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COVID-19疫情下2型糖尿病患者居家营养管理。方法 对我院2020年01月至2020年12月1年内收治的64例2型糖尿病患者,将所有患者接受COVID-19疫情下2型糖尿病患者的居家营养管理进行分析。 结果 本文研究显示,在COVID-19疫情下2型糖尿病患者管理前后的血糖情况比较,空腹血糖(mmol/l)、餐后2H血糖(mmol/l)管理后效果更佳,有效控制患者的血糖指标。 结论 COVID-19疫情下2型糖尿病患者居家营养管理十分关键,管理后的效果更显著,有效控制患者的血糖指标,值得推广。
简介:目的对亚洲健康人群CYP2C19基因型发生率进行合并分析,为个体化药物治疗和药物基因组学研究提供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CochraneLibrary(2013年第2期)、CNKI、WanFangData、VIP和CBM数据库,文献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13年8月,纳入研究CYP2C19亚洲健康人群基因型发生率的相关文献。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后进行合并分析。结果共纳入36篇文献,包含15个国家的9693例亚洲健康人CYP2C19基因型的信息。按东亚(中国、韩国、日本)、东南亚(泰国、缅甸、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南亚(印度)和西亚(巴勒斯坦、黎巴嫩、伊朗、土耳其和约旦)分区域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CYP2C19*1/*1、*1/*2、*1/*3、*2/*2、*2/*3和*3/*3基因型发生率:在中国人群(n=4105)中分别为37.2%、41.4%、6.7%、9.9%、4.1%和0.7%;在东亚人群(n=6198)中分别为36.4%、39.1%、8.8%、9.5%、4.9%和1.3%;在东南亚人群(n=1933)中分别为44.9%、41.1%、4.7%、7.0%、1.8%和0.6%;在南亚人群(n=361)中分别为43.5%、42.9%、0.3%、12.7%、0.6%和0.0%;在西亚人群(n=1201)中分别为77.8%、18.9%、0.3%、2.6%、0.1%和0.3%;在亚洲全部人群(n=9693)中分别为43.5%、37.1%、6.6%、8.3%、3.5%和1.0%。结论CYP2C19各基因型发生率在我国及亚洲不同区域之间均存在较大差异,且遗传变异受地域或环境的影响。
简介:目的探讨细胞色素P4502C19(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浙江汉族老年人群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210例冠心病患者和206例对照组的基因多态性,对两组患者基本临床资料、实验室指标、CYP2C19基因分布进行分析。结果冠心病组及对照组不同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10.53、6.48,P均<0.05),且冠心病组CYP2C19*2、CYP2C19*3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15.36、6.00,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性别、年龄、体重指数、血压、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传统危险因素之后,血糖高、有吸烟史、携带CYP2C19*2、CYP2C19*3等位基因患冠心病风险明显增加(OR分别=1.90、1.28、2.80、3.57,P均<0.05)。结论携带CYP2C19*2或CYP2C19*3基因是浙江汉族老年人群冠心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CYP2C19基因多态性会增加浙江汉族老年人群患冠心病的发生风险。
简介:目的观察CYP2C19基因多态性对罂粟碱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非闭塞性肠系膜缺血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6年9月在该院诊治的48例非闭塞性肠系膜缺血患者,治疗前检测患者的CYP2C19基因型,根据基因型分为野生型组、突变杂合型组和突变纯合型组,三组均注射罂粟碱联合口服氯吡格雷,同时根据临床治疗效果适当调整给药剂量或其他抗血小板药物替代。观察各组患者血小板指标变化、临床疗效和胃肠道主要指标变化。结果经治疗后,三组患者的血小板指标[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聚集率(MPA)和纤维蛋白原(Fib)]均有所改善,且野生型组的PLT、MPA和Fib改善程度明显优于突变杂合型组和突变纯合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野生型组治愈率为80.0%,突变杂合型组为46.7%,突变纯合型组为52.0%,野生型组与突变杂合型组及突变纯合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野生组血栓发生率为10.0%,突变杂合型组为26.7%;突变纯合型组为26.1%,野生型组血栓发生率与突变杂合型组及突变纯合型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的胃肠道指标如呕吐、腹泻等症状,潜血阳性转阴,腹部压痛消失,肠腔积气、积液消失均有所改善,但野生型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突变杂合型组和突变纯合型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氯吡格雷前检测患者的CYP2C19基因多态性,并根据结果调整给药剂量或其他抗血小板药物替代,可提高抗血小板聚集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以临床实验的方式,探究CYP2C19基因多态性检测技术在PCI术后患者抗血小板治疗中的实际临床价值,横向对比CY2C19 基因多态性下不同氯吡格雷的代谢率患者之间在进行抗血小板治疗时的用药效果的差异。讨论PCI术后患者抗血小板治疗以及患者术后护理工作中的相关注意事项以及使用经验,总结PCI术后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的优化措施和进行方法。进一步优化现阶段实际临床治疗中关于提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生活质量,进一步帮助医师提高患者治疗有效率,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制定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对2019年1月—2020年12月在我院进行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的60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以上所有患者进行CY2C19 基因多态性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将以上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通过检测氯吡格雷代谢率将氯吡格雷慢代谢型和中间代谢型分为实验组,使用替格瑞洛代替氯吡格雷。其余分为对照组,正常施用氯吡格雷。对比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结果:按基因型采取不同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方案后两组间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无大出血事件发生。结论:实验结果显示,CYP2C19基因多态性检测方法可以有效检测出氯吡格雷抵抗检测方法。根据基因型指导ACS患者PCI术后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可能是减少术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有效途径之一。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纳米炭示踪技术在cN0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组淋巴结清扫的临床意义,及对甲状旁腺的保护效果。方法将84例cN0甲状腺乳头状癌随机分为2组使用纳米炭的实验组和未使用纳米炭的对照组各42例,均行全甲状腺切除术加患侧中央组淋巴结清扫术,手术均采用精细背膜解剖法,通过对中央组淋巴结清扫个数、转移淋巴结个数、染色淋巴结个数、甲状旁腺误切个数、记录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及喉返神经、喉上神经的损伤情况等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纳米炭实验组中央组淋巴结清扫个数、转移淋巴结个数、染色淋巴结个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甲状旁腺误切率及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而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喉返神经损伤、喉上神经损伤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中位随访12个月,均无复发、转移及死亡发生。结论纳米炭淋巴示踪技术可明显提高cN0期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中央区淋巴结的清扫数目,染色的淋巴结转移率更高,进而能更准确地反映淋巴结的转移情况,从而对肿瘤进行准确的分期,以指导术后治疗,同时纳米炭对甲状旁腺的负显影作用,可减少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2H3R3Z3E3/4H3R3化疗方案在肺结核治疗、预后方面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期间收治的肺结核患者90例,根据患者年龄随机分成三组,即青年组、中年组及老年组,分别为30例,三组患者均给予2H3R3Z3E3/4H3R3化疗方案,观察比较三组患者的痰转阴率、病灶吸收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青年组和中年组患者的痰菌转阴率及空洞吸收率明显高于老年组(P<0.05),但青年组和中年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青年组和中年组(P<0.05),但青年组和中年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肺结核患者应用2H3R3Z3E3/4H3R3化疗方案治疗效果显著,安全性也较高,但对于老年患者应注意观察。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cN0甲状腺峡部微小乳头状癌不同手术方式的疗效。方法:本研究纳入我院在2022年1月~2023年12月期间内的74例cN0甲状腺峡部微小乳头状癌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参照组与实验组,每组37例患者,参照组给予甲状腺全切+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实验组给予甲状腺峡部扩大切除+气管前、喉前淋巴结清扫。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情况均优于参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甲状腺峡部扩大切除+管前、喉前淋巴结清扫可应用于部分cN0甲状腺峡部微小乳头状癌的患者。且该手术方式可以显著改善cN0甲状腺峡部微小乳头状癌患者的手术相关情况,降低并发症发生。
简介:〖 摘要 〗 目的 探讨临床容易误诊为颈椎病的病种和原因。 方法 分析我院 19 例误诊为颈椎病的病例资料。 结果 本组最后确诊为腕管综合征的 6 例,肘管综合征的 4 例,多灶性运动神经病的 1 例,运动神经原病 2 例,吉兰 -- 巴雷综合征 1 例,肺癌骨转移 1 例,心肌梗塞 1 例,蛛网膜下腔少量出血 1 例,下肢静脉血栓 1 例,强直性脊柱炎 1 例。所有病例开始均误诊为颈椎病,其中 6 例腕管综合征, 4 例肘管综合征, 1 例多灶性运动神经病, 2 例运动神经元病最后通过肌电图检查得以明确诊断, 1 例吉兰 -- 巴雷综合征通过肌电图和腰椎穿刺得以明确诊断, 1 例肺癌骨转移通过上级医院核素扫描得以诊断, 1 例颈肩痛者通过常规心电图诊断为心肌梗塞, 1 例短暂性晕厥,双下肢无力者通过脑 CT 和腰椎穿刺证实为蛛网膜下腔出血, 1 例通过下肢血管彩超证实为下肢静脉血栓, 1 例通过查 HBLA-27 得以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 结论 颈椎病是临床极为常见的疾病,且颈椎 CT 或颈椎磁共振诊断颈椎病的阳性率极高,故临床很多貌似颈椎病的病例很容易误诊,临床医生需提高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