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对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进行无创通气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92例进行研究,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2)和观察组(n=50),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无创通气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PaCO2和PaO2等血气指标水平改善显著,其中PaCO2指标水平低于对照组,PaO2指标水平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在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临床中采用无创通气治疗,患者的PaCO2指标水平下降,PaO2指标水平显著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呼吸康复护理干预对老年哮喘患者肺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老年哮喘患者104例(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和观察组(呼吸康复护理),各52例;对比2组患者的肺功能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肺功能情况均优于对照组患者,且经护理干扰后观察组患者的整体健康评分为(217.71±14.22)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整体评分(166.83±31.40),差异显著(P<0.05),存有一定的可比对性。结论给予老年哮喘患者呼吸康复护理干预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对患者的肺功能也存在一定的改善效果,为临床普遍采用的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肺心病并呼吸衰竭患者经无创呼吸机治疗后心功能、血气指标的改善情况。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8月~2017年8月期间内接收的64例肺心病并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2例,分别接受无创呼吸机治疗、有创机械通气方式治疗。对比治疗后血气指标及心功能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PaO2水平以及LVEF、6min步行距离较对照组来说更高,且PaCO2、pH以及BNP、NT-proBNP值较对照组来说更低,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肺心病并呼吸衰竭患者,采用无创呼吸机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的血气指标,并促进心功能的恢复,临床实用价值较高,值得加以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将呼吸康复护理应用在行无创呼吸机治疗的慢性肺心病患者中,分析探究其应用效果。方法2014年9月至2017年9月本院纳入且采取无创呼吸机治疗的60例慢性肺心病患者归于此文研究资料,分组实验时参考其采取的护理方式不同,每组各纳入30例,呼吸康复护理予以实验组患者,常规护理予以参照组患者,观察并计算2组患者干预之前及之后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值、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值、生活质量评分值。结果实验组护理之后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值、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值、生活质量评分值与参照组数值对比,出现统计学评分值对比意义。结论行无创呼吸机治疗的慢性肺心病患者采用呼吸康复护理呈现良好应用效果和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老年患者使用无创呼吸机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6年6月至2017年12月期间采取无创呼吸机治疗的老年患者98例进行研究,抽签分组,分为常规组(n=49)和综合组(n=49),对常规组施加常规护理干预,对综合组患者施加综合护理干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血氧饱和度、动脉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PH值水平。结果干预后,综合组患者血氧饱和度、动脉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PH值分别为(94.27±3.96)、(77.87±6.65)、(48.25±6.98)、(7.42±0.15),均要优于常规组患者(P<0.05)。结论老年患者使用无创呼吸机的综合护理效果显著,能确保临床治疗效果。
简介: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p53、p73蛋白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00例PTC病理标本和31例良性甲状腺病变病理标本,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两者中p53和p73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p53、D73蛋白与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及其相互关系。结果:PTC组织中p53的阳性表达率为72.0%,p73的阳性表达率为67.0%.较良性甲状腺病变组织(均为12.9%)中的阳性表达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p53在TNM分期Ⅰ和Ⅱ期患者中的表达率较Ⅲ和Ⅳ期患者低(P〈0.05),其表达与性别无关。p73蛋白的表达与患者的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及性别无关。PTC中,p53蛋白阳性表达与p73蛋白阳性表达间有相关性(r=0.459,P〈0.05)。结论:PTC组织中p53、p73的高表达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相关性,可作为PTC发生、发展的客观指标。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患者进行大量输血后,其凝血功能和血小板所产生的变化,为临床输血治疗提供相应的依据。方法选择我院中2015年1月至2017年8月间收治的大量输注去白悬浮红细胞悬液患者69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输血前后24h内的凝血功能和血小板数值进行记录,并做好相应的统计学比较工作。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在大量输注去白悬浮红细胞悬液后,所有患者的血小板以及纤维蛋白原数值较输血前有明显降低,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较输血前有明显增加,输血前后各数据对比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患者进行大量去白悬浮红细胞悬液输入后,会导致患者的凝血功能和血小板降低,所以在对患者进行临床大输血后,应当密切对患者的凝血功能和血小板状况进行观察。而对于危重病患者,则应当采用血栓弹力图对患者的凝血状况进行动态记录,必要时可以为患者进行血小板和血浆等成分血的补充,避免患者由于血小板和凝血功能异常所引起的出血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基于药品不良反应的统计分析活动对临床合理用药水平的影响。方法在2016年上半年,医院共收治住院对象17664例次,照卫生部要求建立有“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对于新出现的不良反应,都会进行个案分析,定期对于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严重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次数超过10次的药品、50次科室提出改进措施。2016下半年,正式进行改进活动,药学部收集既往的不良反应发生报告、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以因素分析为主,提出合理用药改进意见。在改进后,2017年上半年,收治住院对象17852例。结果在2016年上半年,医院不良反应报告率0.88%(156/17664),高于2017年上半年0.62%(110/178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7年上半年针对合理用药的通知条数270条,明显超过2016年上半年146条。医师与护士普遍表示在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的统计分析改进活动后,合理用药水平有明显的改进。结论基于药品不良反应的统计分析指导用药,能够提高合理用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