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5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梗死静脉患者采用细节化优质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将我院 2017 年 1 月~ 2020 年 4 月收治 64 例脑梗死患者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而观察组则运用细节化优质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干预前,两组 的 NIHSS 评分比较无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干预后,观察组的 NIHSS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同时,两组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有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临床上将细节化优质护理运用在脑 梗死静脉患者中效果显著。

  • 标签: 脑梗死 细节化优质护理 静脉溶栓 生活质量
  • 简介:目的:探讨DWI对急性脑梗死病情及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择9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脑梗死面积分为大面积梗死组、中小面积梗死组和腔隙性梗死组;根据脑梗死数量分为单发性梗死组、多发性梗死组;根据脑梗死部位分为幕上梗死组、幕下梗死组、幕上幕下梗死组.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评价患者的疗效及预后.结果:大面积梗死组的疗效显著低于中小面积梗死组和腔隙性梗死组,死亡率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高于中小面积梗死组和腔隙性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中小面积梗死组和腔隙性梗死组的疗效、死亡率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发性梗死组的疗效显著低于单发性梗死组,死亡率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高于单发性梗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幕上幕下梗死组的疗效显著低于幕上梗死组和幕下梗死组,死亡率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高于幕上梗死组和幕下梗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幕上梗死组和幕下梗死组的死亡率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预后与DWI的脑梗死面积、数量及部位有关,DWI表现可指导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预后.

  • 标签: 脑梗塞 磁共振成像 弥散 神经功能缺损 死亡率 治疗结果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外伤性颅内血肿后并脑梗死的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3年来收治颅脑外伤合并大面积脑梗死23例,结合其临床表现、预后等分析CT的诊断价值。结果:23例均行颅内血肿清除术,其中9例死亡,5例呈植物人状态。结论:CT检查和及时复查可以了解颅内血肿的变化,以便及时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预防大面积脑梗死

  • 标签: 颅内出血 创伤性 脑梗死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目的:研究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脑梗死诊断与评估方面的作用.方法:本组共18例,均接受包括弥散加权成像(DWI)在内的颅脑磁共振检查.结果:脑梗死随着病变时间的增加,其表观弥散系数(ADC)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在急性期病变局部的ADC减低,在DWI中显示为高信号,在ADC图像上显示为低信号,稳定期病变局部的ADC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附近,慢性期病变局部的ADC增加,在DWI呈低信号,在ADC图像上呈高信号.结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能比较准确、可靠地诊断早期脑梗死并反映脑梗死的病理生理基础.

  • 标签: 诊断 早期脑梗死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DWI 局部 病变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磁共振弥散加权和灌注加权成像(DWI和PWI)技术判断急性脑梗死后可存活脑组织的范围及特征,从而影像学定位脑梗死可存活区,确定适合治疗的患者,并预测可存活区域。方法对76例发病24h以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行常规MRI、DWI、PWI,根据患者就诊治疗时间的不同分为3组(分别在发病3h、6h、24h内就诊)。通过PWI与DWI不匹配区确定缺血半暗带(IP)区,追踪1个月后再次复查MRI常规、DWI。复查时T2高信号区定为最终梗死区,初检PWI异常区减去最终梗死区即为可存活区。确定可存活区的表观弥散系数(ADC)范围,及其与梗死中心区、IP区的关系。结果6h内就诊的患者普遍存在IP区(PWI>DWI),7~24h就诊的患者大部分病灶PWI≤DWI,部分病灶依然存在IP区。可存活区与IP区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存活面积大于IP区且与IP区面积呈正相关,可存活区面积随就诊时间延长而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IP区存在的时间界限约为6h,部分病例可延长至8~24h;在IP区存在的情况下,可存活区面积与IP区面积呈正相关,可存活区面积>IP区面积。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脑梗死 缺血半暗带 可存活区
  • 简介:目的:比较分析CT与核磁共振检查在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从而推广安全有效的诊断方式,使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得到及时救治,大大提升治愈率,降低并发症、医患纠纷的发生率。方法:将2019年7月-2020年7月间在我院治疗腔隙性脑梗死的100例患者选为研究对象后展开随机分组,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各50例。对照组应用CT诊断患者的实际病情,实验组通过核磁共振检查诊断患者病情的有效诊断。比较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诊断结果的准确率、家属诊疗服务满意度、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核磁共振检查后,患者临床诊断结果的准确率明显高于CT检查的对照组;实验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家属诊疗服务满意度评价普遍优于CT检查的对照组;实验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诊断中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均低于CT检查的对照组。结论:不同诊断方式的临床应用价值不同,相比CT检查而言,核磁共振检查结果的准确率、临床诊断的可靠性、应用优势更为突出。可以结合患者的实际病情,选择应用核磁共振检查以及CT检查展开联合诊断,同时降低误诊率、漏诊率,赢得患者家属的充分信任,加快医院的现代化改革进程,顺利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 标签: 腔隙性脑梗死;CT检查;核磁共振检查;临床诊断;价值分析;比较
  • 简介:目的应用磁共振波谱技术(MRS)观察脑梗死后主要代谢物:N-乙酰基天冬氨酸(NAA)、乳酸(Lac)、脂质(Lip)、胆碱(Cho)、肌酸(Cr)在病灶区、对侧镜像区及最终可存活区的分布状况,分析急性脑梗死代谢物的变化规律,以获得可存活区的MRS特征及评定标准。方法对32例发病时间在24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行磁共振灌注成像(PWI)和氢质子磁共振波谱成像(1H-MRS)检查方法,并在30d后复查T2WI确定最终梗死范围,测量梗死中心区、对侧镜像区及最终可存活区的物质代谢改变。结果初检时病灶中心的NAA水平较对侧镜像区降低;Lac峰及Lip峰出现并重叠。可存活区MRS特征为:NAA水平与对侧镜像区比较差异不明显,与病灶中心比略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ac水平升高,但较病灶中心区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存活区未见明显Lip峰。结论应用MRS分析急性脑梗死不同区域代谢物浓度可预测急性脑梗死的最终存活区。

  • 标签: 磁共振波谱 脑梗死 可存活区
  • 简介:目的:通过家兔颅脑动态CT时间-密度曲线分析,了解针刺后急性脑梗死家兔血脑屏障的改变,进一步探讨针灸治疗急性期脑梗死的机制.方法:采用家兔自体血栓栓塞,建立急性脑梗死家兔模型,电针刺激督脉经穴"百会"、"水沟"治疗,观察电针对急性脑梗死家兔脑组织血管内血流灌注和血管内血流充盈时间的影响.结果:电针能明显增加缺血区脑组织的血灌流量,降低缺血区血管内血流充盈时间.电针刺激后各组指标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电针对急性脑梗死家兔血脑屏障具有明显的保护和修复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针刺能有效改善脑部血灌流量、改变了脑组织缺血缺氧的状况、减少脑梗死发作后引起的脑水肿、从而减少对血脑屏障的破坏作用有关.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电针 动态CT 时间-密度曲线 血脑屏障 家兔
  • 简介:目的:探讨双低剂量320排CT全脑灌注成像联合CTA在慢性脑缺血中的应用,以及单侧大脑中动脉(MCA)狭窄、脑血流灌注情况及其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拟诊为缺血性脑病并经MRA/CTA证实为单侧MCA狭窄患者38例,对照组为脑动脉正常者7例。所有患者均采用320排CT双低剂量方案行全脑灌注检查,同时行头颅MRI检查;测量ROI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及延迟时间(DLY)。采用Kendall’stau_b秩和检验评价脑动脉狭窄程度、脑血流灌注情况及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结果:①患侧MCA狭窄程度与患侧脑梗死的程度无相关性(P=0.313)、与患侧灌注减低程度无相关性(P=0.848);②患侧灌注异常程度与患侧脑梗死程度呈正相关(P=0.000);③MCA轻度狭窄组与重度狭窄组中出现梗死的单双侧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333,P=0.003)。结论:患侧MCA狭窄程度与患侧脑梗死程度、脑灌注血流量降低程度无相关性。

  • 标签: 双低剂量 大脑中动脉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灌注成像 脑缺血
  • 简介:摘要 : 目的 : 探讨复方萘普生用于人工流产的临床效果,并就其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 通过系统随机选取,回顾性地研究分析近些年来我院收治的 300 例人工流产患者,并将复方萘普生用于治疗中,分析运用复方萘普生对流产患者治疗产生的效果。结果 : 运用复方萘普生人工流产患者进行处理后,宫颈明显松弛,容易扩张,易于手术,减轻患者痛苦等方面明显优于其他药物,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临床中将复方萘普生用于人工流产,其效果明显优于同类药物,具有在临床中推广应用的价值。

  • 标签: 复方萘普生栓 人工流产 临床效果 对照组
  • 简介:静脉肾盂造影(IVP)是诊断泌尿系疾病最常见的方法之一,它不但能测定。肾脏的排泄功能,还可观察泌尿系统的器质性病变,简单易行,诊断价值高,是泌尿系疾病检查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计算机放射摄影(computedradiography,CR)的介入,使这种传统的检查方法有了更高的应用价值。

  • 标签: 计算机放射摄影 静脉肾盂造影术 价值
  • 简介:肠系膜上动、静脉血栓形成临床上比较少见,由于其症状和体征不典型,常易误诊,且死亡率较高。笔者遇到9例经CT发现的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和4例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病例,并经临床、手术及病理证实,现报告如下。

  • 标签: 肠系膜上动、静脉 血栓形成 早期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中药健脾疏肝汤联合肝脾动脉双栓塞法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行肝脾动脉双栓塞术及肝动脉灌注化疗术。治疗组同时给予中药健脾疏肝汤口服,观察患者肝功能、血常规、AFP测量门静脉、脾静脉直径及肿瘤大小。结果:治疗组患者肝功能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AFP低于对照组(P〈0.05)、门静脉及脾静脉直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中药健脾疏肝汤联合肝脾动脉双栓塞法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能改善肝功能,降低门脉压力,延缓肿瘤进展,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中药健脾疏肝汤 肝癌 脾功能亢进 肝脾动脉双栓塞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对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82例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实施循证护理时间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接受循证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生存情况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经过不同的护理模式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生存率和护理满意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循证护理能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及患者满意率,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循证护理 心肌梗死 心力衰竭 临床效果
  • 简介:由于泌尿器官均由软组织构成。缺乏自然对比,肾有排泄禽碘对比剂的能力,尿道又与外界相通,因而泌尿系造影为泌尿系统疾病的常用检查方法。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CR系统使普通x线摄影数字化成为现实。利用IP采集影像信息,经过模数(A/D)转换,由计算机进行图像后处理,

  • 标签: 尿路造影术 数字X线成像
  • 简介:静脉肾盂造影(IVP)[1]是泌尿系统检查中的一项重要检查方法,不仅可以观察尿路器质性病变,而且可以了解肾脏排泄功能。但传统腹部加压IVP需按固定时间摄影,并且检查时间长,图像质量欠满意。近年来,我院将IVP改为透视下动态多体位相结合适时摄影的新方法,可完全显示全尿路情况,取得明显效果。现就新方法与常规IVP所取得的影像质量及诊断情况进行比较,以求进一步探讨动态多体位在IVP中的应用价值。

  • 标签: 尿路造影术 体位
  • 简介:目的:探讨MSCTA对急性肠系膜上动静脉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临床证实的肠系膜血管栓塞患者的急诊CT平扫、CTA及三维重建资料。结果:13例中肠系膜上动脉栓塞(superiormesentericarteryembolism,SMAE)7例、肠系膜上静脉栓塞(superiormesentericveinembolism,SMVE)6例。直接征象:7例SMAE中,平扫见血栓密度影2例,CTA均见充盈缺损;6例SMVE中,平扫见血栓密度影4例,CTA均见充盈缺损。间接征象:13例中肠梗阻5例,腹水6例。SMAE:血管壁钙化5例,薄纸样肠壁改变2例,肠壁水肿增厚强化减弱3例;SMVE:增强扫描管壁环形强化、管径扩张5例,缆绳征4例;受累肠管、肠系膜广泛水肿增厚,增强扫描可呈明显减弱或未强化特点,肝脏门脉期强化减弱不均匀2例;合并门静脉、脾静脉血栓2例。结论:CTA对肠系膜上动静脉栓塞的诊断敏感性较CT平扫高,对于CT平扫阴性的患者行CTA检查很有价值。

  • 标签: 肠系膜血管栓塞 急腹症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 简介:目的:探讨阴茎海绵体造影对静脉性阳痿的诊断价值。方法:筛选试验诊断为静脉性阳痿患者75例·加用罂粟碱行阴茎海绵体造影术,分析异常静脉引流情况。结果:75例中70例有不州程度的砰常引流情况,根据X线静脉瘘显影特点,将静脉痿分为6型。结论:餐粟碱试验是目前简单有效的筛选试验。阴茎海绵体造影是诊断静脉性阳痿的可靠方法.可准确显示静脉瘘的部位.指导临床治疗。

  • 标签: 静脉性阳痿 阴茎海绵体造影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