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相关性。方法本文研究对象选自某医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84例药物不良反应患者临床资料,统计分析使用抗菌药物类型、用药途径、不良反应部位、发生率等情况。结果84例患者中,有41例因喹诺酮类药物引起不良反应,占48.80%,其次则为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硝基咪唑类等。用药时间过长、剂量过大、滴速过快、药剂浓度过高等是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方式,与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呈争正相关。结论患者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为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因此要通过科学有效的干预对策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控制药物用药时间、药物浓度剂量及输药速度,提升抗菌药物使用效果和患者用药安全性。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全流产实施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不全流产患者72例,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分为两个组别,其中对照组(药物保守治疗)、试验组(清宫手术治疗)各36例。观察临床疗效,比较治疗恢复时间。结果试验组患者治愈35例(97.2%),对照组患者治愈32例(88.9%),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试验组患者阴道流血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2.5d、7.2d,均短于对照组的4.3d、8.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不全流产患者,药物保守治疗和清宫手术治疗均有良好疗效,其中后者清除彻底,能够缩短治疗恢复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目的:从人源性噬菌体抗体库中筛选抗人D-二聚体单克隆抗体,构建一种导向溶栓抗体。方法:应用噬菌体展示技术构建血栓病人的抗体库,从中淘选出能与血栓主要成份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D-二聚体有特异结合作用的抗体。将抗体在XL1-B1u中可溶性表达。再利用抗D-二聚体鼠源抗体进行竞争ELISA检验。证实抗体与D-二聚体结合的活性。结果:获得抗人D-二聚体单克隆抗体D13株。并成功在大肠杆菌细胞中可溶性表达.ELISA检测中显示与D-二聚体结合的优势。结论:该抗体株D13可供进一步开展导向溶栓剂的研究。
简介:目的:研究ICU引起肺部感染的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指导临床用药。方法:收集2003年1月至2003年12月本院ICU患者下呼吸道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采用VITEK2ID-GN8系统鉴定菌种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共分离出33株铜绿假单胞菌。其药物敏感度依次为丁胺卡那霉素78.8%。哌拉西林/他唑巴坦69.7%,环丙沙星、亚胺培南、左旋氧氟沙星、妥布霉素均为66.7%,庆大霉索60.6%,哌拉西林57.6%,头孢他定42.4%;第一、二代头孢菌素高度耐药。结论:我院ICU铜绿假单胞菌对氨基糖甙类、喹诺酮类.碳青霉烯类,酰脲类青霉素有较高敏感性;对大部分其它青霉素类抗菌素,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及部分第三代头孢菌素有较高耐药性。
简介:目的:探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诱发上消化道出血(uppergastrointestinalbleeding,UGIB)的临床流行病学特点。方法:调查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及广东省台山市人民医院2000年1月-2006年10月间因上消化道出血收住院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院前1周内有无服用NSAIDs史将患者分为2组,对2组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66例患者,其中服药组103例,未服药组263例。2组病人在性别、出血方式、胃及十二指肠病变的具体部位以及是否需要内镜治疗等方面的差异无显著性;服药组患者的年龄较未服药组更高,血红蛋白在服药组下降更明显(P〈0.01);胃溃疡和复合溃疡、多发溃疡在服药组更多见(P〈0.01),而未服药组幽门螺杆菌(Hp)的感染率与服药组的感染率有显著差异,分别为26.24%和65.05%(P〈0.05)。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患者年龄和Hp感染状态和上消化道出血史对NSAIDs相关的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有明显影响。结论:应加强对NSAIDs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临床特点的认识,尽量减少NSAIDs的不良反应。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观察疏血通治疗脑梗死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于我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67例,依据数字随机法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34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治疗组实施疏血通治疗,观察治疗组不良反应情况及临床事件,并比较。结果两组的临床事件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副反应量表评分,分别为(4.58±0.21)分和(13.80±0.47)分,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有6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因果关系评价出血、寒战,提示为“很可能”,因果评价恶心、血小板升高,提示为“可能”。结论脑梗死患者实施疏血通治疗时,可能出现寒战、血小板升高等不良反应,临床用药过程中,要控制频率及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研究常见铂类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为临床治疗药物使用提供科学合理参考。方法根据铂类抗肿瘤药物发展历程分类,从药物对人体多个器官胃肠道、肾等的作用分析,汇总总结铂类抗肿瘤药物在各个发展阶段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并就这些出现的不良反应给出相应的预防措施。结果不同的铂类抗肿瘤药物表现出的不良反应不同。铂类抗肿瘤药物早期出现的不良反应比较多,也较普遍;后来经过改进发展,新型的铂类药物结构有了改进,不良反应也随之减少,但是出现了其他新问题。针对不同种类的铂类抗肿瘤药物,应采取不同且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与手段。结论常见铂类抗肿瘤药物出现不良反应的范围大小不一、轻重不同,采取预防措施也不同,只有较详细地了解不同铂类抗肿瘤药物的特性,才能较好地发挥药物作用并尽可能减少不良反应出现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