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討膀胱灌注新方法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2013年1月至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接受膀胱灌注的患者80例,將其隨機分成兩組,每組患者40例,觀察組採用膀胱灌注新方法進行灌注,而對照組採用常規膀胱灌注方法進行灌注,觀察患者的膀胱灌注效果.结果兩組的膀胱刺激征發生率、黏膜損傷出血症狀發生率、膀胱灌注針頭脫落症狀發生率以及疼痛症狀發生率都有顯著差異(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结论給予接受膀胱灌注的患者采应用螺口输液器实施膀胱灌注的新方法,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降低膀胱刺激征、黏膜损伤出血症状、膀胱灌注针头脫落症状与疼痛症状的发生率,其膀胱灌注时间相对较短,效果显著.关键词膀胱灌注;螺口输液器;临床疗效中图分类号R31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0466-02
简介:摘要如今,肠蛔虫症在卫生条件改善后其发病率大大减低,病情也大大减轻.但仍为不少患儿腹痛的常见病因,传统的驱虫法是患儿睡前口服肠虫清(阿苯达唑)驱虫,但该方法在部分患儿的驱虫效果并不理想.肠虫清口服后,其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该药物能抑制寄生虫摄取糖原,继而使寄生虫缺乏能量,使寄生虫的吸盘无力,失去粘附肠壁的动力,继而随着肠道蠕动排出体外.且随着药物的代谢消除.寄生虫将重获动力,我运用药物驱虫的同时加用泻剂----乳果糖.增加肠蠕动,使寄生虫在未恢复附着力之前将之排出,大大提高了驱虫效果.其方法如下中图分类号R72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0-0225-01
简介:1资料与方法本组患者23例,男13例,女10例,年龄47~79岁,均有上腹不适及不同程度吞咽困难的临床症状,均经食管镜取病理确诊,其中13例手术探查证实无法切除,7例发现其它主要脏器有转移。组织学分型:管状腺癌9例,低分化腺癌7例,粘液细胞癌4例,乳头状腺癌2例,腺鳞癌1例。方法全组病列均采用Seldingers法经应股动脉穿刺插管。当导管头进入腹腔动脉开口处(T12-L1水平),于电视监视下注入少量造影剂观察,了解并证实胃左动脉开口及走向,当确定导管头进入胃左动脉并了解肿瘤范围及血供后,从导管缓缓往入化疗药物。我们采用5~氟脲嘧啶1000mg,卡铂500mg,丝裂霉素(MMC)20mg。
简介:摘要: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为缺血性心脏病在治疗过程中的常见损伤,可归属于中医学“胸痹”“心悸”范畴,其发生发展与气血失和导致的血脉损伤相关。气血同病是MIRI发生发展的重要病机,气血辨证是辨证论治的基本方法。“气血交互于脉”由本团队基于“气为血帅,血为气母”的气血理论,结合相关研究而提出,具体内容为“气以脉而帅血,血由脉而载气,气血交互于脉”。MIRI阶段线粒体功能失常、血小板功能异常、血管内皮损伤,线粒体功能障碍与气虚、血小板功能异常与血瘀、血管内皮损伤与脉损具有相关性,线粒体、血小板与血管内皮相互影响引发的结构与功能改变是气虚血瘀脉损导致MIRI发生发展的机制之一。本文通过探讨中医理论“气”与线粒体,“血”与血小板,“脉”与血管的相关性,阐释中医“气血交互于脉”理论的现代科学内涵与MIRI机制。根据核心病机“气血失和于脉”探讨“益气”中药、“活血”中药与“益气活血”复方对MIRI防治的中药药理学机制。结合本团队以“气血交互于脉”理论为指导开展的益气活血中药防治MIRI的相关研究,分析益气活血中药对气血脉的影响,传承和发展气血理论,揭示其防治心血管疾病的理论依据和科学内涵,以期为临床应用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