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肠内免疫微生态营养对ANP猪全身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胰管注射5%牛磺胆酸钠1ml/kg体重制备猪ANP模型。造模后24h,18头猪按随机分组法分为胃肠外营养组(PN)、肠内要素营养组(EN)和肠内免疫微生态营养组(EIN),分别进行相应的营养支持8d。造模前、造模后24h、营养支持1d、2d、4d、8d分别检测外周血内毒素、TNF-α、IL-1β、IL-6、IL-10及单核细胞NF—κB活性。8d时取胰腺行病理学检查。结果胰腺病理改变符合ANP。造模后24h,EIN组外周血内毒素、TNF-α、IL-1β、IL-6、IL-10和单核细胞NF-κB水平分别为(1.85±0.18)EU/L、(461.59±128.25)pg/ml、(185.49±58.81)pg/ml、(354.26±34.63)pg/ml、(110.32±25.18)pg/ml、(51.06±2.27)%,均较造模前明显增高(P〈0.01),但与其他两组无显著差异;营养支持8d后,EIN组血浆上述各项分别为(1.48±0.16)EU/L、(30.11±9.12)pg/ml、(20.17±7.04)pg/ml、(36.42±7.24)pg/ml、(89.46±13.54)pg/ml、(9.06±0.17)%,均较EN组、PN组明显下降(P〈0.05),且IL-10/IL-6比值为2.51±0.42,与制模前的2.28±0.19接近。结论早期肠内免疫微生态营养能有效减轻内毒素血症,降低NF-κB活性及细胞因子浓度,维持促抗炎反应平衡。
简介:目的评价早期应用益生菌型肠内营养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大鼠炎症反应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100只SD大鼠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ANP组、传统肠内营养(瑞素)组、益生菌组和瑞素+益生菌(联合)组,每组20只。采用胰胆管逆行注射5%牛磺胆酸钠1.5ml/kg体重方法制备ANP模型。另经胃留置空肠营养管。各组于术后12、24、48、72h分批处死大鼠,取血检测血清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淀粉酶水平及T细胞亚群,取胰腺组织常规病理检查,并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胰腺组织MIF的表达。结果制模后各组MIF、淀粉酶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制模后72h,瑞素组、益生菌组和联合组血MIF水平分别为(117.59±1.86)ug/L、(108.39±1.99)ug/L和(95.33±1.96)ug/L,血淀粉酶水平分别为(2799±161)U/L、(2482±140)U/L和(2146±572)U/L,益生菌组和联合组均较瑞素组显著下降(P〈0.05),联合组又较益生菌组显著下降(P〈0.05)。制模后各组CD3^+、CD4^+细胞和CD4^+/CD8^+值较对照组下降。制模后72h,瑞素组、益生菌组和联合组的CD4^+/CD8^+值分别为0.93±0.12、1.31±0.13、1.51±0.10,益生菌组和联合组均较瑞素组显著回升(P〈0.05),联合组又较益生菌组显著回升(P〈0.05)。对照组、ANP组、瑞素组、益生菌组和联合组MIF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5%、96%、95%、65%和60%,益生菌组和联合组较ANP组和瑞素组显著降低(P〈0.05)。制模后72h联合组大鼠胰腺病理损伤较瑞素组和益生菌组轻。结论益生菌型肠内营养能有效调节ANP大鼠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水平,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简介:目的探讨围术期生长激素和谷氨酰胺强化的肠内营养对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知情同意的原发性肝癌患者48例,随机分为术前谷氨酰胺强化肠内营养组(术前GEEN组)、术后谷氨酰胺强化肠内营养组(术后GEEN组)、胃肠外营养组。术后GEEN组患者在术后12h间断口服温水,如患者无明显不适,术后24h开始口服肠内营养液逐渐增加至全量,第4天开始按30mL/(kg·d)口服至第七天,术后3d内,不足的能量或水、电解质通过静脉途径补充。同时术后7d内按4IU/d皮下注射基因重组人类生长激素(思增)。术前GEEN组在术前3d按30mL/(kg·d)开始口服肠内营养液,术后4d与术后GEEN组的前4d方案相同,肛门排气后逐渐恢复饮食。同时术前3d至术后4d皮下注射基因重组人类生长激素(思增)。胃肠外营养组术后7d内按胃肠外营养常规支持,肛门排气后逐渐恢复饮食。观察患者临床恢复情况,记录术后并发症(包括伤口感染或脂肪液化、肺部感染等)。营养前或术前1d和术后8d清晨采血检测肝功能、NK细胞、T细胞亚群(CD3比例和CD4/CD8比值)、免疫球蛋白(IgM、IgG、IgA)、补体(c3、C5)。结果术前GEEN组和术后GEEN组中各有l例因术后出现明显腹胀不愿意继续口服而退出,其余个别病例出现轻度腹胀等不适,经过调整进食速度和短暂休息后好转,均按计划完成治疗。三组患者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均无大出血、手术死亡等严重并发症。三组患者发生感染并发症情况比较,术前GEEN组相对较低,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支持后三组患者蛋白水平比较,术后GEEN组、术前GEEN组总蛋白均比胃肠外营养组高(P=0.00),以术前GEEN组提高更明显(P=0.00),而白蛋白水平无明显变化(P=0.16),肠内营养组需要补充的白蛋白
简介:目的探讨简易腹腔灌洗联合早期血液滤过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临床效果。方法以腹腔穿刺针穿刺入腹腔,连接三通管,滴入生理盐水1000ml,然后排出,如此反复3次。之后滴入利多卡因、地塞米松及抗生素,每日一次,直至灌洗液由血性变清亮。同时行床旁血液滤过。结果按随机数字表法将61例SAP患者分为腹腔灌洗+血液滤过组(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腹痛缓解、腹胀缓解、恶心呕吐消失及腹膜刺激征消失天数分别为(1.5±0.3)d、(2.7±0.3)d、(1.9±0.3)d、(1.5±0.2)d,住院天数为(11.0±2.0)d,显著短于对照组的(3.9±0.3)d、(4.5±0.6)d、(3.7±0.2)d、(5.3±0.4)d、(18.0±2.5)d(P值均〈0.05)。治疗组治疗后1d起,血ALT及AST浓度较对照组显著下降;3d起血、尿淀粉酶及TNF-α、IL-6、IL-8含量较对照组显著下降,血HCO3^-、IL-10含量显著增高(P〈0.05或〈0.01);5d起血尿素氮、肌酐含量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结论腹腔灌洗联合早期血液滤过能及时清除炎性因子,对于SAP的治疗更合理、有效。
简介: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早期鼻-空肠内营养(EN)支持的时机及其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收集72例SAP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实施EN的时机为患者循环相对稳定,腹胀减轻,闻及肠鸣音;对照组实施EN的时机为生命体征稳定,肠蠕动恢复,无腹胀,有排气及饥饿感。比较两组患者分泌物培养情况、住院时间、总住院费用等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咽拭子、痰、中段尿培养阳性率无显著差异,但观察组粪培养阳性率为5.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3.3%(P〈0.01)。观察组的住院天数、住院总费用分别为(26.0±15.2)d和(78910±77734)元,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2.9±22.3)d和(149528±145936)元(P〈0.05)。结论适当提前实施EN是安全可行的,对缩短病程、降低住院费用等方面均有积极的作用。
简介:目前,乳腺癌的发病率居国内外女性恶性肿瘤之首,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由于保乳术后肿瘤残腔的局部改变,传统的保乳手术联合全乳及瘤床加量外照射无法精确定位且整个疗程较长。采用术中放疗(intra-operativeradiationtherapy,IORT)能很好的避免呼吸运动及体位改变带来的影响,并在术中即刻对瘤床进行精确照射。对患者而言,IORT缩短放疗周期并减少对皮肤和皮下组织的照射,从而使IORT具有方便、易接受、并发症相对较少、美容效果好等优点。近年来,对早期乳腺癌的保乳治疗越来越多的肿瘤防治中心采用保乳手术联合10RT的方式并对术中放疗的适应证、方式、剂量、疗效及预后做了相关研究。
简介:反映胰岛素抵抗的最佳血脂指标探讨;^13C-辛酸呼气试验与超声法诊断糖尿病性胃排空障碍的比较研究;精氨酸刺激试验在不同糖代谢状态人群的临床应用;褪黑素对糖尿病患者氧化应激抑制作用和糖脂代谢影响的观察;四种胰岛自身抗体诊断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的临床意义;金芪降糖片与二甲双胍比较治疗糖耐量减低的疗效观察
简介:目的观察黄芪建中汤联合奥美拉唑肠溶片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1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观察组46例,对照组患者口服奥美拉唑肠溶片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同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黄芪建中汤加减(药用:黄芪、党参、桂枝、白芍、炙甘草、炒白术、生姜、大枣)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者口服甲硝唑片、阿莫西林胶囊1周,总疗程均为4周.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症状改善情况、内镜下溃疡愈合情况和幽门螺杆菌根除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幽门螺杆菌根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症状积分、在内镜下溃疡愈合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黄芪建中汤联合奥美拉唑肠溶片治疗消化性溃疡(脾胃虚寒型)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幽门螺杆菌根除率,优于单纯使用奥美拉唑肠溶片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目的:分析胃炎样早期胃癌临床诊治情况并总结经验。方法:收集2009年上海市3所医院内科门诊的早期胃癌筛查结果.同时收集2009年本院手术切除并经病理检查证实的早期胃癌中的胃炎样早期胃癌病例。结果:上海市3所医院施行胃镜检查41993例,胃癌805例,早期胃癌为158例,占胃癌手术患者19.6%,其中符合胃炎样早期胃癌8例.占早期胃癌患者5.1%。内镜下表现为充血(绯红)3例,表浅糜烂5例。手术病理证实Ⅱa型(浅表隆起型)1例,Ⅱb型(浅表平坦型)7例;黏膜下层1例,黏膜层7例。结论:加强对胃炎样早期胃癌的临床研究,尤其是提高胃镜下识别能力,以及开展色素胃镜、胃镜电子染色以及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诊断胃炎样早期胃癌,有望进一步提高胃癌临床诊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