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1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生物检验人员生物安全防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方法调查统计加强生物安全防护前后微生物检验人员的安全防护知识认知状况。结果加强生物安全防护管理之后,微生物检验人员安全防护知识认知水平显著提高,加强管理后实验室感染概念、职业感染危险因素、以及生物安全防护概念,等方面方面的了解明显高于之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生物检验人员实验过程当中存在较高的生物危险性,需要分析其中风险因素并加强安全防护管理,从而避免检验人员的感染。

  • 标签: 微生物 检验人员 生物安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生物检验人员生物安全防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方法调查统计加强生物安全防护前后微生物检验人员的安全防护知识认知状况。结果加强生物安全防护管理之后,微生物检验人员安全防护知识认知水平显著提高,加强管理后实验室感染概念、职业感染危险因素、以及生物安全防护概念,等方面方面的了解明显高于之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生物检验人员实验过程当中存在较高的生物危险性,需要分析其中风险因素并加强安全防护管理,从而避免检验人员的感染。

  • 标签: 微生物 检验人员 生物安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在医院消毒供应室管理中实施医疗器械清洗质量控制路径对骨科外来器械植入物的监控效果。方法采用随访统计以及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我院消毒供应室在2015年01月~2015年12月未实施医疗器械清洗质量控制路径前(对照组)以及2016年01月~2016年12月实施医疗器械清洗质量控制路径后(观察组)两个阶段的骨科外来器械植入物器械清洗情况以及医务人员的服务情况进行统计、对比和分析。结果统计学对比显示,观察组的器械清洗达标率(99.3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清洗达标率(95.83%),且观察组在器械供给及时度、回收及时度、包装质量、护理质量、服务态度以及护理满意度方面的评分也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各项对比的结果差异显著(P<0.01),均存在一定的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医院消毒供应室骨科外来器械植入物管理工作中应用医疗器械清洗质量控制路径模式,能够显著提高器械清洗的达标率,优化消毒供应室的护理工作质量,提高医院护理服务的整体水平,因此,应该给予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和推广。

  • 标签: 消毒供应室 岗位管理 绩效考核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基层疾控机构病原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存在问题进行探讨,提出更好预防生物安全事故发生的对策。方法通过实验室的科学合理建设,硬件设施的改善,防护设备的加强和正确使用,完善体系,严格管理制度,强化人员培训等。结果通过对“硬件、软件、人员”这构成生物安全的三要素进行完善,最大限度的减少疾控机构实验室安全隐患,从根本上减少或尽可能杜绝生物安全事件发生。

  • 标签: 生物安全 隐患 对策
  • 简介:临床生物化学及检验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也是一门发展非常迅速的重要应用性学科。通过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和方法,优化重组实验教学内容,增加了综合性、创新设计性实验的比例,改革实验教学考核方式,导入案例教学法。探索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改革,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得到了创新性科学研究的锻炼,培养了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和初步从事科研的能力。

  • 标签: 临床生物化学 实验教学 教学模式 改革
  • 简介:目的:检测再发性腹痛患儿血浆中P物质(SP)和血管活性肠肽(VIP)浓度变化,探讨其与再发性腹痛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58例再发性腹痛患儿及30例正常对照者血浆中SP和VIP浓度。再发性腹痛组同时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相应的HP-IgG抗体。结果:再发性腹痛患儿组血浆中SP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而VIP浓度与正常对照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HP-IgG阳性组血浆中SP亦较HP-IgG阴性组升高(P<0.01)。而VIP浓度在HP-IgG阳性组与HP-IgG阴性组间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SP可能参与了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发病过程。而VIP与再发性腹痛的关系尚待进一步研究。

  • 标签: 腹痛/血液 P物质/血液 血管活性肠肽/血液 人类 儿童
  • 简介:摘要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检测硝酸甘油型偏头疼模型大鼠脑血流量变化及天舒胶囊对其影响,通过研究比较得出天舒胶囊可抑制硝酸甘油诱导的偏头痛大鼠脑血流量增加,抑制血管的过度舒张,调节血管的舒缩平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5-HT、CGRP、PGE2、NO、ET相关血管活性物质表达有关。

  • 标签: 偏头疼 脑血流量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内皮素 一氧化氮
  • 简介:遵照“前期趋同,后期分化”的原则,《临床微生物学和微生物检验》第3版教材以“临床微生物学导论”作为桥梁,保证教学从医学微生物学向临床微生物过渡。本教材的临床细菌学、临床真菌学和临床病毒学等三篇是主体内容,应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微生物的分类、临床意义、微生物性性和微生物检验等四方面,其中确定微生物的分类和命名是本书的特色。根据临床要求,强调了标本直接检验的重要性。微生物检验篇可在临床专业实习阶段,结合国内外的进展与本医院的实际状况进行消化。

  • 标签: 《临床微生物学与微生物检验》 教学实践 课程建设 教材
  • 简介:通过调查四所不同级别医院2004年微生物检验情况,发现过去认为致病力弱的条件致病菌已占主流,如:铜绿假单胞菌、表皮葡萄球菌、肠球菌、克雷伯菌属等,耐药菌株及多重耐药菌株也增多。为此,笔者对微生物检验教学提出强化条件致病菌、细菌对抗菌药物敏感实验、检验程序的教学,加强教师的临床实践活动等改革思考。

  • 标签: 调查 微生物检验 教学
  • 简介:作为生物制药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微生物学的教学优化是学好该课程的关键因素。该文结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等三个方面,阐述如何加强微生物学的教学改革,提升学习效果,持续改善教学质量。

  • 标签: 生物制药专业 微生物学 教学改革
  • 简介:通过加强生物安全知识的学习,提高专科学校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意识,避免微生物实验室发生污染。根据医学微生物学实验室的特殊性及专科学校和我校实验室的特点,制定一系列的相关的规章制度,如实验室准入制度,生物防护与安全制度,建立生物安全实验室标准操作程序等。通过学习生物安全知识,增强生物安全意识,加强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能有效地保障学生和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生物安全。

  • 标签: 病原微生物学 实验室 生物安全管理
  • 简介:摘要食物过敏是一种常见疾病,在过去的二十年中其患病率明显增加,这表明环境对易感性产生了重要影响。研究发现生产方式、宠物接触,以及饮食习惯等是影响食物过敏重要风险因素,同时这些因素对肠道菌群的构成有显著影响,而肠道菌群在形成免疫系统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最近的研究已经开始聚焦于这些肠道共生微生物在食物过敏发展中的作用,一些动物模型的研究明确显示肠道共生微生物的组成与食物过敏有密切相关性,如梭状芽孢杆菌有助于防护食物过敏。未来的挑战是识别可用于预防或治疗食物过敏的共生微生物

  • 标签: 共生微生物 食物过敏 肠道微生物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重症肺炎治疗中肺表面活性物质(PS)的应用价值。方法所选研究对象为符合标准为新生儿重症肺炎患儿,时间范围为2015年1月-2017年1月,共纳入病例数为60例。60例患儿及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且均符合第四届全国小儿急救医学研讨会拟订的小儿重症肺炎诊断标准。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60例患儿分为研究组(PS气管内滴入法,n=30)与对照组(综合疗法,n=30)。对比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显著(P<0.05);两组机械通气时间、氧暴露时间对比,均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48h、72h,两组氧合指数对比,均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新生儿重症肺炎患儿的临床治疗过程中,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的效果理想,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新生儿重症肺炎 肺表面活性物质 氧合指数
  • 简介:通过近十余年来对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的回顾和总结,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素质培养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初步形成一套适用于医科学生教育的教学模式。

  • 标签: 生物化学 教学模式 教学改革
  • 简介:摘要实验教学模式是药学专业生物学与分子生物学非常重要的教学方式,在药学专业生物与分子生物学的教学和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并对药学类专业的教学方式进行有益探索和实践,能够提升药学类专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教学效益的提高,促进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理论传播与实践水平的提高。本文根据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并结合广泛的社会实践调查研究,就药学专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改革展开了相关探讨,望能提供借鉴。

  • 标签: 实验教学模式 药学专业 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