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口腔黏膜病变是口腔内科的重要领域,其准确的诊断对于正确的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然而,口腔黏膜病变的诊断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包括临床表现的多样性、病因的复杂性以及与其他口腔疾病的相似性。本文回顾了口腔黏膜病变诊断的现状,并探讨了目前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方法现阶段口腔黏膜病的诊断:口腔黏膜病变是指口腔黏膜发生的各种形态、组织学及临床表现的异常改变 。它们可以是炎症性病变、免疫相关病变、感染性病变或肿瘤性病变。由于口腔黏膜病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准确的诊断对于制定合理的治疗计划至关重要。口腔黏膜病变的诊断涉及多个方面,包括病史采集、临床观察、口腔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口腔黏膜病变的诊断需要综合应用多种工具和方法。临床观察和病史采集是最基本的步骤,包括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疼痛程度、持续时间等。口腔检查是必不可少的,通过肉眼观察和触诊来评估病变的外观、颜色、质地等特征。结论此外,组织活检、刷病理学检查、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细胞学检查和影像学等方法也常用于确诊和鉴别诊断。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口腔药膜治疗口腔粘膜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00名口腔黏膜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0人,观察组50人。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法,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口腔,药膜进行治疗。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的患者经过常规治疗后有效率为80%,观察组患者进过治疗后的有效率为90%,观察组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患者经过治疗复发率为40%,观察组患者的复发率为10%,观察组的复发率低于有效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口腔药膜治疗口腔黏膜病临床效果显著,复发几率少,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口腔黏膜病的相关危险因素,以深入了解该疾病的发生机制,为预防和治疗提供更全面的信息。方法:选择2021年2月-2022年2月在我院就诊的90例口腔粘膜病患者,纳入实验组。另选择90例在此期间于我院进行常规检查的患者,纳入对照组。通过自制的问卷调查,掌握口腔黏膜病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实验组患者在辛辣食品、吸烟、烟熏食品、烫饮食品等方面的比例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每天坚持早晚刷牙且使用轻柔仔细的刷牙方式的患者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长期用药且存在残冠残根和不良修复体的患者远远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口腔黏膜病相关危险因素有不良饮食习惯、吸烟、长期用药、存在残冠残根和不良修复体、不良刷牙习惯。因此,遵循健康饮食、养成良好的刷牙习惯、提高健康认知水平,是减少口腔黏膜病的发生的关键。
简介: 【摘要】 目的:探讨口腔黏膜病患者采用口腔药膜方法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 2017年 7月 -2019年 7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 100例患有口腔黏膜病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 50例。采用常规方法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治疗,采用常规方法结合口腔药膜方法对试验组患者实施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复发情况。结果:治疗后,试验组患者显效率为 80.00%,对照组为 40.00%,试验组患者总有效率为 94.00%,对照组为 60.00%,试验组患者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 P<0.05)。分别对患者给予不同方法实施治疗后,试验组患者复发 2例,占 4.00%,对照组患者复发 16例,占 32.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口腔黏膜病患者采用口腔药膜方法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复发人数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胃黏膜病变临床诊疗方法。方法抽选我院2015年3月~2016年8月收治的86例急性胃黏膜病变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6例急性胃黏膜病变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上消化道出血、贫血、胃黏膜水肿、充血、糜烂等。其中使用损伤胃黏膜药物所致的急性胃黏膜病变患者36例,严重内科疾病所致者24例,严重外科疾病所致者21例,其他原因所致者5例。经临床诊断治疗,总有效率达97.7%(84/86)。结论损伤胃黏膜的药物及严重内外科疾病是导致急性胃黏膜病变的主要原因。通过治疗原发病,去除诱因,保护胃黏膜等综合治疗方法,获得显著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针对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5年2月在我院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80例患者作为调查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将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将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进行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为97.50%,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干预,不仅能让患者的症状得到缓解,同时也打开了患者的心里空间,消除了其的不良情绪,令患者全身心投入到治疗当中,减少了并发症发生的几率,对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有着积极的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中药口腔黏膜表面麻醉及临床应用。方法 通过选取我院 2019 年 1 月 ~2020年 1 月的 60 例口腔疾病患者进行研究,通过采用不同的麻醉方式进行随机数表分组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30 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阿提卡因肾上腺素局部麻醉药物,观察组患者采用中药药方进行麻醉,观察两组治疗后的疼痛评分情况。结果 在使用相应的麻醉措施后:观察组患者的疼痛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于对照组患者( p< 0.05),数据对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通过采用中药药方对口腔疾病患者进行麻醉,可减少麻醉的疼痛感,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且具有损伤小、经济负担少的优势,值得广泛推广和使用。
简介:摘要:随着现代医学科技的飞速发展,口腔医学领域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提供了一系列先进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使口腔黏膜疾病的管理变得更加精确和个体化。从生物标志物检测、组织学分析到成像技术的应用,口腔医学已经为医生提供了更多的工具,以更好地理解和处理口腔黏膜疾病。同时,现代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外科手术和激光治疗,为患者提供了更快速、有效且舒适的治疗选择。本论文将探讨口腔黏膜疾病的现代诊断与治疗方法,旨在全面了解如何应用这些先进技术和治疗手段,以提高口腔健康和患者生活质量。无疑,现代口腔医学的发展已经为医生和患者带来了更多希望,为口腔黏膜疾病的诊断与治疗铺平了新的道路。
简介:摘要:口腔黏膜潜在恶性疾患(Oral Potentially Malignant Disorders, OPMD)是指一组发生在口腔黏膜上的临床表现多样的病变,具有恶变潜能,可进展为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SCC)。OPMD的早期诊断和规范化治疗对于降低OSCC的发病率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至关重要。本文就OPMD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特征、诊断标准、治疗方法及预后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提出诊疗新观点,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简介: 摘要:目的 探讨上消化道黏膜病变的病理类型和临床特点的关系,为临床诊治该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7年 1月~ 2019年 12月我院收集的 9659例上消化道黏膜活檢病理诊断结果,观察胃炎、息肉、溃疡和肿瘤病变与年龄、性别、幽门螺杆菌( Hp)感染情况的关系。结果 ①胃炎:不同年龄段慢性炎症、萎缩、肠化、上皮内瘤变人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女性慢性炎症轻度和中度人数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不同性别萎缩、肠化、上皮内瘤变人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慢性炎症、萎缩、肠化、上皮内瘤变不同严重程度 Hp( +)人数高于 Hp(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②息肉:不同年龄段胃息肉、贲门息肉、食道息肉病变人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女性胃息肉、食道息肉人数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不同性别贲门息肉、十二指肠息肉人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胃息肉、贲门息肉不同类型 Hp( +)人数高于 Hp(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食道息肉、十二指肠息肉 HP感染人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③溃疡和肿瘤病变:不同年龄段胃溃疡、胃癌、食管癌人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不同年龄段贲门溃疡人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男性胃溃疡、食道溃疡、贲门溃疡、胃癌、食管癌人数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胃溃疡、食道溃疡、贲门溃疡、胃癌、食管癌 Hp( +)人数高于 Hp(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轻度慢性胃炎好发于青中年性,息肉、溃疡、肿瘤病变好发于中老年人,轻度慢性胃炎、息肉病变好发于女性,溃疡和肿瘤病变好发于男性,胃炎相关病变、息肉、溃疡、肿瘤与 Hp感染密切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镜窄带成像(narrow-bandimaging,NBI)联合醋酸染色对胃黏膜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各种行胃镜检查的病例,对于粘膜不平、隆起糜烂、隆起凹陷病变者随机分成4组,分别用普通白光、普通白光+醋酸染色、NBI、NBI+醋酸染色,分别观察胃黏膜病变处腺管形态及微血管结构变化,进行病变清晰度评分,评价病变性质,并与病理检查结果相比较。结果入选360例患者,NBI+醋酸染色观察病变时腺管结构及微血管走形变化更清晰,内镜与病理的诊断符合率高,显示NBI联合醋酸染色对病变微细结构的观察有明显优势。结论NBI联合醋酸染色技术,达到优势互补,对病变初步定性及准确取材意义重大,提高活检检查的准确性,进而提高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牙周健康与口腔黏膜肿瘤的良恶性。方法:选定调查对象为某口腔颌面外科病房住院的,且住院时间在2021年6月到次年1月间的成年人。首先完成对患者每次刷牙时间、日刷牙次数和本人基本信息的记录,在牙周专科检查结束后,继续记录其牙周探诊深度、简化软垢指数、菌斑指数、简化牙石指数、龈沟出血指数、肿瘤最大直径等数据,最后是等待外科手术结果,登记病理结果。依靠SPSS26.0软件对上述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调查对象共计110人,其中5名为无牙颌患者。按照饮酒史、吸烟史、每次刷牙时间、每日刷牙次数、居住地、年龄和性别分组,得到牙周指标与口腔卫生指标间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对研究对象所患有肿瘤的情况进行分解得出,恶性肿瘤即口腔癌(OC)的比例为58.18%,良性肿瘤的比例为41.82%;良恶性肿瘤的发病均伴随着牙周炎的发生,良性肿瘤患者中有89.13%患牙周炎,口腔癌患者中有98.44%患牙周炎。两者的SBI、AL、PLI、CI-S和PD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每日刷牙次数等于或超过2次的成年患者患上恶性口腔黏膜肿瘤的比率小于每日刷牙次数不足2次的;年龄低于60岁的成年患者患上恶性口腔黏膜肿瘤的比率低于年龄在60岁以上的患者;口腔黏膜肿瘤为恶性的风险会随着AL值的上升而增加(OR=1.462,95%CI:1.05〜2.03,P<0.05)。结论:通过统计分析得出,本次调查对象中有94.55%的口腔黏膜肿瘤患者同时伴随着牙周炎的发生,他们平时疏于牙周健康管理,不注重口腔卫生环境。观察患者的实际情况,口腔环境越差其肿瘤的直径也就越大,呈现出一种正相关的状态,因此笔者便得出了牙周健康与口腔面膜肿瘤的良、恶性有必然关联的初步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