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在了解血液血小板检查原理以及血小板输注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探究血液病患者抗体的检测方法选取招募60名在2017年3月—2017年9月医院收治的,经过临床诊断确诊为患有血液病,且自愿加入本次实验的志愿者,对其进行治疗与实验分析。运用单采血小板对患者进行注射治疗,记录注射次数并密切监测患者在注射前后的外周血小板计数,同时采用固相凝集法对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依据24小时内患者体内的血小板回收率(PPR)和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判断血小板输注效果,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60例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率(PTR)25.0%(15/60);在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患者中,血小板抗体检测阳性的概率73.33%(11/15);血小板抗体检测阴性的概率26.67%(4/15),在血小板输注无效率方面,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的概率高于阴性患者,两相比较具有明显差异,故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更容易出现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情况,因此在血小板输注之前应先检测患者是否产生了血小板抗体,以预测和尽量避免血小板输注无效,提高医护人员临床治疗血液病患者效果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血小板抗体检测 血小板输注效果 临床效果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服用阿司匹林者进行齿残根拔除前可不停药的血小板聚集水平及合理的停药天数。方法:选取需接受单颗上颌牙残根拔除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90例(年龄50~80岁,服阿司匹林100mg/d,服药〉2周);根据患牙牙位分为前牙组、前磨牙组和磨牙组(每组术前不停药、停药3d和5d病例各10例)。拔牙术前以花生四烯酸(AA诱导.行光学比浊法血小板聚集检测。根据拔牙创凝血分级表(正常至出血较多分为I~Ⅲ级),评价并比较创面出凝血情况:分析阿司匹林引起的血小板聚集变化与不同残根拔除后出血风险的联系:对存在出血风险的患者,探究采用AA诱导值判定术后出血风险的最佳诊断界值。结果:①前牙组病例均为I级:②前磨牙组中3例不停药病例Ⅱ级,其余病例均为I级.AA诱导值的最佳出血诊断界值11.5%;③磨牙组中4例不停药和1例停药3d病例Ⅱ级,其余病例均为I级,AA诱导值的最佳出血诊断界值16.5%。结论:接受单颗上颌牙残根拔除的服用阿司匹林者,前牙拔除后出血风险较低.术前可不停药:当前磨牙和磨牙组的AA诱导值分别≥11.5%和≥16.5%时,可估计拔牙后出血风险较低,术前可不停药;而AA诱导值分别〈11.5%和〈16.5%时,预计出血风险较高,术前需停药3d。

  • 标签: 阿司匹林 血小板聚集率 拔牙 出血 光学比浊法血小板聚集率检测
  • 简介:目的:了解电阻抗法检测全血血小板聚集(ADP诱导荆)试验的影响因素。方法:用Chrono-log560型血小板聚集的电阻抗通道检测10例健康体检者全血血小板聚集(ADP诱导)。每人抽血11.4ml,分别用肝素、构橼酸钠抗凝,平均分为6管(各2m1),在不同的孵育温度(室温、37℃、4℃)与不同的放置时间(0min、30min、60min、120min)下检测血小板聚集情况(电阻值表示)。结果:肝素与构橼酸钠两种抗凝剂结果分别为10.35±5.98Ω,7.30±3.41Ω,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0.01);肝素抗凝血在室温、37℃时,血小板聚集随时间的变化先升高后降低,但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4℃时,血小板聚集随时间的变化而降低(P〈0.05);枸橼酸钠抗凝血在不同的孵育温度及时间下,血小板聚集的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构橼酸钠抗凝血适合于临床全血血小板聚集检测,但需考虑红细胞压积对其的影响。

  • 标签: 血小板聚集 温度 时间 抗凝剂 电阻抗
  • 简介:摘要抗血小板药物能够抗血小板粘附性和聚集性,防止血栓形成,有助于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肌梗塞,目前抗血小板药物的研究是国内外关注的热点之一,很多种西药以及中药都被研究出有抗血小板的作用,为了更有效的制备最合适达到抗血小板聚集的功效,人们仍不停地在研究在创新。

  • 标签: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研究 创新
  • 简介:目的:探讨我科3台血细胞分析血小板(PLT)检测结果的可比性。方法:3台血细胞分析做重复性试验和比对试验,算得CV值、信度系数并做方差分析。结果:PLT测定结果各系统的误差临床均可接受。结论l检测系统测定PLT结果具有可比性。

  • 标签: 血小板计数/方法 血细胞计数/仪器和设备 随机对照实验
  • 简介:摘要目的朗迈2(LabUmat2+Urised2)全自动尿液分析是LabUmat2尿液干化学分析和Urised2尿液有型成分分析通过同一标本运输轨道联机检测尿常规的全自动仪器。检测项目多、速度快、精密度高,尿液有形成分分析结合人工显微镜检查准确高。方法LabUmat2全自动尿液干化学分析反射光度计法,折射法。Urised2全自动尿液有型成分分析自动离心镜检,影像式神经网络智能识别系统检测。结果LabUmat2分析,配用专用的尿液分析试纸条,检测尿液化学成分;Urised2分析检测尿液有形成分。结论朗迈2(LabUmat2+UriSed2)全自动尿液分析应用全过程严格按照检测前、检测中、检测后的质量保证体系做好全程质量控制,可及时、准确获得尿常规报告,临床诊断、疗效监测、预后判断提供可靠依据。同时也是临床实验室尿常规检测技术的提高。

  • 标签: 尿液 尿液干化学 尿液有形成分
  • 简介:摘要目的对阿司匹林不同服药时间影响高龄脑梗死患者(男性)血小板聚集昼夜节律变化的实际情况作探讨分析方法研究中将日间用药患者纳观察A组,将夜间用药患者纳观察B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血小板聚集昼夜节律变化情况。结果花生四烯酸与ADP诱导时,观察B组患者900血小板聚集比观察A组低,P<0.05;其余时间点数据经统计学软件分析亦得出无差异,P>0.05。结论高龄脑梗死男性患者选择夜间用药阿司匹林的效果更佳,可充分降低患者的清晨血小板聚集

  • 标签: 脑梗死 阿司匹林 血小板聚集率昼夜节律变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大量输血前后患者凝血功能以及血小板变化情况。方法选择在我院接受大量输血的34例患者,比较患者输血前后凝血功能血小板以及免疫功能变化情况。结果患者输血后各凝血功能指标与输血前比较,APTT、TT、PT显著延长,而FIB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输血前比较,输血后患者PLT水平显著降低,而HGB、Hct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输血前比较,输血后患者CD3+、CD4+、CD4+/CD8+以及NK细胞均显著降低(P<0.05),CD8+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与输血前比较,输血后患者IgG水平显著降低(P<0.05),IgA、IgM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大量输血后可引起患者发生凝血功能以及血小板数量的降低,并对患者机体免疫功能有一定的抑制,在输血中需密切观察患者凝血功能血小板以及免疫功能的变化情况,及时输注血小板和血浆,以改善患者输血疗效。

  • 标签: 大量输血 凝血功能 血小板 变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患者进行大量输血后,其凝血功能血小板所产生的变化,临床输血治疗提供相应的依据。方法选择我院中2015年1月至2017年8月间收治的大量输注去白悬浮红细胞悬液患者69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输血前后24h内的凝血功能血小板数值进行记录,并做好相应的统计学比较工作。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在大量输注去白悬浮红细胞悬液后,所有患者的血小板以及纤维蛋白原数值较输血前有明显降低,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较输血前有明显增加,输血前后各数据对比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患者进行大量去白悬浮红细胞悬液输入后,会导致患者的凝血功能血小板降低,所以在对患者进行临床大输血后,应当密切对患者的凝血功能血小板状况进行观察。而对于危重病患者,则应当采用血栓弹力图对患者的凝血状况进行动态记录,必要时可以为患者进行血小板和血浆等成分血的补充,避免患者由于血小板和凝血功能异常所引起的出血风险。

  • 标签: 大量输血 凝血功能 血小板变化 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血液分析对急慢性白血病检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35例急慢性白血病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5例慢性白血病患者设为慢性白血病组,3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设为急性白血病组,另选35例健康体检者设为参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采取血液分析检测,观察其检测结果。结果慢性白血病组血红蛋白水平、白细胞计数以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分别为(29.1±6.3)g/L、(106.4±0.4)×109/L、(186.5±4.2)mg/L;急性白血病组血红蛋白水平、白细胞计数以及CRP水平分别为(35.6±6.3)g/L、(90.1±0.5)×109/L、(113.6±5.1)mg/L;参照组血红蛋白水平、白细胞计数以及CRP水平分别为(121.5±22.6)g/L、(10.5±1.4)×109/L、(40.8±3.4)mg/L。参照组血红蛋白水平显著高于慢性白血病组、急性白血病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参照组白细胞计数、CRP水平显著低于慢性白血病组、急性白血病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白血病组血红蛋白水平、白细胞计数以及CRP水平与急性白血病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慢性白血病经血液分析可确诊,且该检测方式可反复检测,操作便利,具有借鉴意义,值得推广。

  • 标签: 血液分析仪 急慢性白血病 检查
  • 简介:摘要血液中一个最小的成分细胞就是血小板,其可起到凝血和止血的作用,在当下医疗技术飞速发展的新形势下,人们逐步发现血栓的发生与血液中的微粒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所以,为了使血栓性疾病得到更好的诊治,达到更好的止血效果,对血液中微粒及血小板进行准确的检验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与血液中微粒和血小板减少临床检验相关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同时认真分析血液中微粒和血小板减少的临床检验结果,可供参考。

  • 标签: 血小板 微粒 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浅析血小板减少及血液中微粒的临床检验情况。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我院临床收治的部分冠心病、慢性肾功能衰竭、急性白血病及急性脑梗死化疗后的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作为观察组,另外选取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分别采用流式细胞进行血小板微粒检测,并对比分析检测结果。结果观察组中冠心病、急性脑梗死、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血小板微粒量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急性白血病化疗后患者的血小板微粒量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健康者活化时血小板产生的血小板微粒量明显高于静息时血小板产生的血小板微粒量,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中微粒检测可以作为血栓性疾病的临床诊断依据,还可以作为血小板预测和活性判断的重要指标,值得研究和关注。

  • 标签: 血小板减少 血液微粒 流式细胞仪 临床检验
  • 简介: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1%~2%,胎儿病死达26.5%。我院收治2例该病患者孕前均无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ITP)病史,均成功分娩,现报道如下。

  • 标签: 妊娠并发症 血液 紫癜 血小板减少性/诊断 人类
  • 简介:目的:探讨血小板参数即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压积(PCT)在脑梗死患者发病期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129例脑梗死患者的血小板参数均值,与30例健康体检者的血小板均值进行比较。结果:脑梗死组PCT、MPV、PDW明显高于与健康体检组(P〈0.01);PLT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脑梗死发病期血小板部份参数异常,其检测有助于病情的判断,对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脑梗塞/血液 血小板计数
  • 简介:对假性血小板计数减少1例分析如下。1病历摘要男,72岁。因脑血栓住进神经科,做溶栓前常规检测,凝血分析(APTT、PT)结果正常,WBC5.1×10^9/L,Hb152g/L,PLT35×10^9/L血小板减少。了解该患者无出血症状,连验3d血小板始终在(30~40)×10^9/L,临床不敢用药溶栓,转入肾内科,骨穿,骨髓象未见异常,血液涂片后发现血小板聚集状态,改用末梢采血,生理盐水稀释法。计数后,血小板计数正常,200×10^9/L,反复几次血小板均在正常范围内。因此诊断该患者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此事引起患者不满,后经过解释,才未发生纠纷。患者可以正常的进行药物溶栓。

  • 标签: 依地酸/副作用 抗凝药/副作用 血小板减少/化学诱导 | 人类
  • 简介:摘要特发性或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ssentialthrombocythe-mia,ET),亦称出血性血小板增多症克隆性骨髓增殖性疾病,主要累及巨核系。本研旨在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及治疗,以为临床提供参考。

  • 标签: 特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保存条件对血液酒精浓度(BAC)的影响。方法:测定三种真空分离胶试管的空白BAC值。观测不同保存状态(室温密封3天、一周;4℃密封一周;室温敞开1h、2h)下的BAC变化情况。结果:三种分离胶试管空白BAC值(mg/ml)分别为:0.03±0.02,0.27±0.11,0.05±0.02。室温密封3天,一周,4℃密封一周及室温敞开1h的BAC值变化无统计学意义,室温敞开2h的BAC值则明显下降。结论:BAC测定标本保存应密封,尽量避免使用带分离胶的真空管,全血标本密封4℃或室温保存一周不影响BAC的检测

  • 标签: 血液酒精浓度 保存 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原因及血小板减少及优化。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血液标本900份,对其进行整理、统计、分析,并且分析导致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原因。结果不合格的血液样本有113份,占总数量的12.6%。依据血液标本检验过程中记录的内容可以得出导致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原因有容器不当(9份)、样本量不足(12份)、凝血(46份)、溶血(33份),其他原因(13份)。对出现凝血的血液标本进行了复查,并对比了复查前后的结果,分析结果发现血液标本凝血后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测定值偏低,白细胞测定值偏高,血小板明显降低。两组数据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标本检验的工作人员应仔细、认真、负责,认真做好血液检验工作中的任何一处细节,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进而提升血液标本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 标签: 血液标本 临床检验 不合格原因 血小板减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EDTA-K2抗凝剂致血小板假性减少的原因及对策。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7年2月来我院体检并被确诊EDTA-K2抗凝剂导致血小板聚集患者22例,设为观察组,另选取50例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采用全血细胞分析检测两组的EDTA-K2抗凝静脉血、枸橼酸钠抗凝静脉血,同时进行末梢血血小板手工计数。比较两组在15min、30min、60min时的血小板计数测定结果。结果观察组在15min、30min、60min时的EDTA-K2抗凝血血小板计数与手工血小板计数、枸橼酸钠抗凝血血小板计数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时间延长,EDTA-K2抗凝血血小板计数逐渐降低,呈现不稳定状态,而手工血小板计数和枸橼酸钠抗凝血血小板计数结果则无明显变化。结论EDTA-K2抗凝剂可导致血小板发生聚集,引起检测指数假性减少,临床上可采用枸橼酸钠抗凝剂代替EDTA-K2抗凝剂进行血小板计数检测,避免因血小板计数假性减少造成的误诊。

  • 标签: EDTA-K2抗凝剂 血小板假性减少 枸橼酸钠抗凝剂 手工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