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患者女,34岁,左下肢被汽车碾轧,伤后2h入院。急诊清创后左大腿下端形成约15cm×10cm的皮肤缺损,股直肌、股内肌、缝匠肌断端及部分股骨干外露(图1),但左大腿无骨折。创面换药及对症治疗,伤后27d患者在全身麻醉下行左小腿腓肠肌内侧头岛状肌皮瓣转移术。沿左侧腘窝后正中线纵向切开皮肤至深筋膜层,将小隐静脉及腓总神经牵向外侧进行保护。沿腓肠肌内、外侧头间脂肪线自上而下将内侧头肌肉钝性分离,并用手指将其与比目鱼肌钝性分离至皮肤切口。内侧头下端达内踝上约8cm,将内侧头腱膜向前横断,将大隐静脉于切口远端结扎,近端保留在肌皮瓣内,腓肠肌前面及其远端的皮瓣连筋膜一并切取。皮瓣的上端为腘窝,在深筋膜深层分离出用腘窝部的神经和血管。
简介:目的:研究腓肠肌内侧头转移在胫骨近端恶性肿瘤(骨肉瘤)保肢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0例胫骨近端恶性肿瘤(骨肉瘤)广泛切除后利用人工假体重建骨和关节,同时用局部带血管蒂的腓肠肌内侧头转移重建软组织缺损,并与髌韧带止点缝合重建伸膝装置,术后一周给予近距离后装放疗,2周后开始规律化疗。随访时间6~21个月,平均13个月。最终结果按Enneking标准评估。结果:与即往11例无腓肠肌肌瓣转移的保肢病例相比,本组10例病人切口全部一期愈合,有效地避免了切口并发症,患肢功能提高,假体表面皮肤移植性好。结论:带血管蒂的腓肠肌内侧头转移用于胫骨近端骨肉瘤保肢术中,能降低伤口并发症,并有助于患肢功能恢复。
简介:摘要:目的:对后内侧入路手术治疗内侧延伸型后踝骨折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方法:将2018年1月~2019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骨科足踝外科收治的内侧延伸型后踝骨折患者共计90例纳入研究课题,并按照收治的先后顺序将其划分为两个组别,常规组45例和讨论组45例。常规组在治疗过程中行常规后外侧入路手术,讨论组在治疗过程中行后内侧入路手术。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并比较其踝关节功能的恢复程度。结果:经过6个月的术后随访,讨论组患者的踝关节功能优良率明显高于常规组,统计学意义存在组间差异,P<0.05。结论:与常规后外侧入路手术相比,采用后内侧入路手术治疗内侧延伸型后踝骨折具有确切的疗效,同时还能帮助患者恢复踝关节功能,值得积极应用或推广。
简介:背景:最近,尺骨喙突前内侧面骨折已被划为尺骨喙突骨折的一个独立类型,多由后内侧内翻旋转暴力引起。目前,只有少量报道涉及尺骨喙突前内侧面骨折的治疗。方法:6年中共收治18例尺骨喙突前内侧面骨折患者,其中,12例急诊处理,6例在外院处理后在我院接受治疗。18例患者中,15例外侧副韧带复合体从其在外上髁的起点撕脱,2例合并尺骨鹰嘴骨折,1例合并尺骨喙突基底部骨折。15例患者初始接受手术治疗,3例接受非手术治疗。所有尺骨喙突骨折中,9例使用钢板固定尺骨喙突的内侧面,1例使用螺钉,1例使用缝线缝合,其余7例患者未进行修复。结果:最后一次对患者的评估距伤后平均为26个月,结果显示:6例尺骨喙突前内侧面对线不良,肘关节内翻半脱位。其中,4例源于没有处理尺骨喙突内侧面骨折,2例源于固定失效。所有这6例均发生了关节病,患者按照Broberg和Morrey评分系统,结果为可或差。其余12例肘关节功能评定为良或优。结论:尺骨喙突前内侧面骨折多伴有肘关节半脱位或全脱位,对其采用坚强内固定,通常可以恢复肘关节功能。可信水平:治疗性研究,Ⅲ级。进一步可信度参见作者介绍。
简介:目的分析总结颞叶内侧癫痫的临床特点,探讨前颞叶内侧切除术的手术方法,并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4月至2007年6月诊断为颞叶内侧癫痫行前颞叶内侧切除术2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方式:标准前颡叶内侧切除术,部分加做皮层热灼术.结果21例患者中,术后早期3例出现一过性失语,2例出现短暂的肢体力弱,1例复视,均在术后1~2周恢复正常.1例术后出现永久性轻偏瘫.术后病理检查发现,18例颞叶内侧硬化,其中1例伴灰质异位;1例伴右颞叶隐匿性脑动静脉畸形(AVM);3例无异常发现.随访4个月至4年,所有患者术后服用抗癫痫药物较术前减少或停药.EngelI级11例(52.4%),EngelⅡ级6例(28.6%),EngelⅢ级2例(9.5%),EngelⅣ级2例(9.5%),手术总有效率为90.5%,优良率为81.0%.结论颞叶内侧癫痫行前颞叶内侧切除术效果良好.
简介:目的评价运用微创髌旁内侧入路行内侧单髁膝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广州市正骨医院膝关节外科用微创髌旁内侧入路行内侧单髁置换的41例患者(41膝),手术均采用BiometOxfordⅢ骨水泥型人工单髁假体,随访时间最少12个月。根据术前Kujala膝前痛评分将所有病例分为膝前痛组(19例)和对照组(22例),记录并分析其手术前后的膝关节活动度,HSS评分及Kujala膝前痛评分,以评价其手术前后膝关节尤其是髌股关节功能的恢复程度。结果两组的术前和术后HSS评分、Kujala膝前痛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膝前痛组的分值更低。两组术后HSS评分的提高程度无统计学差异,而Kujala膝前痛评分的提高则是膝前痛组更显著。结论运用微创髌旁内侧入路行内侧单髁膝关节置换术安全可行,创伤小,疗效良好,术中可观察、处理髌股关节病变,甚至改善髌骨轨迹,提示该入路对内侧间室合并髌股关节病变的患者更加适合。
简介:摘要:膝内侧副韧带是维持膝关节稳定的重要结构之一。膝内侧副韧带损伤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其治疗方法多样。本文旨在综述膝内侧副韧带损伤的治疗进展,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的方法、适应证、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等方面,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运动疗法配合针灸对急性内侧副韧带合并内侧半月板损伤产生的临床效果。方法 50例急性内侧副韧带损伤合并内侧半月板损伤的患者, 采用抛硬币的方式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每组 2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运动疗法, 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针灸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评分、 Lysholm评分及屈膝范围。结果 治疗 6周后, 研究组患者屈膝范围( 125.69±7.03) °大于对照组的( 120.92±7.19)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1年后回访两组患者屈膝范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前, 研究组患者 Lysholm评分为( 35.66±3.23)分, 对照组患者为( 36.19±3.51)分,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556, P>0.05)。治疗 6周后, 研究组患者 Lysholm评分为( 79.24±7.42)分, 高于对照组的( 75.33±6.22)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2.019, P<0.05)。治疗前, 研究组患者的 VAS评分为( 5.13±1.29)分, 对照组患者的 VAS评分为( 4.81±1.24)分,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894, P>0.05)。治疗后, 研究组患者 VAS评分为( 3.88±1.42)分, 低于对照组的( 4.75±1.41)分,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2.174, P<0.05)。结论 采用运动疗法配合针灸治疗急性内侧副韧带合并内侧半月板损伤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疼痛, 增加膝关节活动范围, 临床疗效良好, 值得深入推广。
简介:目的观察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对大鼠后肢(石膏固定4周后)的腓肠肌湿重及收缩功能的影响,探讨其在大鼠废用性骨骼肌萎缩防治中的作用。方法选用雄性Wistar大鼠24只,随机分为空白组(8只)、对照组(8只)和实验组(8只)。空白组不予任何处理,笼中自由活动。按照Jozsa等的方法,将对照组和实验组大鼠右后肢用可塑性石膏由足跖管型固定至膝上1cm处,膝关节固定于屈曲位100°,踝关节固定于跖屈600位,共4周。固定当天开始,实验组每天予HGF腓肠肌注射(剂量:10mg/kg,浓度:10mg/mL),1次/d,共注射28d;对照组每天予等鼍生理盐水腓肠肌注射。4周后完整解剖右后肢腓肠肌,检测腓肠肌湿重及收缩功能。结果对照组、实验组与窄白组相比,腓肠肌湿重、单次收缩最大张力、强直收缩最大张力显著下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产生收缩、单次最大收缩和最大强直收缩的域值均显著下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实验组的腓肠肌湿重、单次收缩最大张力、强直收缩最大张力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产牛收缩、单次最大收缩和最大强直收缩的刺激强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局部注射HGF能显著提高大鼠废用性萎缩腓肠肌的收缩功能和肌肉湿重,对防治骨骼肌的废用性萎缩有明显效果。
简介:目的探讨徒手旋转胎头术在处理头位难产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56例宫颈扩张进人活跃期出现延缓或停止的产妇随机分为两组:A组:176例为观察组,采用徒手法旋转胎头术;B组:80例为对照组。两组在年龄、孕龄、胎头方位、胎儿大小估计及孕产次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手术时机选择在宫口扩张7—8cm,先露在坐骨棘平至棘下1.5cm,用手法将枕横位、枕后位转成枕前位使胎头以最小径线通过骨盆娩出。结果A组顺产率为81.25%,难产率为18.75%;B组顺产率为36.25%,难产率为63.7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产伤、产后出血及新生儿窒息等产科并发症比较有很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采用徒手旋转胎头术是解决因胎头位置异常而导致难产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降低剖宫产率的有效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侧张开胫骨高位截骨法在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中期疗效。方法: 采取方便抽样,抽取2018年1月至12月在我院就诊的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80例,按不同的治疗方案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为行内侧张开胫骨高位截骨术的40例患者,而对照组为接受腓骨截骨术的40例患者。比较两组在术前和术后1年的HSS评分和VAS评分,分别研究两组患者在膝关节功能(HSS)和疼痛程度(VAS)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HSS评分和VAS评分在术前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观察组HSS评分(81.64±10.22)高于对照组(67.42±12.91),而观察组术后VAS评分(3.59±0.62)则低于对照组(5.32±0.91)。两组数据组间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头位剖宫产产妇术中出现胎头高浮情况时使用改良式托取胎头法(简称IMHFH)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2021年11月-2022年8月在我院进行剖宫产的106例产妇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将其随机分作手入组与改良组,每组各有53例,对手入组中产妇行手入宫腔取胎头法,对改良组中产妇则行IMHFH,记录两组产妇的子宫切口撕裂情况、术中出血量以及胎头娩出时间,统计后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改良组中产妇的子宫切口撕裂情况较手入组更少,术中出血量及胎头娩出时间均少于手入组,组间比较结果存在差异(P<0.05)。结论:头位剖宫产产妇术中出现胎头高浮情况时使用IMHFH能够有效减少产妇子宫切口撕裂的情况及术中出血量,同时还能够缩短胎头娩出所需时间,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膝内侧骨关节炎采取内侧开放径骨高位截骨术治疗的效果。方法:研究时间2021年9月-2022年9月,纳入膝内侧骨关节炎患者64例,盲选均分为对照组(32例,常规手术治疗)和观察组(32例,以内侧开放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分析治疗效果。结果 对比两组术后恢复中VAS评分与HSS评分,术前两组无差异,P>0.05,术后3月、6月以及12月,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
简介:目的探究头低位与头高位交替的反复体位改变模式(head-downandhead-uptilt,HDT/HUT)对人体立位耐力的影响。方法12名受试者进行HDT/HUT模式的反复体位改变试验,试验前、后分别进行头高位立位耐力测试,取测试时平卧位和立位第1min(HUT1min)的心率(heartrate,HR)、收缩压(systolicblood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bloodpressure,DBP)、平均动脉压(meanarterialpressure,MAP)、每搏量(strokevolume,SV)、心输出量(cardiacoutput,CO)、总外周阻力(totalperipheralresistance,TPR)数据,用于比较分析。结果反复体位改变前、后立位耐力测试相比,试验后平卧位HR、SV、CO明显降低(P〈0.05、P〈0.01),TPR明显升高(P〈0.01);HUT1min时,DBP、MAP、SV、CO明显降低(P〈0.05、P〈0.01),TPR明显升高(P〈0.01)。结论头低位与头高位反复体位改变降低了人体立位耐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