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阳性与侧区淋巴结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行预防性颈淋巴结清扫的5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资料.女36例,男14例.结果根据患者中央区淋巴结阳性数目分为3组: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数=1(A组,n=21),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数=2(B组,n=11),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数≥3(C组,n=18),各组相应侧区淋巴结受累的风险分别为47.5%、81.8%、88.9%(P=0.012).单因素分析提示T3~4及中央区淋巴结阳性数≥2枚是侧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提示中央区淋巴结阳性数≥2枚是独立的危险因素(OR4.67,95%CI1~22),阳性预测值为86.2%.结论T3~4或中央区淋巴结阳性数量≥2枚是PTC侧区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可考虑行预防性颈部淋巴结清扫.
简介:目的探讨临床颈部淋巴阴性(cervicallymphnode-negative,cN0)的单侧甲状腺乳头状癌(unilateralpapillarythyroidcarcinoma,uPTC)患侧中央区各亚区淋巴结转移(subgroupsofcentrallymphnodemetastasis,sCLNM)与患侧侧区淋巴结转移(laterallymphnodemetastasis,LNM)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乳腺外科行甲状腺全切+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患侧侧区淋巴结清扫的161例cN0-uPT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探讨患侧中央区各亚区淋巴结转移与患侧侧区淋巴结转移之间关系。结果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cN0-uPTC患侧中央区各亚区,喉前淋巴结转移、气管前淋巴结转移、患侧气管旁淋巴结转移为患侧侧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分别为0.008、0.016、0.035)。喉前淋巴结转移为患侧II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5)。气管前淋巴结转移为患侧III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4)。气管前、患侧气管旁淋巴结转移为患侧IV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分别为:0.035、0.011)。结论甲状腺癌淋巴结的转移途径有一定规律性,喉前淋巴结转移对患侧II区淋巴结转移有预测价值,气管前淋巴结转移对患侧III区淋巴结转移有预测价值,气管前、患侧气管旁淋巴结转移对患侧IV区淋巴结有预测价值。气管前或患侧气管旁淋巴结转移的cN0-uPTC患者,可考虑行患侧III、IV区淋巴结清扫。在此基础上若同时有喉前淋巴结转移时,可考虑行患侧II、III、IV区淋巴结清扫。
简介:目的探讨纳米碳示踪剂在分化型甲状腺癌行甲状腺全切加双侧中央组淋巴结清扫中对淋巴结的清扫及甲状旁腺的保护作用。方法将2015年9月至2016年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初治的,行甲状腺全切+双侧中央组淋巴结清扫手术的100例TC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纳米碳组与对照组。统计2组淋巴结清扫总数、右侧RLN后方淋巴结清扫数、淋巴结转移数、甲状旁腺病理检获及术后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hormone,PTH)及血钙水平。结果纳米碳组平均每例清扫淋巴结数为(10.96±5.43)枚,高于对照组(8.22±4.40)枚,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8,P=0.01),其中纳米碳组平均每例RLN后方淋巴结清扫数为(1.62±1.95)枚,高于对照组(0.76±1.21)枚,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6,P=0.01)。纳米碳组转移淋巴结数为(2.02±2.40)枚,对照组转移淋巴结数为(1.84±2.61)枚,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6,P〉0.05),纳米碳组与对照组术后第1天甲状旁腺素测量值及甲状旁腺激素下降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23,P〉0.05;t=1.04,P〉0.05)。甲状旁腺误切率纳米碳组为2%(1/50),对照组为6%(3/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6,P〉0.05)。结论活性纳米碳在TC手术中有利于中央区淋巴结的彻底清扫,但对术中甲状旁腺的功能保护可能更加依赖于术者的经验及血供的保护。
简介:目的探讨町C患者行甲状腺全切(totalthyroidectomy,TT)及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centrallymphnodesdissection,CLND)后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简称“甲旁减”)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甲状腺外科因PTC行.TT及双侧CLND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术后6个月内的血清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分为正常组、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组(暂时性甲旁减组)和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组(永久性甲旁减组)。统计及比较各组间的临床资料数据,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方法,寻找甲旁减的危险因素。结果468例PTC患者纳入研究,其中正常组241例,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组227例,包括暂时性甲旁减组220例(47.0%)和永久性甲旁减组7例(1.5%)。单因素表明术中不使用纳米炭(P=0.04)及术中进行甲状旁腺自体移植数目≥1枚(P〈0.001)是术后甲旁减的危险因素,术中不使用纳米炭(P=0.047)、误切甲状旁腺1枚(P=0.04)、肉眼外侵(P=0.006)及cN1a(P=0.041)是术后永久性甲旁减组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表明术中不使用纳米炭(OR,0.437;95%CI,0.243—0.789;P=0.006)及术中进行甲状旁腺自体移植数目≥1枚(OR,3.025;95%CI,1.999—4.579;P=0.000)是术后甲旁减的独立危险因素,术中不使用纳米炭(OR,0.197;95%CI,0.039~0.982;P=0.048)及肉眼外侵(OR,12-381;95%CI,1.432—107.036;P=0.022)是术后永久性甲旁减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行甲状腺全切及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时,建议常规使用纳米炭甲状旁腺负显影辨认保护技术;虽常规移植至少1枚甲状旁腺会增加术后暂时性甲旁减的发生,但其可减少术后永久性甲旁减的发生;若术前彩超高度怀疑及术中肉眼见肿瘤腺外侵犯,建议重点与患者强调术后甲旁�
简介:目的探讨CT检查中淋巴结大小和分布状态对单发PTC同侧中央组淋巴结转移(ipsilateralcentrallymphnodemetastasis,ICLNM)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78例直径>1.0cm单发PTC的CT资料,依据同侧中央组淋巴结直径将其分为<0.2cm组、0.2~0.4cm组和≥0.4cm组,统计ICLNM阳性和阴性在3组间和组内的分布差异,再依据淋巴结分布状态将0.2~0.4cm组分为浑浊组(≥3枚)和非浑浊组(1~2枚),将≥0.4cm组分为簇状组(≥3枚)和非簇状组(1~2枚),统计浑浊组和非浑浊组、簇状组和非簇状组间的差异。结果278例PTC中,病理证实ICLNM阳性和阴性比例分别为65.8%(183/278)和34.2%(95/278),<0.2cm组、0.2~0.4cm组和≥0.4cm组ICLNM阳性分别占37.3%(31/83)、68.0%(66/97)和87.8%(86/98),组间和组内χ^2和P值分别为51.082和0、16.956和0、49.955和0、11.022和0.001;浑浊组和非浑浊组ICLNM阳性分别占74.0%(57/77)和45%(9/20),χ^2和P值分别为6.151和0.013;簇状淋巴结组和非簇状淋巴结组ICLNM阳性分别占92.6%(50/54)和82%(36/44),χ^2和P分别为2.619和0.106。结论PTC患者的CT检查中,随着中央组淋巴结增多、直径增大,ICLNM阳性比例增加,对于0.2~0.4cm组病例,浑浊征象提示转移可能性更大,对这些征象的准确识别,有助于外科医生采取更彻底的手术治疗方案,对降低术后复发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目的研究甲状腺微小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探索CN0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apillarythyroidmicrocarcinoma,PTMC)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合理范围。方法前瞻性收集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甲状腺外科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CN0期PTMC患者共200例,按照住院号尾数的单双,分成单侧中央区清扫组和双侧中央区清扫组,分析其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并进一步分析双侧中央区清扫的清扫效果和并发症。结果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为肿瘤直径≥0.7cm、患者年龄≥45岁和男性。进一步分析发现,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均发生在肿瘤直径≥0.5cm的患者,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阳性率为22%。该部分患者单侧和双侧中央区清扫淋巴结检出数分别为(9.53±6.04)枚和(12.19±7.18)枚,P=0.035;淋巴结阳性数分别为(1.17±1.47)枚和(2.11±2.75)枚,P=-0.022。结论在肿瘤直径≥0.5cm的患者中,双侧中央区清扫有利于提高肿瘤清扫的彻底性:患者RLN麻痹和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风险并不因对侧中央区清扫而增加。
简介:目的:探讨早期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抗幽门螺旋杆菌(Hp)治疗和抗肿瘤治疗的疗效。方法收集2003年4月至2013年5月在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确诊并治疗的早期胃MALT淋巴瘤患者52例的病例资料。对Hp感染的患者进行抗Hp治疗。对抗Hp治疗失败的患者进行抗肿瘤治疗。结果52例早期胃MALT淋巴瘤患者中,Hp感染率为88.4%。抗Hp治疗的有效率为91.3%。18例患者进行抗肿瘤治疗,有效率为66.7%。52例患者5年的总生存率为92.3%,5年无疾病进展生存率为83.1%。结论对于早期胃MALT淋巴瘤患者,抗Hp治疗是合理和有效的治疗方法。抗Hp治疗失败的患者应进行抗肿瘤治疗,从而使患者得到长久的获益。
简介:目的腋窝淋巴结阳性数目是影响乳腺癌预后最重要的因子之一,而切除的淋巴结数目(1ymphnodesnumber,LNN)可能影响淋巴结阳性数目。故探讨评价LNN对淋巴结阳性乳腺癌预后的影响。方法根据LNN不同,将行全乳切除和腋窝淋巴结清扫手术的腋窝淋巴结阳性乳腺癌449例分为:A组(LNN〈10)123例,B组(LNN≥10)326例。比较2组临床病理特征,分别使用Kaplan-Meier法和Cox风险模型对患者的无病生存(disease-freesurvival,DFS)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A组的pNl、高淋巴结阳性比例和辅助放疗的比例明显高于B组。平均随访:A组43.59个月,B组41.34个月,有可比性。单因素分析显示:pN分期、LNN、淋巴结阳性比例、HER-2、辅助化疗方案和辅助放疗是影响DFS的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pN分期、LNN、淋巴结阳性比例、辅助化疗方案和辅助放疗是影响DFS的因素。分层分析显示:在A组中,使用含紫杉类化疗方案和进行辅助放疗的DFS明显优于不使用含紫杉类化疗方案和不进行辅助放疗的DFS,而2种辅助治疗方案对B组的DFS无明显影响。结论LNN的减少可能影响淋巴结阳性患者的病情判断和治疗选择。LNN是预测腋窝淋巴结阳性乳腺癌患者DFS的一个经济、有效因子。使用含紫杉类化疗方案和进行辅助放疗可弥补LNN不足对DFS的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