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控制血液科患者医院感染的护理管理方法。方法:选取在本院血液科住院治疗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30例就诊于本院实行常规护理管理时期(2020年1月-2020年8月),将其视为对照组,其余30例患者就诊于本院开展医院感染控制护理管理时期(2020年9月-2021年4月),将其视为观察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发生医院感染情况。结果:①观察组上呼吸道感染率(3.33%)、下呼吸道感染率(3.33%)、血液系统感染率(0.00%)、其他部位感染率(0.00%),对照组分别为(10.00%)、(10.00%)、(3.33%)、(3.33%),观察组总发生率(26.67%)明显低于对照组(6.67%),P1=0.0376,有统计学意义;②观察组护理满意率(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76.67%),P2=0.0226,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医院感染进行有效的护理预防措施不仅可以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还可以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养,并获得较高的护理满意度评价。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比阿培南在血液科感染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01—2013.04该院血液科住院感染患者使用比阿培南的临床资料。结果有效率为77.6%,细菌清除率为55.6%,不良反应率5.6%。讨论比阿培南治疗血液科感染患者安全有效。
简介:摘要研究分析血液科住院患者血流感染病原菌的分布以及危险因素。选取2014年01月~2016年11月在我院血液科收治入院的患者224例,对全部患者进行血液病原菌的菌落培养,并进行病原菌菌种鉴定,作为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访患者血流感染病原菌后的住院时间及生存情况,相关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112例血流病原菌感染患者为血流感染组,同时112例血培养阴性的患者为对照组,其中占24.20%的革兰阳性球菌,包括3.53%的草绿色链球菌,4.59%的施氏葡萄球菌,16.08%的肺炎链球菌;69.75%的革兰阴性杆菌占,包括15.87%的嗜水气单胞菌,27.67%的大肠埃希菌,5.86%的鲍曼不动杆菌,6.76%的铜绿假单胞菌,13.59%的肺炎克雷伯杆菌;占6.05%念珠菌属的真菌。60天后随访,血流感染的患者死亡率31.43%,对照组患者死亡率24.12%,两组间比较用T检验(P<0.05),血流感染组与对照组比较有差异,血流感染是影响血液科患者治疗效果以及生存情况的重要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血液科护理实施安全管理的临床效果并进行分析。方法本次的研究对象选取2014年7月~2015年5月期间医院血液科收治的78例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患者39例,分别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而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基础上实施安全管理护理,经过一段时间后,对比两组患者在不同的护理模式下的临床效果。结果经过一段时间后,发现是实验组的穿刺针以及连接管口的脱落等安全事故的发生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实验组患者的总满意率为97.44%,对照组患者的总满意率为43.59%,两组之间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血液科护理实施安全管理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可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血液科患者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方法筛选2015年血液科收治的患者131例为本次研究对象,自6月份开始,科室开展风险管理,6月份之前收治的患者为常规组,6月份开始后收治的患者风险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以及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满意率比较采用阶梯法,为满意、一般、不满意。结果风险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4.37%,较比常规组患者的83.33%的满意度,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风险组患者护理风险发生率为4.23%,较比常规组的15%的发生率显著降低,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液科患者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显著,有效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标探究并分析血液科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并以此提出相关的预防措施。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2月期间在我院血液科接受治疗的52例患者作为常规组,对其实施常规化护理,分析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安全隐患,并制定相关预防管理策略。同时,另选取2017年3月-2018年2月期间在我院血液科接受治疗的52例患者作为实验组,对其采取常规护理的同时,实施安全隐患预防管理策略。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发生安全事件的几率以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情况。结果常规组发生安全事件的几率以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均差于实验组(P<0.05)。结论在血液科的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安全隐患为护理人员缺乏良好的法律意识、工作责任心不强以及与患者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与交流等,通过对强化道德教育、提升综合素质、加强护患沟通等策略,有效降低安全事件的发生几率,提升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