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丁苯酞联合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2017年2月~2018年2月间收治的55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注射前列地尔,实验组同时给予丁苯酞,评估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用药后基底动脉、左椎动脉及右椎动脉血流速度改善更优,独立样本t检验提示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显著性(P<0.05)。实验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6.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卡方检验提示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显著性(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联合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后循环血供,且用药安全性较高,建议临床加以推广和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尼莫地平联合松陵血脉康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5年7月-2017年12月100例确定患有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患者,并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选择仅使用尼莫地平的治疗方法,实验组选择使用尼莫地平联合松龄血脉康的治疗方法,均进行为期为两周的治疗。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及其经颅多普勒超声(即TCD)等各项指标。结果两组患者病情均有显著改善,但实验组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全血粘度,红细胞比容等各项指标均有明显下降,实验组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不良反应方面无显著差别。结论尼莫地平联合松龄血脉康对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比只用尼莫地平有明显的效果,且不良反应小,安全性较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无创呼吸机联合左西孟旦在急性左心衰急诊急救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5月至2016年5月急诊收治的84例急性左心衰患者进行研究,把84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急诊急救治疗,观察组常规急诊急救治疗的基础上使用无创呼吸机联合左西孟旦治疗,比较两组治疗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86%,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64%,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急性左心衰患者在急诊急救中使用无创呼吸机联合左西孟旦进行治疗可促进患者及时改善临床症状,改善其缺氧状态,可推广运用。
简介:摘要目的结合血流动力学特点,探索心肺运动试验对肺动脉高压(IPAH)的临床诊断意义。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4例IPA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肺功能、心肺运动功能、血流动力学等相关检查,并进行随访。结果平均随访时间2年,其中20例患者发生了临床恶化事件。与未发生临床事件(non-CW)人群相比,发生恶化事件组(CW)的无氧阈时摄氧量(VO2atAT)、峰值摄氧量(PeakVO2)、峰值氧脉搏(PeakO2pulse)显著降低,无氧阈时二氧化碳当量(VE/VCO2atAT)明显升高。结论PeakVO2、VE/VCO2atAT、静息CI对预测IPAH患者的临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给予短暂性脑出血发作(TIA)患者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钙对脑循环动力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院就诊的TIA患者11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口服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对比分析两组脑循环动力学指标。结果治疗前两组外周阻力、脑血管床特性抵抗、平均血流速、平均血流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外周阻力、脑血管床特性抵抗均比治疗前下降,但观察组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平均血流速、平均血流量均比治疗前增加,但观察组增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TIA患者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效果显著,可明显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改善患者微循环动力学水平,促进康复。
简介:摘要目的本实验的课题主要探讨阿加曲班联合丁苯酞治疗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本院2015年至2017年期间60例后循环脑梗死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30例患者采用阿加曲班进行治疗,实验组30例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进行治疗,并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6.67%,远高于对照组的80.00%,且在治疗7d、治疗14d后实验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在不良反应中,30例实验组患者仅出现了1例不良反应,其余患者均为出现不良反应,组间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加曲班联合丁苯酞在治疗后循环脑梗死患者中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且不良反应较少,具有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高频呼吸机联合西地那非在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4年12月-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持续性肺动脉高压新生儿68例。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34例,对照组34例,给予对照组实施高频呼吸机治疗,给予观察组实施高频呼吸机联合西地那非治疗,对两组新生儿治疗前后的动脉血氧指标、临床治疗效果、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进行对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新生儿肺动脉压及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氧饱和度及临床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新生儿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显然也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采取高频呼吸机联合西地那非治疗,可有效改善新生儿动脉血氧指标,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降低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和分析ICU呼吸机依赖患者撤机的护理干预方式及效果。方法在本院于2017年1月到2018年1月一年内收治的所有ICU呼吸机依赖患者当中随机选取其中的106例ICU呼吸机依赖患者作为本次的观察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个人意愿将这106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其中对照组53例患者,观察组53例患者;对照组的53例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的53例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撤机成功率、护理质量评分、护理满意度。结果从撤机成功率方面来看,观察组的撤机成功率为88.68%,对照组的撤机成功率为67.92%,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从护理质量评分方面,观察组患者的基础护理、护理安全以及仪器操作方面的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从护理满意度来看,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8.11%,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83.02%%,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ICU呼吸机依赖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撤机成功率、护理质量以及护理满意度,具有临床推广的意义和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后循环梗死性孤立性眩晕的误诊情况。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4月-2018年4月收治的52例确诊的后循环梗死性孤立性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初诊与确诊情况。结果初诊时确诊后循环梗死者17例(32.69%),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21例(40.38%),前庭周围性眩晕10例(19.23%),梅尼埃病2例(3.85%),前庭神经炎(3.85%)。入院后经病史与危险因素查询、神经系统定位检查、头颅MRI、MRA与颈部超声检查等均确诊为后循环梗死性孤立性眩晕。结论通过病史检查、体格与常规实验室检查、神经系统定位检查、头颅影像学检查方法最终全部确诊,及时纠正治疗,无1例死亡,表明检查流程的规范化、病史与危险因素的重视能够为后循环梗死性孤立性眩晕提供有效的诊断基础。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机用镍钛根备技术、超声荡洗技术、热牙胶充填技术联合在根管治疗中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口腔科2016年4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急性牙髓炎患者200例,分为观察组100例,对照组100例,观察组采用机用镍钛根管预备、超声荡洗根管联合热牙胶充填技术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手用镍钛器械根管预备、传统化学药物消毒根管、冷牙胶充填技术进行治疗,对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治疗耗时及治疗成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治疗过程中,观察组患者在根管填充耗时上为(5.41±0.5)min,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4.19±1.22)min。且在治疗总耗时上观察组为(8.1±1.9)d,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5.3±2.3)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显著93例(93%),对照组患者显著55例(55%),观察组总成功率为98例(98%)明显大于对照组87例(87%),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用镍钛根备技术、超声荡洗技术、热牙胶充填技术联合用于根管治疗中较手用镍钛器械根管预备、传统化学药物消毒根管、冷牙胶充填技术具有治疗时间更短,填充效果更优及不良发生率更低等优势,临床治疗中应作为首选方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运用呼吸支持方法抢救呼吸循环衰竭患者的路径和效果。方法以我院2014年01月~2016年12月间收治的50例呼吸循环衰竭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基线临床资料、呼吸支持抢救过程进行回顾,并统计所有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本组50例患者抢救完全成功率为64.0%;患者带呼吸机后,出现相关性肺炎5例(10.0%),经多次痰培养发现不同细菌;胸片检查提示并发气胸10例(20.0%);胃液检查显示存在胃液隐血4例(8.0%);同时发生应激性溃疡9例(18.0%)。结论急诊过程中,对于呼吸循环衰竭患者,需建立紧急人工气道,尽早实施心肺复苏,给予机械通气支持和治疗,急救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加强预见性观察和护理,以延长患者的存活时间,提高临床抢救的效率,改善其预后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