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1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总结创伤膈疝早期诊断与治疗的经验,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回顾分析1994~2007年我院收治的16例创伤膈疝病例的临床资料。24h内确诊15例,术前确诊8例。经胸切口3例,经腹切口8例,经胸和经腹切口3例,胸腔镜膈肌修补1例。结果:15例痊愈,1例死亡。结论:创伤膈疝早期易误诊,胸部X线、B超和胸部CT是确诊的依据,早期诊断和手术,正确处理合并伤,是提高创伤膈疝治愈率的关键。

  • 标签: 膈肌破裂 创伤性膈疝 诊断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在抢救创伤血胸患者时胸腔血自体回输的方法及其安全和可操作。方法:对2005年3月~2007年11月收治的54例创伤血胸患者利用胸腔闭式引流,一次采血袋、输血器将血液回输。结果:52例经过使用上述方法后失血性休克得到纠正,生命体征平稳,获得了进一步治疗的时机。2例严重多发伤虽经积极抢救仍无法挽回生命。全部病例均未出现自体输血引起的并发症。结论:对中等量以上、无明显污染的胸腔血自体回输是一种安全、有效、经济、方便的方法。

  • 标签: 自体输血 急诊抢救 创伤性血胸
  • 简介:目的:探讨早期低压液体复苏对创伤休克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7月~2006年10月我院急诊科160例创伤休克患者早期采用低压和正压液体复苏的救治效果,以及两种方法对Hb、PT、PLT、Het的影响。结果:160例创伤休克患者中,早期低压复苏组死亡率20.73%,正压复苏组死亡率37.18%,其中以1~2h内两组间死亡率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间的实验室指标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早期低压液体复苏可降低创伤休克患者的死亡率,其中休克后1~2h内控制输液量是救治的关键。

  • 标签: 创伤性休克 低压复苏 正压复苏
  • 简介:目的:探讨创伤休克病人碱缺失(BD)水平及其变化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63例创伤休克患者人院后BD值的变化,比较存活者和死亡者BD值与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创伤休克患者在入院后经液体复苏等治疗后BD值逐渐升高,存活组复苏后6~12hBD显著提高(P<0.05),死亡组与存活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BD可作为创伤休克预后判断的指标之一,亦可作为指导创伤休克液体复苏治疗的监测指标之一.

  • 标签: 创伤性休克 休克病人 碱缺失 液体复苏治疗 预后判断 患者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提高创伤抢救成功率的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自2001年1月至2007年12月间因创伤死亡的181例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交通伤、高处坠落伤及刀刺伤是主要的致伤因素,以头部为主要受伤部位的创伤大多数为多发伤,重型颅脑损伤及休克为主要的死亡原因.结论:提高公民的安全意识是减少创伤事故的关键;加强院内及院外急救,提高抢救技术水平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 标签: 创伤 死亡 抢救
  • 简介:目的:观察单侧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用于下肢外伤手术麻醉的镇痛效果及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方法:40例急诊拟行单侧下肢外伤手术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A组采用神经刺激器定位技术行腰丛-坐骨神经阻滞,B组选择L2-3或L3-4间隙行硬膜外麻醉,局麻药均用罗哌卡因。记录麻醉前及麻醉后15、30、60、90min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心率(HR),以及针刺疼痛消失时间、术中输液量、术后尿潴留发生率等指标。结果:与麻醉前相比,两组病人的麻醉后血压均下降,B组病人麻醉后各时点的SBP、DBP均明显低于A组;术中B组的晶体输入量,曾用麻黄碱病例数和术后尿潴留发生率均明显高于A组;针刺疼痛消失时间A组显著低于B组,两组病例麻醉效果确切,均无更改麻醉方式完成手术。结论:神经刺激器定位技术下行单侧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起效快,镇痛效果好,对血液动力学影响小,术后不良反应少,适用于下肢创伤手术病人。

  • 标签: 外周神经阻滞 硬膜外麻醉 腰丛 坐骨神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损伤控制应用于严重创伤患者临床救治的有效。方法随机抽取2014年6月-2016年2月来我院就诊的80例严重创伤患者作为调查对象,通过病例回顾分析,对所有严重创伤患者的进行急诊手术,控制患者的出血量与污染,并给予创伤患者液体复苏,纠正患者休克等情况,在患者的生命体征得到稳定后方可给予手术治疗。结果80例患者中,73例患者治愈出院,救治总成功率为90.56%,有7例死亡,其中死于失血性休克2例,死于脑疝1例,死于感染3例,死于多器官衰竭1例,总死亡率为9.44%。结论针对严重创伤患者应严格按照损伤控制策略选择合适的救治方法,在复苏的同时及时给予出血与污染的控制,可以有效的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减少死亡率。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研究和评价骨髓腔输液在创伤急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急救时无法快速建立静脉通道而又急需输液治疗的创伤危重成人患者36例,对其进行骨髓腔输液,通过通道建立时间、测量血压、判断周围静脉充盈度等方法进行评价。结果:36例患者均在快速输液后血压回升,外周静脉充盈度良好。结论:骨髓腔输液对危重创伤患者可迅速建立输液通道,达到快速补液、用药的目的,在创伤急救中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骨髓腔输液 危重创伤 现场急救
  • 简介:目的:探讨严重创伤院前死亡病例的临床特点和高危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00-2005年创伤院前死亡患者285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创伤院前主要致死原因是交通伤(73.3%),其次是坠落伤(12.6%);现场或送医院已经死亡214例(75.1%),途中死亡13例(4.6%),急诊科死亡58例(20.4%);91.2%的患者是多发伤:急救反应时间为15.3min。结论:尽快健全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努力提高急救人员对严重创伤的救治水平,普及全民的急救意识,可最大限度地降低创伤院前死亡率。

  • 标签: 交通伤 坠落伤 院前死亡 急救
  • 简介:目的:总结颅脑创伤病人院前急救转运过程中的救护措施对病人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我中心出车接诊的1286例颅脑创伤病人院前急救转运的临床资料。结果:1275例安全返回急诊科,466例入神经外科或急诊手术,途中死亡11例。结论:颅脑创伤病人的院前急救转运过程中.有效的急救和针对的护理为院内成功抢救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 标签: 颅脑创伤 院前急救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急性脊柱创伤切开减压椎弓根内固定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4例急性脊柱创伤患者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7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取前路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取减压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评价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椎体前后缘的压缩高度、伤椎Cobbs角、椎管占位几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脊神经功能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观察组患者临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对急性脊柱创伤患者的治疗,采取切开减压椎弓内固定术治疗,疗效确切,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 标签: 急性脊柱创伤 减压椎弓根内固定 临床效果
  • 简介:目的:研究严重创伤病人外周多形核中性粒细胞(PMNs)凋亡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26例损伤严重度评分(ISS)≥20分的创伤病人分为A组(ISS〈30分,n=16)和B组(ISS≥30分,n=10),应用流式细胞技术动态观察、比较病人入院时、入院后24h、48h、72h、1周PMNs捌亡率的变化及1周内病夕匕率,并与C组(健康者,n=10)比较.结果:创伤病人人院时、24h及48h外周PMNs凋亡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B组各时点PMNs凋亡率均明显低下A组(P〈0.05),B组1周病死率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严重创伤病人外周PMNs凋亡显著抑制,PMNs凋亡率可作为预测严重创伤病人病情程度和预后的指标.

  • 标签: 创伤 多形核中性粒细胞 凋亡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的基础上添加PVP对脊柱创伤进行治疗,以期对脊柱创伤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为脊柱创伤的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选自2013年10月~2015年11月我院的64例选择我院64例脊柱创伤需要人工骨治疗的患者,将所有入选的患者平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中32例患者。对照组行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治疗,治疗组在自固化磷酸钙的基础上添加PVP行人工骨治疗。术后比较两组患者的骨修复效果,并定期到院复诊行X射线检查骨愈合情况,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修复率为93.75%,显著的高于对照组的修复率的71.87%,两组患者间的骨修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的骨愈合情况显著的优于对照组患者,且治疗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5.63%,显著的低于对照组的65.63%,两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间比较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的基础上添加PVP治疗脊柱创伤,显著的提高了骨修复治疗效果及缩短了骨愈合所需的时间,同时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

  • 标签: 脊柱创伤 PVP 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 临床研究
  • 简介:目的:评估16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诊断急性颅脑外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04例急性颅脑创伤病人作16层螺旋CT颅脑扫描,对原始轴位图像进行图像后处理,包括回顾薄层重建、多平面重组;分析急性颅脑创伤的CT影像表现、计算颅脑创伤病变的数量,分别就原始轴位图像、回顾薄层重建、多平面重组图像进行比较。结果:原始轴位图像难以显示隐匿的颅脑创伤病灶,回顾薄层重建及多平面重组发现病灶数量要多于原始轴位图像,但回顾薄层重建与多平面重组发现病灶的数量无明显差别。结论:就16层螺旋CT检查急性颅脑创伤而言.回顾薄层重建、多平面重组能够明显提高隐匿性病灶的检出率。

  • 标签: 颅脑创伤 16层螺旋CT 图像后处理
  • 简介:创伤——一个被忽视了的全球性问题》作为一个中心议题,被34届世界外科学术大会突出地提了出来。自1995年起,我国每年因交通事故伤而死亡的人数已突破7万,1999年已增至8.3万,为世界各国之最。广东省每年死于轮下者,位列各省之首,仅1999年就有9800人死于车祸,占当年全国死亡人数的11.81%。为此,广东省急诊医学会自1995年起每年在省内举办一期《创伤外科急救专题医学培训班》,是省

  • 标签: 创伤外科 广东省 急救医学 专题培训 急诊医学 中心议题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经后路改良楔形截骨治疗创伤后胸腰椎骨折后凸畸形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20例创伤后胸腰椎骨折后凸畸形患者,通过经后路改良楔形截骨治疗,观察患者的VAS评分和ODI评分。结果2例患者手术的过程出现硬膜撕裂的情况,没有神经血管方面的损伤。VAS评分、ODI评分结果和手术前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且全部患者截骨面均显示骨愈合。结论创伤后胸腰椎骨折后凸畸形,通过后路改良楔形截骨治疗,截骨面融合率较高,同时可降低并发症情况,值得临床方面应用和推广。

  • 标签: 后路改良楔形截骨 创伤后胸腰椎骨折 后凸畸形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关节镜微创技术对于膝关节骨创伤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2010年4月-2011年7月在我院接受膝关节骨创伤治疗的134例患者,将所有膝关节骨创伤患者随机划分为关节镜微创治疗的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的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7%显著高于对照组76.1%,两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关节微创技术治疗膝关节骨创伤临床效果理想,有效减轻患者疼痛,促进患者康复,临床治疗中应将该技术作为治疗该症的常规方法。

  • 标签: 关节镜微创技术 膝关节骨折 临床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通气、止血、包扎、固定与搬运等五项急救技术在危重创伤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方法:以实施全面规范培训五项急救技术前后的408例和624例院前急救的严重创伤患者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比较两组事故现场抢救情况及效果。结果:对照组和实验组从接到呼救电话到抵达事故现场所用的反应时间分别为(11.0±0.9)min、(10.4±1.3)min,无显著差异;但实验组的好转率明显高于对照组(44.9&5.0,P〈0.05),实验组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44&2.45,P〈0.05)。结论:全面规范培训通气、止血、包扎、固定与搬运等五项急救技术可提高危重创伤患者院前急救的好转率,减少死亡率。

  • 标签: 通气 止血 包扎 固定与搬运 严重创伤 院前急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检测血浆D-二聚体、超敏C反应蛋白和白介素-6的含量变化在诊断及预防下肢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下肢骨折行手术治疗的患者12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有无DVT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于术后1d和3d检测两组血浆DD、hs-CRP、IL-6、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研究组DD、hs-CRP和IL-6的血清浓度在手术后1d及3d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1d研究组PT、APT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3d研究组PT、APTT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动态检测血浆DD、hs-CRP和IL-6的含量在下肢骨折术后DVT的早期诊断及预防上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下肢骨折 D-二聚体 超敏C反应蛋白 白介素-6 深静脉血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