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对比酶联免疫吸附法与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在梅毒检验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我中心检验科2016年12月~2018年3月之间接收的320例梅毒样本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所有的样本均进行酶联免疫吸附法和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结果经比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验结果的血清样本阳性率、敏感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以及特异性均明显高于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的检验结果,差异显著(P<0.05)。结论酶联免疫吸附法准确性较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更高,适合在临床大量梅毒样本筛查中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酶联免疫吸附法与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在梅毒检验中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本中心接收的100例梅毒患者,所有梅毒患者的收取时间为2017年1月2日-2018年2月1日。电脑随机分为观察组一组(50例梅毒患者)、对照组一组(50例梅毒患者),分别实施酶联免疫吸附法以及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对比2组检出率。结果观察组梅毒患者的检出率96.00%高于对照组检出率60.00%(P<0.05)。结论通过将梅毒患者实施酶联免疫吸附法与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进行对比后,酶联免疫吸附法具有显著优势,值得推广和应用。
简介:碘普罗胺,商品名优维显,是一种低渗透压非离子型造影剂.广泛用于各种造影,尤其是心血管造影.近年来国内有文献报道其不良反应,现综述如下.
简介:摘要目的将细胞免疫功能检测应用于梅毒血清固定患者中,分析其临床检测结果。方法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本院收入的20例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及20例健康体检者分别纳入实验组及参照组,测定2组受检者的CD3数值、CD8+数值、Th2数值、CD4+数值、Th1数值、Tc数值、Ts数值、NK数值。结果实验组梅毒血清固定患者的CD3数值、CD8+数值、Th2数值对比参照组健康体检者,P>0.05,未展示统计学数据参比意义。实验组梅毒血清固定患者的Ts数值对比参照组健康体检者更高,P<0.05,展示统计学数据参比意义。实验组梅毒血清固定患者的CD4+数值、Th1数值、Tc数值、NK数值对比参照组健康体检者更低,P<0.05,展示统计学数据参比意义。结论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呈现细胞免疫功能相对低的情况。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普瑞巴林联合甲钴胺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及对后遗神经痛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本院2014年2~11月皮肤科接收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124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普瑞巴林组与传统组各62例,基础治疗为吗啉胍片+维生素C片,传统组在基础治疗上给予双氯芬酸钠肠溶缓释胶囊治疗,普瑞巴林组在基础治疗上给予普瑞巴林联合甲钴胺片治疗,观察两组患者2周后治疗效果,治疗后1周和2周疼痛面积、VAS评分、晚间睡眠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后遗神经痛发生率。结果治疗2周后,普瑞巴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传统组(χ2=11.273,P<0.05),两组患者疼痛面积、VAS评分、晚间睡眠时间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着时间变长变化明显(P<0.05),普瑞巴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127,P=0.001<0.05)。治疗后1个月随访结果显示,普瑞巴林组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组(χ2=9.021,P<0.05)。结论普瑞巴林联合甲钴胺具有提高带状疱疹治疗效果、快速缩小疼痛面积、减轻疼痛程度、延长晚间睡眠时间、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后遗神经痛发生率等作用,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甲钴胺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3月-2016年12月收治的82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分为常规组与实验组两组,其中对常规组采取维生素B12治疗,对实验组采取甲钴胺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治疗后的House-Brackmann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实验组与常规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5.12%与75.61%,P<0.05;且两组患者治疗后均未出现较为明显的不良反应情况,P>0.05。结论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采取甲钴胺治疗的疗效显著,药物安全性高,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值得实践推广。
简介:对我院甲钴胺治疗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Diabeticneurogenicbladder,DNB)总结如下.
简介:目的:探讨血脂异常患者血清中脂联素、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及药物干预后其与血脂变化的关系。方法:收集21名正常对照者的血清标本及19例血脂异常患者治疗前及3个月后的血清标本,分别检测其血清脂联素、hs-CRP、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浓度;分析脂联素、hs-CRP与血脂浓度间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前,血脂异常患者血脂和hs-CRP较正常对照组高(P〈0.02),脂联素较对照组降低[(5.3±1.6)mg/L比(13.8±2.4)mg/L,P〈0.001)]。血脂异常者治疗3个月后,血脂及hs-CRP较治疗前明显下降[hs-CRP治疗后比治疗前:(2.34±1.02)mg/L比(3.24±1.33)mg/L,P〈0.05)],同时其脂联素显著升高[(5.3±1.6)mg/L比(8.6±3.0)mg/L,P〈0.01)];脂联素与治疗前后HDL-C变化量呈正相关(r=0.48,P〈0.01),而hs-CRP与治疗前后HDL-C的变化量成负相关(r=-0.23,P〈0.01)。血脂异常组脂联素与hs-CRP呈负相关(r=-0.34,P〈0.02)。结论:成人血脂异常患者,其血清抗炎因子脂联素与炎症因子hs-CRP已存在失平衡,而普伐他汀不仅具调脂作用,而且能提高血清脂联素并降低hs-CRP浓度。
简介:目的:探讨心绞痛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测定CHD诊断、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观察了83例心绞痛患者入院后1、3、5、7、15、25日血清CRP浓度变化,其中稳定性心绞痛(SA)患者38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患者45例。结果:UA组血清CRP浓度明显增高,与SA组和对照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1),SA组与对照组比较,虽然两组同在正常人波动范围内,但有差异(P<0.05)。SA组和UA组患者入院1-25天经治疗后,SA组血清CRP浓度下降不明显。UA组在入院1-3天内CRP下降不明显,以后下降至接近SA组的水平。结论:心肌缺血本身并不能明显引起血清CRP浓度的增高。心绞痛从SA到UA的发展过程中,血清CRP浓度在逐渐增高,并随着有效的治疗而接近对照组。因此,血清CRP测定在心绞痛的诊断、治疗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左旋甲状腺素在亚临床甲减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本院88例亚临床甲减患者,随机划分为对照组44例,试验组44例,前者单纯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后者在常规对症治疗基础上加用左旋甲状腺素治疗,观察两种治疗模式的应用效果。结果接受治疗后,试验组TSH水平为4.21±0.97mU/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90±1.31mU/L(P<0.05);治疗后试验组FT4水平为9.02±1.38pmol/L,大大高于对照组的5.68±0.81pmol/L(P<0.05);治疗6个月内,试验组甲状腺肿大消失率为86.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5.0%(P<0.05)。结论左旋甲状腺素能够在亚临床甲减患者早期治疗中发挥良好应用效果,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探索CRP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预测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本院确诊AP患者83例,分为轻型急性胰腺炎(MAP)组(63例)和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组(20例),比较两组在不同时间点的CRP水平,建立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同时比较以120mg/L和150mg/L为阀值时CRP对SAP的诊断效率。结果两组患者CRP水平均呈现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均以第72小时为峰值,24h、48h、72h、96h四个时间点SAP组的CRP水平均显著高于MAP组(P<0.05),第72小时CRP水平预测SAP的ROC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787。预测灵敏度48h和72h水平相当为70%,特异度第72h最高,为76.2%。CRP水平为150mg/L预测SAP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较120mg/L高,分别为80%和76.2%。结论CRP水平的波动能反映AP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转归情况,尤其当患者入院后CRP>150mg/L,要注意坏死性胰腺炎可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胰岛素抵抗(IR)与血清生化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胰岛素抵抗患者44例作为阳性组,健康体检者7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患者各项指标。结果AST、ALT、r-GT、TG、HDL-C、Cr、CK、Ca、P、IgM、C3、ASO、hs-CR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P、BUN、ALB、APOB、GLO、TBIL、DBIL、IBIL、ALP、TBA、ADA、UA、GLU、TCHO、APOA1、LDL-C、LDH、HBDH、CysC、Fe、IgG、Mg、IgA、C4、HCY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生化指标AST、ALT、r-GT、TG、Cr、HDL-C、CK、Ca、P、IgM、C3、ASO、hs-CRP与胰岛素抵抗具有相关性。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血清儿茶酚胺对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的早期预警作用。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本院儿科2013年9月-2015年12月收住院的165例0~5岁诊断为手足口病儿童为试验组,50例0~5岁健康儿童为对照组。试验组分为普通1组(n=58)、普通2组(n=56)、重症2期组(n=49)、重症3期组(n=37)、重症4期组(n=21),普通2组在治疗过程中转为重症,25例转为2期,22例转为3期,9例转为4期。测定研究对象血清儿茶酚胺浓度、葡萄糖(GLU)浓度。结果普通1组血清儿茶酚胺浓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普通2组显著高于普通1组和重症2期组(P<0.001),重症3期组显著高于重症2期组(P<0.001),重症4期组显著高于重症3期组(P<0.001),重症2期组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浓度显著高于普通1组(P<0.001),肾上腺素(E)浓度与普通1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普通1组、对照组的儿茶酚胺浓度与GLU浓度不相关,普通2组儿茶酚胺浓度与GLU浓度呈显著正相关,重症2期组E浓度与GLU浓度不相关,NE、DA浓度与GLU浓度显著正相关,重症3期组、重症4期组的儿茶酚胺浓度与GLU浓度显著正相关。结论手足口病儿童血清儿茶酚胺浓度与病情有密切的关系,NE、DA浓度变化较E早,在潜在重症病例或重症病例与血清GLU浓度呈显著的正相关,病情越重浓度越高,可作为重症病例的早期预警指标。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左旋甲状腺素治疗亚临床甲减患者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亚临床甲减患者8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采用数字随机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再采用左旋甲状腺素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转化为甲减的比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FT3、FT4、TSH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患者FT4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但TSH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2例(5.0%)转化为甲减,对照组3例(7.5%)转化为甲减,观察组甲减转化率比对照组低,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甲状腺肿大35例消失,消失率87.5%,对照组10例消失,消失率25.0%,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亚临床甲减患者早期采用左旋甲状腺素进行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的TSH和FT4水平,改善患者甲状腺肿大症状,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