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 目的 考察左氧氟沙星滴眼液的稳定性。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质谱联用法,对比分析了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分别在冰箱、室温避光、室温光照条件下,左氧氟沙星含量及组成的变化结果。结果 左氧氟沙星在0.5~200mg/L范围内具有优异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97;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在冰箱和室温避光条件下,左氧氟沙星含量不发生变化;在室温光照条件下,左氧氟沙星含量随时间呈下降趋势,放置2周后,其含量仅为起始值的51%,且左氧氟沙星发生降解和氧化,产生4种新的物质,分别为去甲基左氧氟沙星(m/z=348.14)、去羧基左氧氟沙星(m/z=318.13)、左氧氟沙星-N-氧化物(m/z=378.15)和去侧环左氧氟沙星(m/z=264.13)。结论 在临床应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时,要注意避光存储,避免左氧氟沙星含量及结构发生变化。
简介:摘要 目的:选用不同浓度的 84 消毒液,对藻酸盐印模用不同时间的浸泡消毒,观察其抑菌效果及尺寸稳定性。方法:制取藻酸盐印模,分别浸泡在配置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3种菌悬液中,再分别浸泡5组不同浓度有效氯含量的84消毒液,每组 6个印模,共30个,观察每个组印模的抑菌效果;重新制取印模后分别浸泡 3组不同有效氯含量的 84 消毒液,每组5个印模,共15个印模,测量浸泡前与浸泡后的尺寸,观察每个组印模的尺寸变化。结果:(1)84消毒液有效氯浓度400mg/L浸泡时间20min组、84消毒液有效氯浓度200 mg/L浸泡时间20min组、2组对印模表面以上3种细菌灭菌效果较差,组间灭菌率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84消毒液有效氯浓度400mg/L浸泡时间30min组、84消毒液有效氯浓度200 mg/L浸泡时间30min组、2组对印模表面以上3种细菌灭菌效果较差,组间灭菌率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2)有效氯浓度400mg/L浸泡30 min组和有效氯浓度 200 mg/L 浸泡 30 min 组,2组的变形率大于2.95%,每组浸泡前后的尺寸变化作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84消毒液有效氯浓度≥800mg/L,对藻酸盐印模表面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抑菌效果较好。(2)84消毒液浸泡消毒藻酸盐印模≤20 min时,印模尺寸变化不明显,可适用于临床。
简介:目的测定不同储存条件下氯霉素滴眼液的稳定性.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采用ZORBAXTM-C18色谱柱(4.6×150mm),粒径5μm;流动相:0.01mol*L-1NaH2PO4-甲醇-乙腈(300∶160∶40,加三乙胺0.5ml,用磷酸调pH3.0),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278nm,内标法峰高定量.结果氯霉素在10~50μg*ml-1范围内,其浓度与峰高比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Y=0.030398X+0.05108,r=0.9995.平均回收率为100.25%,RSD为0.94%.结论氯霉素滴眼液宜冰箱冷藏保存,贮存时间一年.
简介:关节骨折即涉及关节内结构的骨与软骨的骨折。随着损伤暴力的性质、大小、方向不同,骨折块发生一定的位移或脱位,即使仅仅存在脱位趋势,也可以对骨、软骨、韧带、关节囊、肌肉肌腱等结构有不同程度损伤。例如当外侧暴力致膝外翻损伤,形成外侧胫骨平台骨折,往往伴发内侧副韧带或前交叉韧带损伤。可见发生关节损伤病理变化的不仅是骨与软骨的创伤,也常常并存韧带或其他软组织损伤,如不能及时诊断和修复,必将影响膝关节的稳定状态,不能理想地康复,以致后期产生关节不稳性创伤性骨关节炎。可见,当关节创伤、骨折后,必须进行全面的稳定性评估。关节的稳定性依靠三种因素来维持,即骨骼、韧带和肌肉(腱)。骨骼是关节稳定的基础,根据骨骼的解剖形态、相互匹配状态和力学性能,在关节囊及周围软组织的联接下,形成了关节的骨性稳定因素,它在不同的关节所发挥的稳定功能是有所不同的。
简介:目的探讨常规采血过程、标本采集及保存方式对HCVRNA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采集HCVRNA阳性献血者的血样,以不同的抗凝剂、经不同的温度和时间保存后,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HCVRNA病毒载量,考察HCVRNA的稳定性。结果不同抗凝剂下抗凝全血于4℃保存48h,HCV病毒载量未见显著降低(P〉0.05);不同温度保存全血中,37℃组保存48h病毒载量显著降低(下降0.56Log);不同温度保存的血浆样品中,25℃保存7d,病毒载量出现显著降低(下降0.60Log);经反复冻融4次,血浆中病毒载量未见显著降低(P〉0.05)。结论HCV较为稳定,常规血液采集、运输、实验室处理和保存等方式对其稳定性影响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