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腰池置管脑脊液持续外引流术与脑脊液置换术治疗重症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2月至2017年接诊的重症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120例,将其按照治疗方法的区别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分别60例。研究组患者使用腰池置管脑脊液持续外引流术,对照组患者使用脑脊液置换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出血停止时间、意识恢复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出血停止时间(3.24±1.24)d,意识恢复时间(3.45±1.45)d,对照组患者的出血停止时间(6.35±1.62)min,意识恢复时间(5.28±1.78)h,对比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5%,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3.33%,对比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脑脊液置换术相比,采用腰池置管脑脊液持续引流术治疗重症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效果更好,能够快速止血,恢复患者的意识,且术后并发症少,值得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脑脊液置换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神经外科住院治疗的6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包括患者3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应用常规方案进行,则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取脑脊液置换术方案治疗,对比和分析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案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几率。结果经过数据分析得出,观察组患者在7d、14d内头痛持续分别为8(26.67%)、3(10.00%),而对照组患者在7d、14d内头痛持续分别为20(66.67%)、12(40.00%),对照组患者效果明显不如观察组,且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蛛网膜下腔出现患者在进行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实施脑脊液置换术治疗,不仅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而且减少了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几率,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持续腰大池引流脑脊液的安全性及疗效,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以2011年7月1日至2016年12月30日来我院接受救治的11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将110例患者分为实验组(60例应用持续腰大池引流),对照组(50例应用常规腰穿脑脊液间断引流)。研究对比两组患者的头痛持续时间、脑脊液红细胞廓清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患者头痛持续时间(5.35±1.30)d、脑脊液红细胞廓清时间(6.35±3.35)d相比对照组(10.20±2.46)d、(9.41±3.30)d明显更短,P<0.05;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3.33%)相比对照组(16.00%)明显更低,P<0.05,结论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采取持续腰大池引流脑脊液的效果更显著,安全性更高。
简介:摘要目的结合血流动力学特点,探索心肺运动试验对肺动脉高压(IPAH)的临床诊断意义。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4例IPA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肺功能、心肺运动功能、血流动力学等相关检查,并进行随访。结果平均随访时间2年,其中20例患者发生了临床恶化事件。与未发生临床事件(non-CW)人群相比,发生恶化事件组(CW)的无氧阈时摄氧量(VO2atAT)、峰值摄氧量(PeakVO2)、峰值氧脉搏(PeakO2pulse)显著降低,无氧阈时二氧化碳当量(VE/VCO2atAT)明显升高。结论PeakVO2、VE/VCO2atAT、静息CI对预测IPAH患者的临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目的:探讨患儿脑脊液中,免疫球蛋白(IgA,IgG,IgM)、C-反应蛋白含量对脑膜炎患儿的感染性质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在治疗前分别采集化脓性脑膜炎(化脑)患儿脑脊液17例,病毒性脑膜炎患儿脑脊液21例。结核性脑膜炎惠儿脑脊液19例和对照组(21例已排除脑膜炎)儿童脑脊液标本。用速度散射比浊法测定其aF中IgA、IgG、IgM、CRP含量。结果:感染组中结核性脑膜炎(结脑)、化脓性脑膜炎(化脑),病毒性脑膜炎组(病脑)CRP较对照组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P〈0.05),其升高幅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化脓性脑膜炎组、结核性脑膜炎组、病毒性脑膜炎组。免疫球蛋白的测定结果为除病毒性脑膜炎组的IgA和IgG较对照组升高不明显外(P〉0.05),三组病例组的各项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脑脊液进行IgA、IgG、IgM、CRP的联合检测。有助于对小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疾病的鉴别诊断。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后循环梗死性孤立性眩晕的误诊情况。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4月-2018年4月收治的52例确诊的后循环梗死性孤立性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初诊与确诊情况。结果初诊时确诊后循环梗死者17例(32.69%),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21例(40.38%),前庭周围性眩晕10例(19.23%),梅尼埃病2例(3.85%),前庭神经炎(3.85%)。入院后经病史与危险因素查询、神经系统定位检查、头颅MRI、MRA与颈部超声检查等均确诊为后循环梗死性孤立性眩晕。结论通过病史检查、体格与常规实验室检查、神经系统定位检查、头颅影像学检查方法最终全部确诊,及时纠正治疗,无1例死亡,表明检查流程的规范化、病史与危险因素的重视能够为后循环梗死性孤立性眩晕提供有效的诊断基础。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老年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当中,患者接受高压氧治疗之后的具体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在2016年一整年期间收治的78例老年脑出血患者为主要对象,根据患者治疗方案的不同将其均分成传统组与改良组,传统组患者仅接受临床各项常规性治疗干预,改良组患者需要在上述基础上联合接受高压氧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接受不同方式治疗之后的脑水肿情况、血浆脑钠肽以及脑脊液的乳酸浓度情况。结果改良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均要好于传统组患者,两组患者的数据在对比后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患有脑出血的老年患者治疗中,高压氧治疗的效果较好,且可以改善患者的脑水肿等多项指标,该治疗方法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运用呼吸支持方法抢救呼吸循环衰竭患者的路径和效果。方法以我院2014年01月~2016年12月间收治的50例呼吸循环衰竭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基线临床资料、呼吸支持抢救过程进行回顾,并统计所有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本组50例患者抢救完全成功率为64.0%;患者带呼吸机后,出现相关性肺炎5例(10.0%),经多次痰培养发现不同细菌;胸片检查提示并发气胸10例(20.0%);胃液检查显示存在胃液隐血4例(8.0%);同时发生应激性溃疡9例(18.0%)。结论急诊过程中,对于呼吸循环衰竭患者,需建立紧急人工气道,尽早实施心肺复苏,给予机械通气支持和治疗,急救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加强预见性观察和护理,以延长患者的存活时间,提高临床抢救的效率,改善其预后结局。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脊液液基细胞学检查在颅脑CT阴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hemorrhage,SAH)患者中应用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4月-2017年4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非创伤性SAH患者63例,选取所有首次颅脑CT平扫结果为阴性的6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选对象有完整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他们的各项资料,总结分析CT阴性的原因及脑脊液液基细胞学检查的价值。结果CT检查距发病时间较长是SAH患者颅脑CT平扫阴性率增高的主要原因,但经液基细胞学检查后6例均确诊SAH,实施相应治疗后均好转出院。结论对于疑诊SAH而颅脑CT平扫阴性的病例,除脑脊液常规检查外还应完善液基细胞学检查,可为诊断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减少漏诊误诊,以利于及时治疗,改善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管理循环法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院于2017年1月在护理管理部推广实施了管理循环法,采用本院自制的护理质量评量表分别从护理文书、危重症管理及基础护理、病区管理及感染控制、药品管理四个方面对实施管理循环法前后的护理质量展开评价,分析管理循环法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结果实施管理循环法后,护理文书质量评分(95.6±1.7)分,危重症管理及基础护理质量评分为(97.4±1.5)分,病区管理及感染控制评分为(97.3±1.2)分,药品管理评分为(96.8±2.3)分,各项数据均高于实施管理循环法前(P<0.05)。结论管理循环法可有效提高医院的护理质量,深化各项护理制度的实施效果,对于提升护理管理部工作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