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析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实施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5年7月至2017年6月期间收治的60例NSTE-ACS患者选为观察对象,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即早期组(n=30)、延迟组(n=30)。早期组患者于发病24~48h内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延迟组患者于48h后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对2组患者手术前后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径(LVDD)进行统计比较。结果术前、术后30d,2组患者LVEF、LVDD比较,不具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80d,早期组患者LVEF显著大于延迟组患者(P<0.05),LVDD显著小于延迟组患者(P<0.05)。结论对于NSTE-ACS患者而言,早期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优于延迟介入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应用与借鉴。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急性冠脉综合征心脏介入术后急性及亚急性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探讨相关防治策略。方法以我院2014年1月到2018年1月接收的13例急性冠脉综合征心脏介入术后出现急性及亚急性血栓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设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接收介入治疗后无血栓形成的患者13例设为对照组,要求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近似。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心脏介入术后急性及亚急性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总结防治措施。结果观察组中患糖尿病、血肌酐和空腹血糖数值偏高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冠脉造影出现B2/C病变、支架贴壁不良的例数以及平均支架数量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心脏介入术后,急性及亚急性血栓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急性心梗、合并糖尿病以及支架置入情况等。主要防治措施包括抗凝治疗、抗血小板治疗以及提高介入操作水平等。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治疗当中,早期应用他汀类药物的相关效果及具体目的、机制。方法选择我院在2016年一整年中收治的76例患有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者为对象,根据患者治疗方案不同将其均分成常规组与早期组,常规组患者需要在入院后接受常规性质治疗,早期组患者则需要在上述基础上接受他汀类药物早期治疗,对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生化指标进行分析。结果早期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生化指标明显优于常规组患者,两组患者数据对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治疗而言,早期应用他汀类药物的效果较好,其治疗目的与相关机制较为清楚,该方案值得在临床中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替罗非班冠状动脉内注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90例急性冠中动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在介入术前给予氯吡格雷和阿斯匹林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冠状动脉内注射,比较两组术后心血管疾病、术后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实验血流分级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①观察组术后30d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为6.67%,对照组为24.44%,组间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②观察组术后TIMI3级比例为86.67%,对照组为71.11%,组间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治疗术前应用替罗非班冠状动脉内注射可有效改善预后,减少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替格瑞洛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8年3月本院收治的72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成两组,一组在介入术治疗后使用氯毗格雷进行治疗,为常规组,一组则采用替格瑞洛进行治疗,为研究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后TIMI血流评定为3级的患者占比为91.67%(33例),评定为2级的患者占比8.3%(3例),各项数据与常规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血小板计数为(141.6±10.2)×109,血小板聚集率为(0.28±0.1)%,各项数据与常规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56%(2例),低于常规组的22.22%(8例)(P<0.05)。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行介入治疗后采用替格瑞洛进行治疗效果良好,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且不良反应较少,可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动态心电图缺血性J波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62例),选取时间-2015年7月20日至2016年8月1日,将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62例)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31例患者实施常规心电图检查)对照组,(31例患者实施动态心电图检查)观察组,将两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诊断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检出率87.10%与对照组患者检出率64.52%,两者之间具有差异,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缺血性J波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具有显著的诊断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应用阿托伐他汀联合苯扎贝特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在我院选取66例,严格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组别是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为33例。对照组患者治疗时予以苯扎贝特治疗,研究组患者治疗时予以阿托伐他汀联合苯扎贝特治疗,将两组患者行不同疗法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过不同方法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获得了显著提升,TC(总胆固醇)、TG(甘油三酯)、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LDL-C血脂达标率、HDL-C血脂达标率、TC血脂达标率均显著更高,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显著性更低,相对于对照组而言,统计学意义存在且P<0.05。结论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应用阿托伐他汀联合苯扎贝特治疗的临床疗效更加理想。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上消化道出血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点、探寻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方法将我院在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80例临床诊断为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随机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给予中药归脾汤联合西药治疗,对照组仅给予西药治疗,两组疗程均为2周。期间观察两组临床疗效、血红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实验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6%,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0%,差异有显著性(P0.05)。实验组症状积分等指标改善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归脾汤联合西药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疗效显著,能明显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归脾汤具有促进白蛋白合成,增加血红蛋白量等作用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缺血性J波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诊断价值分析。方法选择自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5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为本次研究工作对象,均接受冠脉造影检查且动态心电图有缺血性J波改变(研究组);另选取同时间段收治的5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为本次研究工作对象,均接受冠脉造影检查且动态心电图无缺血性J波改变(对照组)。结果研究组的心律失常发生率为42.00%(21/50),手术后心肌缺血发生率为66.00%(33/50),冠脉多支病变发生率为52%(26/50),下壁心肌缺血发生率为74%(34/5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动态心电图诊断急性冠脉综合征可以给予疾病监测、临床治疗提供有效参考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缺血修饰蛋白(IMA)、胱抑素C(CysC)对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早期诊断意义。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我院2015年至2017年12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ACS确诊分型将其分为三组,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4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40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40例,选取同期我院正常体检成人4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检测IMA、CysC两项指标。结果AMI、UAP、SAP三组患者的IMA、CysC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且AMI组患者IMA、CysC表达水平高于UAP组及SAP组,但UAP组同SAP组IMA、CysC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MA联合CysC指标检测诊断正确率明显高于单纯IMA、CysC,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IMA、CysC两项指标的高表达与ACS有密切关系,联合检测有助于ACS的早期诊断及危险程度预测。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实施介入疗法后短期内再次引起胸痛的相关因素。方法搜集在2014年2月至2016年4月在医院实施介入疗法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人共有200例的相关资料,总结术后出现胸痛症状患者引起胸痛的相关因素。结果介入疗法后短期内再次引起胸痛的比例是15.00%,因为机体存在情绪波动导致胸痛的比例是26.67%(8例),因为机体存在血栓导致胸痛的比例是3.33%(1例),机体血运重建异常而产生胸痛的比例是13.33%(4例),因为机体发生支架应激反应导致胸痛的比例是33.33%(10例),因为机体存在远端栓塞产生胸痛的比例是13.33%(4例),非心源性胸痛的比例是10.00%(3例)。结论在临床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实施介入疗法后短期内再次引起胸痛的比例较高且发生因素多元化,在临床介入治疗的围手术期需综合评估患者的相关因素,同时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避免患者情绪的剧烈波动,改善机体的血运状况,避免再次引起胸痛,提高治疗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试图分析在接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病人当中质子泵抑制剂用以胃肠道出血预防的用处以及在随后的1年当中不良事件的发病率。方法对于在2015年8月至2016年9月首次因急性冠脉综合征住院治疗接受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住院期间接受治疗的病人包括有可能有出血风险的高危人群。治疗包括静脉或口服给予质子泵抑制剂治疗。如果没有出血风险则不予预防治疗。在接下来的1年当中对上述所纳入人群进行随访,对发生心血管事件、胃肠道出血以及质子泵相关不良事件进行评估。结果150例病人被纳入研究,得当的胃肠道预防占到了病人总数的52%,而其余的32%的病人依据指南标准没有接受质子泵抑制剂治疗,而与此同时有48%的病人接受了不得当的胃肠道预防。在随访期间有21例发生不良事件。结论接近一半的病人没有接受得当的胃肠道预防。血管事件不能完全归咎于质子泵抑制剂的应用。尽管进行了预防治疗,但胃肠道出血事件仍然可能发生,同时还可能出现一个与质子泵抑制剂治疗有关的较低的不良事件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脊髓炎(AM)与格林-巴利综合征(GBS)重叠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点与机制。方法随机将本院于2014年4月~2017年2月接收的20例患有格林-巴利综合征和急性脊髓炎重叠综合征的患者纳为研究对象,并由参与本次研究的工作人员全面分析其临床表现和预后效果。结果该重叠综合征以中青年人为主要发病群体(以25岁左右为主),且可能与前驱感染或接种疫苗(90.00%)等引发因素的高暴露率息息相关。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多以肢体无力(90.00%)、感觉障碍(80.00%)、感觉障碍平面(70.00%)、尿潴留(60.00%)等较为常见。检查结果显示,其中,急性多发性脱髓鞘性周围神经病有15例(75.00%),急性多发性轴索性周围神经病有5例(25.00%),还有10例(50.00%)患者伴有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现象。此外,所有患者均接受了免疫治疗预后良好10例(50.00%);预后较差8例(40.00%);2例患者死亡(10.00%)。结论GBS/AM重叠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呈现出多样性,GBS与AM共有的临床特征与症状以及脊髓影像学检查均有利于临床对GBS/AM重叠综合征的诊断。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ICU护理风险干预对急性呼吸窘迫征患者康复的具体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50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将这50例患者平均分成两组,一组为对照组,另一组则为实验组。对照组给予常规ICU护理服务,实验组给予ICU护理风险干预服务,其他一切服务都相同,分析比较两组护理类型的效果。结果①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实验组的输液反应、静脉炎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ICU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实施护理风险干预,可明显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护理满意度,改善PaO2及PaO2/FiO2水平、血清IL-8及IL-6水平,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背景对已确诊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的病人临床特点进行总结,为以后疑似病例的治疗和护理提供参考价值。方法对香港从2003年2月22日到2003年3月22日被确诊的10名患者(5男5女,38~72岁)进行分析。结果:潜伏期从2天至ll天。所有的患者都表现有发热(体温>38℃,超过24小时),大多数的患者有寒战、干咳、呼吸困难、周身不适、头痛、缺氧症状。物理检查听诊可有肺泡音、叩诊浊音。9名患者出现淋巴细胞降低。大多数患者出现转氨酶升高。但血清肌酐值维持正常水平。连续进行胸部X线检查,提示进行性充气区减少。两名患者死于进行性呼吸功能衰竭。组织活检表明肺组织内广泛性肺泡损伤。但未找到肺衣原体、肺炎支原体和军团菌感染的迹象。所有的患者都接受了皮质激素和病毒唑治疗。有8位患者接受了β-内酰胺类与大环内酯类药物的治疗,临床症状及x线检查都无明显改善。结论SARS为传染性疾病。发热及继发的进行性呼吸困难是其主要的症状。病原体有待进一步确定。2002年秋冬季,中国广东省报道了305例高传染性的严重呼吸道疾患,表现为在医护人员中的局部流行。2003年2月,美国CDC将其命名为SARS,确定了它的临床表现。2003年3月13日,由于SARS由中国向世界范围内扩散,世界卫生组织发出SARS爆发公告,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