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暴力沟通在肿瘤患者夫妻沟通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21年7月到12月入院自诉夫妻关系紧张的98例肿瘤患者夫妻作为研究对象,在护士的干预下使用非暴力沟通方式交流,在使用非暴力沟通前后分别行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和10项夫妻关系量表(CRS)评分。结果:肿瘤患者夫妻在使用非暴力沟通方式交流后,焦虑情绪明显缓解,家庭紧张关系有所改善,生活幸福指数明显提高。结论:肿瘤患者夫妻使用非暴力沟通方式交流,能够明显缓解双方焦虑情绪,夫妻紧张关系有所改善,提高生活幸福指数。
简介:目的了解遭受工作场所暴力护士创伤后成长的现状,探讨人格特质对其创伤后成长的影响。方法2017年3-5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江苏省某3所三级甲等医院340名护士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创伤后成长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对其进行调查。结果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护士创伤后成长总分为(58.45±16.83)分;外向型人格特征与遭受工作场所暴力护士创伤后成长各维度呈正相关(P〈0.05),精神质、神经质人格特征均与创伤后成长各维度呈负相关(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不同人格特质、性别、职称、婚姻状况、工作场所暴力类型是遭受工作场所护士暴力创伤后成长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遭受工作场所暴力护士创伤后成长处于中等水平,人格特质、性别、职称、婚姻状况、暴力类型为其影响因素,护理管理者可结合人格特质等特点采取管理策略促进护士创伤后成长水平。
简介:目的了解精神异常病人暴力伤害护士的原因,以便提出相应的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42名护士受精神异常病人暴力伤害原因。结果护士受暴力伤害主要原因有:病人受病态支配占42.9%、保护约束占33.3%、环境因素占16.7%。伤害的主要方式有:持物击打头部占40.5%、拳打脚踢占26.2%、咬人占16.7%、卡勒颈部占11.9%。受伤害护士工作年限:〈5年占45.2%、5—10年占26.2%、11—15年占16.7%。伤害护士的住院时间:〈1周占64.3%、1-2周23.8%。结论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做好精神异常病人症状护理;加强护士精神病专科知识培训;改善病房环境;健全管理制度可减少精神科护士受暴力伤害的发生率。
简介:摘要 :目的 :对精神科患者暴力行为的预防及干预护理进行了研究与分析。方法 :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患者中随机抽取 88位患者,收治时间范围在 2018年 9月至 2019年 9月一年时间内,将所抽取的 88位患者随机分两组,一组为实验组,而另一组为对照组。对实验组的患者采用暴力行为预防和干预,而对照组的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并需要观察两组患者出现暴力行为的几率,并采用统计选择方法对其发生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实验组患者发生暴力行为的几率比对照组低,依据统计学得出的数据为 (P<0.05) 。通常导致精神病患者发生暴力行为的主要原因有暴力倾向、重大事件的打击、压力、无工作、无爱好等。此次两组患者发生暴力的原因主要有无业、既往暴力倾向及重大生活事件等。结论 :导致精神科患者发生暴力行为的原因有很多种,与患者的生活环境以及生活压力等有关,对实验组的患者采用暴力行为预防护理不仅能够大幅度降低患者发生暴力行为的几率,同时也能够维护医护人员的自身安全。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精神科患者暴力行为的预防措施与临床护理效果。方法:取2021年1月—2022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精神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50例)进行常规方案治疗和护理,以及实验组(50例)在常规干预基础上应用暴力风险评估表实施指导性干预,比较其效果。结果:实验组应用指导性干预后,出现各种暴力事件的概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使用约束情况及约束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精神科住院患者,通过应用暴力风险评估,联合指导性干预措施,可以有效预防患者出现暴力行为,减少暴力事件的发生。同时也可缩短约束时间,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因此该方法值得应用与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精神科护患交流,应用非暴力沟通干预,观察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研究期:2021年5月-2021年11月,纳入80名观察对象展开研究,观察对象均为精神科患者,采用计算机双色球分组法,对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并实施不同护理方案:非暴力沟通针对性护理(观察组,n=40),常规护理(对照组,n=40),对不同护理方案的临床效果差异展开对比、分析。结果:护理后,生活质量指标,各维度(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以及环境领域)评分观察组患者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护理期间,患者意外事件(患者冲动自弃)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患者5.00%(2/40)低于对照组患者17.50%(7/40),(p<0.05)。结论:针对精神科护患交流,应用非暴力沟通干预,能够帮助患者提升生活质量,预防不良事件发生,值得临床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精神科护患交流,应用非暴力沟通干预,观察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研究期:2021年5月-2021年11月,纳入80名观察对象展开研究,观察对象均为精神科患者,采用计算机双色球分组法,对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并实施不同护理方案:非暴力沟通针对性护理(观察组,n=40),常规护理(对照组,n=40),对不同护理方案的临床效果差异展开对比、分析。结果:护理后,生活质量指标,各维度(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以及环境领域)评分观察组患者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护理期间,患者意外事件(患者冲动自弃)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患者5.00%(2/40)低于对照组患者17.50%(7/40),(p<0.05)。结论:针对精神科护患交流,应用非暴力沟通干预,能够帮助患者提升生活质量,预防不良事件发生,值得临床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精神科护士受患者暴力伤害后的内心体验及心理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10月~2020年2月遭受患者暴力伤害的60例护士,对上述护士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分析护士内心体验的转变,并对比护理前后护士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水平、对比护士护理前后内心体验变化情况。结果:通过为期3个月的心理护理干预,受暴力伤害护士的内心体验得到了有效改善,明显优于护理前(P<0.05);护理后护士SCL-90得分低于护理前,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当精神科护士遭受暴力伤害后,通过及时开展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有效转变护士内心体验,并帮助其改善不良症状,具有较高的临床护理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精神疾病患者暴力攻击行为因素及有效护理干预措施。方法 随机选取本院2018年1月-2020年1月期间收治的53例出现暴力攻击行为的精神疾病患者进行此次研究,分析导致其暴力攻击行为出现的因素,并探讨有效的护理措施。结果 在本组研究病例中,39例年龄在46岁以下,占比高达73.58%。其中初、高中学历患者最多,共计34例,占比64.15%。患者均存在妄想、幻视及幻听等情况。 结论 精神疾病患者的暴力攻击行为是由于很多因素的影响导致的,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要从多个方面对患者的情绪进行稳定,制定相应的管理和预防措施,减少暴力行为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出现暴力攻击行为的因素和护理效果。方法 双盲法随机抽取并均分38例出现暴力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2021年3月-2022年3月),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优质护理,对比护理效果且分析诱发患者出现暴力攻击行为的因素。结果 观察组护理后BPR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来说性别、婚否对发作暴力攻击行为没有太大的影响,而职业、性格、易激惹、是否主动入院、治疗前患者家庭或个人是否出现重大事件、有攻击行为史等因素是危险因素。结论 探究精神分裂症患者出现暴力攻击行为的诱发因素,采取针对性的优质护理措施,能显著预防暴力攻击行为的出现,改善患者精神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