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空蝶鞍综合症的MRI特征及临床情况。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空蝶鞍综合症63例为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患者的MRI影像学特点与年龄分布以及18-30岁、31-60岁和61-70岁的发病率。结果:MRI检查可见患者的蝶鞍部位扩大,具有垂体变扁的情况,垂体柄延长和后移的情况明显,18-30岁5例,31-60岁16例,61-70岁42例。结论:空蝶鞍综合症采用MRI检查的准确率高,能观察到患者的蝶鞍扩大,且垂体变扁的特点明显,垂体柄出现不同程度的延长和后移,年龄30岁以上的空蝶鞍综合症发病率较高,61-70岁的发病率高于其他年龄段,女性多发于男性,具有典型临床症状,包括头痛、耳鸣和头晕、视力降低、视野缺损、闭经、乏力、皮肤干燥、性欲下降等,偶有焦虑、抑郁表现,临床表现多样。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鞍旁脑膜瘤显微手术治疗及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4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12例鞍旁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肿瘤全切8例占66.7%,其中SimpsonⅠ级6例、SimpsonⅡ级2例;次全切2例占16.7%,全部为SimpsonⅡ级;部分切除2例占16.7%,全部为SimpsonⅣ级。平均手术时间5.2h。术后随访2~70个月(平均55个月),SimpsonⅡ级者复发l例,SimpsonⅣ级者复发1例,1例因多器官功能障碍死亡,其余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未见明显并发症。10例存活患者最后一次随访Karnofsky评分优秀患者9例多于入院时7例,Karnofsky评分差患者1例少于入院时2例,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翼点和扩大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鞍旁脑膜瘤,可以提高临床疗效,减少并发症,远期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不同手术入路在鞍结节脑膜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5年3月-2018年7月本院接诊的鞍结节脑膜瘤病患76例,根据奇偶数字分组法分成研究和对照两组(n=38)。研究组采取经额下入路法,对照组采取经翼点入路法。分析两组肿瘤切除的情况,并对各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作出比较。结果研究组的肿瘤全切除率为84.21%,比对照组的63.16%高,组间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8.42%,同对照组的15.79%%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采取经额下入路法对鞍结节脑膜瘤病患进行手术治疗,可获得更好的术野,提高肿瘤全切除率,且不会增加患者发生手术并发症的风险,建议采纳。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采用手术治疗的鞍区肿瘤患者中实施循证护理模式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作用。方法对本院住院部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80例鞍区肿瘤患者进行观察,所有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参照组各40例,观察组术后给予循证护理模式,参照组术后给予常规护理模式,观察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运用生活质量评定量表评估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电解质紊乱、尿崩症、脑脊液鼻漏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参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鞍区肿瘤手术患者采取循证护理模式降低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升了护理效率,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CT及MRI检查诊断鉴别鞍区肿瘤的临床价值。方法本次研究行回顾性调查法,随机选取53例我院自2010年9月份至2018年2月份收治的鞍区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各病例均进行CT与MRI检查,对比观察两组影像图像的特征并统计其检出率与准确率。结果CT与MRI的检出率分别为94.32%(50/53)、100%(53/53),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准确率分别为84.91%(45/53)、92.45%(49/53),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鞍区肿瘤的检查方法中,MRI相较于CT具有更高的检出率与准确率,而CT对钙化的显示上则更具优势,临床应用中应结合两者图像进行综合分析。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108例脑出血患者,根据患者及其家属意愿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54例。对照组患者实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实行临床护理路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运动功能评分,疾病认知评分、住院时间。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及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及运动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疾病认知评分为(67.54±2.67)分,住院时间为(33.17±6.76)d;观察组患者疾病认知评分为(92.74±3.62)分,住院时间为(25.78±5.63)d。观察组患者疾病认知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出血患者实行临床护理路径的效果显著,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强化运动功能,提高疾病认知,缩短住院时间,值得在临床护理领域中使用推广。
简介: 【摘要】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急性栓塞行人工血管架桥术的术前、术中、术后的护理。方法:对5例下肢动脉急性栓塞的患者行人工血管架桥术的术前心理疏导,做好各项术前准备,加强术中、术后监测和护理,及时处理各种并发症。结果:1例人工血管架桥术患者人工血管内形成血栓;1例人工血管架桥术术中出现了出血情况,给予输血,快速补液等措施,术后症状缓解,其余患者手术均成功。结论:术前充分准备,术中密切监护,术后加强护理对患者康复意义重大。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内镜下经鼻蝶鞍区垂体瘤切除术患者术后苏醒延迟的影响因素,为临床麻醉方案的选择与术后复苏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6月至2020年11月 PACU 收治的内镜下经鼻蝶鞍区垂体瘤切除术患者 10 例为研究对象,分析此类患者全麻后苏醒延迟的影响因素,并实施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结果:10例患者麻醉复苏均正常结束,送至普通病房,延迟苏醒的影响因素有:①麻醉药物剂量过高有 2 例; ②激素水平异常、代谢减慢有5例;③术后患者体温过低有 2例;④CO2 蓄积有 1例。结论:导致内镜下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患者延迟苏醒的原因比较复杂, 影响因素较多,加上脑外科手术本身涉及到中枢神经系统就可能对麻醉复苏造成影响,只有积极查找原因,对症处理,才能降低患者发生严重并发症的几率,确保围术期患者的安全。
简介:摘要:在垂体瘤经鼻内镜手术中出现中高流量脑脊液后,如何妥善完成颅底重建,降低术后脑脊液漏的发生及术后感染率,一直是颅底外科研究的热点。鞍隔重建作为一项新兴技术,可直接针对鞍隔本身进行修补重建,而并非单纯在鞍内和鞍底层面进行重建,可根据术中具体漏口等级(依据Kelly分级)以及术中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重建策略(直接缝合、周边组织牵拉覆盖、利用人工脑膜重建),并配合使用我们已成熟的鞍底重建策略(鞍底硬膜缝合技术、术区原位取材技术、交叉嵌入骨筋膜瓣技术等),可有效降低术后脑脊液漏的发生,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长,遂本文对本单位中垂体瘤经鼻内镜术中出现中高流量脑脊液漏后,行鞍隔重建做经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