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解析间歇式充气加压装置对宫颈癌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 DVT)的预防作用。方法:纳入我院 2017年 02月 -2019年 02月间的宫颈癌患者,共 70例,经计算机的筛选后分为对照和观察两组,均 35例,在宫颈癌术后,前者进行常规护理,后者结合间歇式充气加压装置进行护理,比对下肢 DVT和凝血功能情况。结果:下肢 DVT发生率 [观察组( 2.86%)<对照组( 22.86%) ], P< 0.05;观察组 PT(凝血酶原时间)、 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较对照组显著增加,而 D-D( D-二聚体)和 Fbg(纤维蛋白原)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05。结论:在宫颈癌术后护理中,间歇式充气加压装置应用价值较高,可有效预防下肢 DVT,改善凝血功能,推荐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ICU重症患者采用预见性护理联合间歇充气加压泵对深静脉血栓(DVT)的预防效果。方法 将100例ICU重症患者按随机抽签法分作参考组(采用预见性护理)与试验组(加用间歇充气加压泵),每组各50例,所有患者均于2020.1-2020.12收治我院,对比两组患者生活质量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 护理前两组GQOLI评分对比无差异,P>0.05,护理后试验组评分高于参考组,且试验组DVT发生率低于参考组,P<0.05。结论 针对ICU重症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联合间歇充气加压泵可有效预防DVT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联合间歇充气加压泵对ICU重症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作用。方法:在我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ICU收治的重症患者中,择取110例资料完备的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数字表排序的方式,将患者划分为2组,每组各有55例。其中,采取常规护理干预的患者,命名为对照组;采取预见性护理联合间歇充气加压泵干预的患者,命名为观察组。从2组患者干预前后的护理质量和生活质量上,来分析其护理效果。同时,统计护理干预后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评估患者对护理满意度。结果:在干预前,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护理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与护理质量评分比较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ICU重症患者予以预见性护理联合间歇充气加压泵干预,能够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可能,保证护理质量,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对护理满意度,可在临床进行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1000例妇科手术后患者的护理,探讨间歇性充气加压在妇科术后患者中的使用及对患者双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的护理。方法对1000例妇科手术患者进行全面的观察与护理,记录发生术后并发症的患者例数。结果1000例患者住院6-14天,平均住院日7天.患者均按时出院。结论静脉血栓栓塞的预防是一个国际患者安全问题1.对妇科术后患者及时进行间歇性充气加压治疗后能有效预防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舒适度.临床上通过对住院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术后进行干预和指导患者配合做适度的活动,经过观察评估,总结出间歇性充气加压对术后患者静脉血栓预防的有效性,现总结出护理体会如下
简介:摘要:目的预防高危孕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适宜技术。方法 通过将 2016 年 1 月至 2016年 12 月选定的 80 例高危住院孕产妇 分成俩组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应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联合 TDP干预孕产妇 LEDVT形成,对照组通过调取住院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应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联合 TDP干预措施与应用传统预防措施预防孕产妇 LEDVT形成的效果。结果 实验组 40 例,无临床症状,经彩超确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1例;对照组 40 例,出现下肢肿胀、疼痛等临床症状,经彩超检查确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8 例。所有血栓形成患者均经过治疗后康复出院。结论 应用科学评估方法,筛选高危患者,有针对性地联合应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 TDP干预 LEDVT形成,前者运用物理机械按摩与推动原理,后者利用物理热与辐射原理,力学与热学结合,两者均有改善血液循环、增加血管顺应性作用,交替规律运用降低了高危孕产妇 LEDVT形成的发生率,明显优于传统的预防措施。 关键词:空气波压力治疗仪 TDP 预防 LEDVT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临床上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多发生于下肢,随着国家生育政策的调整,孕产妇年龄结构发生了变化,高龄化日趋明显,孕产妇生活习惯、饮食结构的改变,加之一些社会因素的参与,致使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威胁孕产妇生命安全与医疗安全。我院应用科学评估方法对住院孕产妇进行评估,及时运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联合 TDP交替使用预防高危孕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观察干预效果,从而寻求一种操作简便、经济适用、适合基层医院应用的方法,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通过将 2016 年 1 月至 2016年 12 月选定的 80 例高危住院孕产妇 分成俩组 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在执行护理常规基础上,联合应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 TDP进行干预;对照组使用的方法是传统的预防措施。 本文 80 例孕产妇均按照我院下肢深静脉血栓危险度评分表进行评分筛选,产前均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其中实验组 40 例,年龄 20-51 岁,合并妊娠高血压 2 例,合并心脏病 3例,合并智障 2例,剖宫产 28 例。对照组 40 例,年龄 20-48 岁,合并妊娠高血压 5例,合并心脏病 2例,合并智障 1例,剖宫产 30 例。两组孕产妇年龄、例数、分娩方式等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1.2 诊疗方法 一旦确定为高危孕产妇,即纳入实验组进行干预,给予空气波压力治疗仪 2次 /日,每次 30min; TDP照射 2次 /日,每次 30min。按照 7: 00、 11: 00、 15: 00、 19: 00运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 TDP照射、空气波压力治疗仪、 TDP照射顺序,分时段交替干预至出院前一天。每日评估下肢肿胀、疼痛情况,有症状者即刻行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有血栓形成者即退出试验;无症状者于住院第五天、第九天…出院前一天行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一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立即停止试验,并按照血栓形成进行治疗及护理。 1.3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判定 患者出现下肢肿胀、疼痛,查血 D-二聚体进行辅助诊断,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进行确诊。 3 讨论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临床上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在全身主干静脉均可发生,多发生于下肢,随着人口老龄化及人们饮食结构、生活习惯的改变,本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妊娠期体内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明显增加,抗凝血酶Ⅲ和蛋白 S水平降低,孕期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且胎盘产生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明显抑制了纤溶系统,进一步加重了高凝状态;分娩或剖宫产时容易引起血管损伤,引起继发性凝血功能增强,同时也损伤了血管内皮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增大的子宫压迫引起下肢静脉回流受阻,同时硬膜外麻醉可引起血管扩张,下肢血流速度减慢,术后卧床及惧痛减少活动,使肌肉处于松弛状态加重血流缓慢。采取何种干预措施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已成为目前医生较为关注的课题。 3.1 LEDVT诊断标准 传统的 LEDVT诊断标准是下肢静脉造影,费用昂贵,属于有创性的检查,且注射造影剂有一定的不良反应,不能用于早期诊断。近年来多项研究表明, D-二聚体升高是血栓形成后继发纤溶的结果,能反映体内凝血和纤溶变化,是筛选 LEDVT的首选指标。通过测定 D-二聚体含量,可以判断体内有无血栓形成和纤溶亢进,对血栓栓塞性疾病具有早期诊断价值,能够反映疾病的发展变化、严重程度,帮助判断治疗效果和预后,对于监测血栓形成过程或抗凝、溶栓治疗效果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对 LEDVT的早期诊断及疗效判断具有临床意义,本研究将其作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确诊手段。 目前 一旦确定为高危患者,即刻应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联合 TDP进行干预,前者运用物理机械按摩与推动原理,后者利用物理热与辐射原理,力学与热学结合,两者均有改善血液循环、增加血管顺应性作用,交替规律运用明显降低了高危孕产妇 LEDVT形成的发生率,明显优于传统的预防措施,无需预防性应用抗凝药物,操作简便易行,无创伤,经济适用,适宜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 1〕林素琴,林剑芳,洪 飞 .妇科盆腔手术围手术期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 J〕 .护士进修杂志, 2013, 2,( 15): 136-137. 〔 2〕邓月香,曾玉娥,卢小燕 .优质护理干预对预防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J〕 .齐鲁护理杂志:中旬刊, 2012, 5,( 06): 14-15. 〔 3〕余 鑫,余昌俊,余康敏,许 克 .CD62P、 CD63、 D-二聚体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系〔 J〕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2011, 46( 2): 379-381. 〔 4 〕梁丽霞,李映桃,王 艳,黄燕芳,王天红 .妊娠期下肢深静脉血栓栓塞的临床护理〔 J〕 .护理实践与研究杂志, 2016第 13卷第 6期: 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