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塞CT影像诊断及特点。方法选择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于我院就诊的腔隙性脑梗塞患者8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CT影像进行临床检查,并对其影像诊断及特点进行分析。结果经CT影像检查后,8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中存在多发病灶27例,病灶呈圆形,大小0.5-1.0cm,影像显示为圆形低密度影,CT值范围在21-27HU之间,无占位效应;存在单发病灶40例,病灶呈圆形,大小为0.5×1.1cm,影像显示为椭圆低密度影,CT值范围为19-26HU,无占位效应;存在混合病灶13例,病灶呈梭形和圆形,CT值范围在20-25HU之间,存在不清晰占位效应。病灶位置于脑干5例,丘脑8例,额叶、颞叶、顶叶20例,基底节47例。结论CT影像在腔隙性脑梗塞临床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但临床所诊出的病灶均不低于0.5cm,故CT影像检查在小病灶检出中效果不明显,需联合磁共振等技术进行诊断。
简介:【摘 要】目的: 本文主要对 CT 影像诊断腔隙性脑梗塞的效果进行探究、分析。 方法: 将 2016 年 9 月 -2017 年 9 月间在进行脑 CT 检查并患有腔隙性脑梗塞的患者 30 例作为本次探究主体,全部患者均使用本院 CT 影像进行诊断,并根据 CT 片显示结果对患者进行诊断。 结果: 在 30 例腔隙性脑梗塞患者中, 15 例患者为单发病,其发病率为 50.00% , 12 例患者为多发病灶,其发病率为 40.00% , 3 例患者患有混合病灶,其发病率为 10.00% ; 15 例患者为单发病灶,且病灶呈圆形, CT 影像显示低密度, 12 例患者为多发病灶, CT 影像显示为低密度圆形, 3 例患者患有混合病灶, CT 影像显示为椭圆形与圆形; 15 例患者位于基底节,占百分比为 50.00% , 6 例位于顶叶、颞叶以及额叶,占百分比为 20.00% , 5 例位于丘脑,占百分比为 16.67% , 4 例位于脑干,占百分比为 13.33% 。 结论: 在腔隙性脑梗塞患者的诊断中, CT 影像学检查是临床中最常用的一种检查方式,能够将病灶的性质、形状、大小清楚的显示出来,并且费用相对较低,并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简介:摘要 目的: 随着颅脑计算机断层扫苗(CT)和核磁共振(MRI) 的应用,腔隙性脑梗塞病例进行临床分析,从中探讨腔隙性脑梗塞(LACI)的病因,临床特点、影像诊断、预后及康复。方法: 选取46例男性经CT及MRI确诊(LACI)患者治疗后进行短期随访观察。结论:对于腔隙性脑梗死(LACI),CT不易区分LACI与血管周围间隙(PVS),对新于发梗死灶,MRI检出率优于CT。临床中早发现早治疗,预后效果好,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是主要病因。
简介:【摘要】目的:对初产妇使用无缝衔接助产护理模式,探究其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22年12月产检建档的1000例初产妇为研究样本,用信封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0例。对照组初产妇给予常规化的孕产护理模式,观察组初产妇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无缝衔接助产护理模式。对比两组初产妇实施护理干预后的各项观察指标。结果:观察组应用无缝衔接助产护理模式后的分娩自我效能与结果期望水平、妊娠结局以及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在初产妇的孕产护理中,应用无缝衔接助产护理模式,可以使初产妇的自我效能与结果期望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并且改善了妊娠结局,减少了产程时间、产后出血、胎儿窒息、产后抑郁等情况的发生,优化分娩情况,增加了初产妇对护理的满意度,得到了医患认可。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与观察CT与MRI诊断早期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入住我院神经外科的60例早期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均给予CT与MRI检查,目的是检查脑部病变情况,检查结束后将60例患者的检查结果、辐射量及满意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接受CT检查的患者中梗死病灶24例,直径范围在1.5cm以内。接受MRI检查的患者中梗死病灶180例,大部分为微小病灶。60例早期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受到的辐射量伤害、满意度方面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MRI在诊断早期腔隙性脑梗死方面的发现率显著高于CT检查的发现率,且目前为止研究尚未发现MRI会给患者造成任何辐射损害,但MRI的价格较CT高。
简介: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腔隙性脑梗死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00例拟诊脑血管病患者行常规磁共振(MR)头颅平扫T_2WI、T_1Wl、T_2FIAIR序列,对确诊为腔隙性脑梗死的200例患者加扫DWI序列和SWI序列,比较各序列显示的微出血的敏感性及数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00例(50.0%)患者脑实质内有微出血灶,SWI序列共检出病灶589个,T_1WI序列检出89个,病灶检出敏感性为15.1%;T_2WI序列检出161个,敏感性为27.3%;T_2FLAIR共检出病灶201个,敏感性为34.1%,DWI序列检出微出血灶95个,敏感性为16.1%;比较各序列检出病灶的数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各序列检出病灶的敏感性,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脑微出血与腔隙性脑梗死关系密切,脑微出血灶的出现对患者的治疗方案及预后有影响,SWI序列检出微出血敏感性高,对腔隙性脑梗死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腔隙性脑梗死后眩晕症的临床护理。 方法 在 2017年 1月 -2020年 5月选择 30例腔隙性脑梗死后眩晕症患者,有 15例行综合护理为综合组,另 15例行基础护理为比照组,对比护理效果。 结果 综合组护理有效率为 100.00%( 15例),与比照组的 73.33%( 11例)相比更高, P<0.05。综合组护患沟通评分( 94.71±3.09)分、护理效果评分( 96.04±3.18)分、饮食护理评分( 95.88±3.07)分、康复护理评分( 93.15±3.60)分更高, P<0.05。 结论 综合护理可有效提升腔隙性脑梗死后眩晕症患者的护理有效率及满意度。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分析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诊治方法和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4月到2016年4月接收的9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并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心脏病都属于导致患者患有腔隙性脑梗死的原因,分别占53.4%、25.6%、12.2%、8.8%;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痊愈率为55.6%,显效率为24.4%,好转率为13.3%;治疗后的血浆粘度为1.0±0.2mPa.s、红细胞压积0.42±0.03L/L、血沉4.7±1.0mm/h明显小于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患有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尽早确诊,对伴有的高血压、高血脂、心脏病等疾病有效的控制和治疗,可以帮助患者取得较好的预后和争取治疗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腔隙性脑梗死眩晕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探讨,方法:电脑抽取4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临床治疗前患者均需要进行常规治疗,待治疗结束后在根据每组治疗方式的差异性将其分为PGEI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这两组,在进行临床治疗后,分别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在通过治疗后,在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对比上发现,联合治疗组的治疗有效率显著优于PGEI治疗组,统计结果显示联合治疗组和PGEI治疗组之间的临床研究数据存在差异性(P<0.05)。结论:对于出现腔隙性脑梗死眩晕患者使用丹参川芎嗪联合PGEI的治疗,在治疗效果上具有十分显著的临床疗效,其主要表现为对于血栓的控制以及对于自身脑血流量的上升,从而促进患者的康复,腔隙性脑梗死眩晕同时对于引起患者眩晕的因素具有较好的改善,且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