管后改股动脉途径。造影成功者中对50例患者行介入治疗,桡动脉途径48例成功置入支架73枚,成功率96%,失败2例均因痉挛指引导管无法到位。造影及介入治疗不成功者改股动脉途径均获成功。术后6例发生手臂肿胀,12例出现伤口局部水泡,无桡动脉闭塞,出血,血肿,夹层等发生。结论桡动脉行冠脉介入诊疗安全可行,创伤小,并发症小,病人易于接受,值得推广。

  • 标签: 桡动脉 冠状动脉 介入
  • 简介:近些年来全世界范围内的冠心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严重危及人类的生命健康安全和生活质量,在我国冠心病稳居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榜首,是导致居民死亡的首要疾病[1],因此探寻治疗的有效手段尤为重要,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逐渐应用于临床,本文主要就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特点及病理机制等一般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研究结果见下文:

  • 标签: 冠心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特点及机制 研究进展
  • 简介:目的探讨导管封堵主动脉窦瘤破裂的临床效果.方法8例患者,年龄17~44岁.其中5例为主动脉右冠状动脉窦瘤破裂入右心室,破口直径2.5~13mm;2例为主动脉右冠状动脉窦瘤破裂入右心房,破口直径4~8mm;1例为主动脉无冠状动脉窦瘤破裂入右心室,破口直径6mm.7例为先天性,1例为获得性(医源性).通过建立股动脉-主动脉窦瘤破口-右心室(或右心房)-右心房-股静脉的轨道,透视下股静脉置入合适的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所选择的封堵器直径较破口大(2~5mm).结果5例患者封堵成功,无并发症发生.随访2~4年,5例患者症状和体征均消失,超声证实封堵器形态位置良好,无残余分流、栓塞、细菌性心内膜炎、主动脉瓣反流等发生.1例封堵后1周封堵器脱落,脱入右下肺动脉,转外科手术取出封堵器同时行主动脉窦瘤修补.1例因破口大置入封堵器后影响右冠状动脉开口,放弃介入治疗转外科手术治疗.1例置入封堵器后因主动脉瓣反流,放弃封堵治疗继续观察.结论术前选择合适的患者,导管主动脉窦瘤破口封堵术为一种微创、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方法.其中、远期疗效良好,临床应用前景较好.

  • 标签: 动脉瘤 VALSALVA窦 封堵
  • 简介:目的探讨桡动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并发症的循证护理。方法随机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选择206例患心肌梗死或需行PCI的患者,手术后采取不同的护理方法,分别为循证护理组(n=105)和常规护理组(n=101),对比指标有患者满意度、SF-36生存质量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包括出血、局部血肿、上肢静脉栓塞、心律失常等。结果循证护理组患者男性58例,女性47例,年龄35~69岁,平均(50.7±6.1)岁,常规护理组患者中有男性56例,女性45例,年龄34~68岁,平均(50.2±6.3)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构成、心梗类型、梗死部位、合并疾病及服用药物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循证护理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满意度更高,分别为5.71%和97.14%,与常规护理组相比差异明显(P<0.05);常规护理组患者的生存质量评分明显低于循证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桡动脉PCI术后给予循证护理,可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提高满意度。

  • 标签: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并发症 循证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颅多普勒超声(TCD)在检测脑底动脉血流速度时,存在着检测结果的差异.然而,这种差异除了受被检者本身的生理、病理及TCD仪器性能等因素影响外,还受到操作者技术的影响.而导致操作技术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受声角的不确定性.作者通过一种估计不同脑底动脉受声角的方法,了解受声角的大小及TCD对检测结果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标签: 经颅多普勒超声 计算方法 脑底动脉 受声角 血流速度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护理。方法对56例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入院后予心理干预护理,做好术前准备,术中及术后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及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问题并予处理。结果5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急诊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有3例患者出现心室颤动并阿斯发作,7例患者出现窦性心动过缓,予阿托品应用,未植入临时起搏;有10例患者术前因房室传导阻滞予心脏临时起搏器植入。由于发现及时、处理得当,所有患者均转危为安,顺利出院。结论心理干预与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严密监测生命体征与病情变化,是保证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成功的关键。

  • 标签: 心肌梗死 介入治疗 护理
  • 简介:目的应用冠状静脉窦逆行灌注法对心脏不停跳心脏瓣膜替换手术进行临床分析.方法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的状态下完成.术中不使用心脏停跳液,冠状静脉窦持续灌注机器血,灌注流量为0.2~0.5L/min,灌注压力为40~55mmHg,使心脏在术中持续得到氧合血供应.结果麻醉与灌注满意,阻断主动脉前后的血气酸碱分析、电解质的测定无明显变化,术后无多巴胺等正性肌力药物依赖和严重心律失常,病人恢复良好.结论冠状静脉窦逆行灌注用于不停跳瓣膜置换术,是一种较接近生理状态的心肌保护措施,具有良好的心肌保护作用.

  • 标签: 心脏不停跳 心肌再灌注 心肌保护 心内直视手术
  • 简介:目的总结微创胸骨下段小切口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的临床应用.方法分析我院心脏大血管外科2011年5月至2015年12月胸骨下段小切口微创封堵术治疗VSD的患者86例.术前行经胸超声心动图评估筛选适合封堵的VSD患者;术中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再次评估VSD是否适合封堵治疗,并确定封堵器型号,引导封堵器释放,评判封堵效果.出院后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86例VSD患者中84例成功封堵,成功率97.67%,2例封堵不成功转体外循环下修补.随访6~24个月,无残余漏,心功能改善.结论胸及食管超声心动图配合下,胸骨下段小切口微创封堵VSD技术不需要体外循环辅助,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室间隔缺损 封堵伞 超声心动图 微创
  • 简介:目前,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高龄老人占人口比例逐年增加,这类人群具有特殊的病理生理特点,又是冠心病的高危人群.PCI是冠心病治疗的里程碑,行PCI的高龄老年人,其临床特点、疗效、安全性如何,值得探讨.国外已经开展相应的研究[1-3].本研究回顾分析本中心PCI的高龄老年人的临床资料,以便对PCI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评价.

  • 标签: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高龄老年人 临床分析 病理生理特点 高危人群 老龄化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