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调查分析肿瘤科产ESBLs的大肠埃希氏菌手术部位感染的原因和危险因素,为控制医院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肿瘤外科2010年5月26日至6月3日相继发生的4例产ESBLs的大肠埃希氏菌手术部位感染患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查找感染源与传播途径,并采取干预措施控制感染。结果在肿瘤科病房8d内陆续出现4例病人发生手术部位感染产ESBLs的大肠埃希氏菌。经采取综合措施,控制了感染,无新发病例。结论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基础疾病重,抵抗力低下,侵入性操作,使用抗菌药物,医护人员手及医疗环境污染,是造成该感染的原因。
简介:目的通过动态监测医院重点科室住院患者产ESBLs大肠埃希菌及耐药特征,指导临床各科室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方法对2013~2014年医院重点科室住院患者产ESBLs大肠埃希菌及耐药率进行连续监测,采用WHO细菌耐药性监测网提供的WHONET5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2013年在4个细菌监测重点科室的住院患者中,共检出产ESBLs大肠埃希菌296株,占检出大肠埃希菌的51.8%;2014年共检出产ESBLs大肠埃希菌640株,占检出大肠埃希菌的54.7%;产ESBLs大肠埃希菌捡出率从高到低的科室依次为ICU、神经外科、血液科及呼吸科;产ESBLs大肠埃希菌检出率呈上升趋势。各重点科室住院患者中检出的产ESBLs大肠埃希菌对各种抗生素的耐药率呈上升趋势,神经外科、ICU和血液科住院患者产ESBLs大肠埃希菌耐药率较高,对大部分抗生素的耐药率均大于50%,而呼吸科住院患者产ESBLs大肠埃希菌对各抗生素的耐药率与其他科室比较相对较低。在各重点科室使用的抗生素中,耐药率〈10%的有哌拉西林/他唑巴唑、亚胺培南、头孢替坦、阿米卡星;耐药率在10%~40%范围的有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妥布霉素。结论医院不同科室住院患者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检出率及耐药性不同;对于不同科室感染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住院患者,在经验性选用抗菌药物治疗的同时,应进行病原菌检测及细菌耐药性试验,根据医院动态病原菌监测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
简介:目的研究不同浓度米诺环素对大肠杆菌生物膜的影响。方法采用腹膜透析液-腹膜透析管系统建立大肠杆菌生物被膜模型,根据米诺环素浓度不同分为4组。通过银染法染色、结晶紫半定量测定、连续稀释法计算活菌计数,观察腹膜透析管表面生物膜的形成情况。结果培养6h,1/2最低抑菌浓度(MIC)米诺环素组、1/4MIC米诺环素组的载体表面银染快速鉴定均未发现形成生物膜,1/8MIC米诺环素组及对照组均形成早期生物膜。1/2MIC米诺环素组在培养12h、24h三个时间段内,生物膜内的活菌计数均少于对照组(P〈0.05);生物膜结晶紫半定量均小于对照组(P〈0.05);1/4MIC米诺环素组培养12h生物膜结晶紫半定量均小于对照组及1/8MIC组。1/8MIC米诺环素组培养6h、12h、24h,生物膜结晶紫半定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米诺环素在体外可以抑制大肠杆菌生物膜的形成。
简介:目的研究和比较大肠杆菌OmpA信号肽衍生多肽P-KKK在体外对不同细菌的杀菌效应。方法采用琼脂铺板计数法测定衍生多肽P-KKK对革兰阳性(G+)菌和革兰阴性(G-)菌的杀菌活性,将不同浓度的衍生多肽P-KKK分别与3种G+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屎肠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和3种G-菌(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绿脓杆菌)在37℃孵育2h,铺板后置于37℃中培养18-24h,记录每一琼脂板上菌落形成数量(CFU),计算多肽P-KKK的杀菌率。结果衍生肽P-KKK对G+菌具有较强的杀菌活性,浓度在200ug/mL时,能杀灭98.5%以上的G+菌,浓度为40ug/mL时杀菌率也达80.2%以上;对G-菌也有较强的杀菌活性,浓度在200ug/mL时,能杀灭93.8%以上的G-菌,浓度为40ug/mL时杀菌率也达15.2%-99.7%。结论大肠杆菌OmpA信号肽衍生肽P-KKK对G+菌及G-菌均具有明显的杀菌活性,进一步对其结构与功能进行研究将有助于开发出新型抗菌药物。
简介:目的探讨青年人大肠癌的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以提高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方法收集我院10年米收治资料较全,明确诊断的青年人人肠癌的住院病例,并进行临床评价。结果106例中,男女比例为1.59:1,平均年龄26岁,平均病程8.7个月,临床主要症状为:低热(42.45)、贫血(52.83)、消瘦(58.49)、粘液血便(49.06)、脓血便(44.34)、便频(63.20)、里急后重(38.68,),误诊57例,误诊率高达53.77%,结论我国青年人大肠癌有逐年增多趋势,症状不典型,缺乏特异性,转移早,误诊率高,预后差,对这些不典型义缺乏特异性症状的认识,有助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简介:目的分析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伴发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及耐药菌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2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痰培养及药敏试验的临床资料,对其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203次痰培养检测中,培养出病原菌182株,包括细菌139株和真菌43株。139株细菌中包括革兰阳性球菌48株(35.5%)和革兰阴性杆菌91株(65.5%)。12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根据经验治疗的有41例与药敏结果相吻合,感染控制差的68例患者根据痰培养结果更换或联合用抗生素后多数控制了感染,另有17例耐药明显,最终死于严重感染,住院病死率13.5%。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病菌多为革兰阴性菌,对常用抗生素有明显耐药性。合理使用抗生素,防止药物滥用是预防细菌耐药的关键。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患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根除失败的原因。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期间在北京老年医院接受Hp根除治疗的年龄≥60岁患者200例。根除治疗完全停止后1个月以上复查碳13呼气试验,以根除失败者为研究组,共计36例患者Hp阳性。选取同期根除成功的40例患者为对照组。应用自制调查问卷调查所有患者一般社会状况、消化系统疾病、既往病史、是否多重用药、吸烟、饮酒、不良反应发生、根除方案、依从性、根除前是否服用抗生素、根除前是否服用质子泵抑制剂(PPI)以及Hp根除意愿。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依据数据类型,组间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Hp根除失败的危险因素。结果多重用药(OR=0.102,95%CI0.025~0.419;P=0.002)、依从性(OR=0.112,95%CI0.016~0.779;P=0.027)、根除前是否服用PPI(OR=5.903,95%CI1.193~29.215;P=0.030)和是否采用阿莫西林四联方案(OR=0.095,95%CI0.012~0.744;P=0.025)与Hp根除成功与否独立相关。结论老年患者Hp感染应个体化、规范化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