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针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展开分析,并探究有效的护理预控措施。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150例,深入分析该病的危险因素,并总结有效护理预控方法。结果:统计结果显示,年龄、创伤、妊娠及手术是造成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主要因素,另外根据产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对相关患者进行护理预控,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概率低,临床效果好。结论:对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进行统计记录,结果显示年龄、创伤、妊娠及手术是造成该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在临床上需要针对该类患者进行相关护理预控,来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诊预检分诊标准在患者分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进入本院急诊就诊的15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n=75,实施传统经验预检分诊)和观察组(n=75,实施急诊预检分诊),比较2组患者的分诊时间、满意度等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平均分诊时间为(1.80±0.36)t/min,明显短于参照组的(2.19±1.41)t/min,分诊准确率(96.00%)高于参照组(85.33%),意外事件发生率(0%)低于参照组(8.00%)(P<0.05);观察组医护人员、患者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在急诊分诊中应用急诊预检分诊标准,可有效缩短患者分诊评估时间和挂号时间,提升其分诊效率,确保患者得到及时诊治,且可提升其就诊服务满意,有重要临床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检验科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与防护对策。方法选择2017年8月—2020年2月本院内出现职业危害的事件开展研究。设计一份医院感染伤害调查表格。把2019年8月—2020年2月期间内登记处理的职业伤害事件加以分析统计。探究结果。结果在调查期间内,我院检验科发生过25次医院感染。在此其中,吸入溶胶感染3例,发生率为12.00%。锐器伤引致感染8例,占32.00%。体液/液体喷溅出感染共计12例,发生率为48.00%。其他2例,发生率为8.00%。结论医院内检验科发生医院感染的概率较高。其存在多类高危因素。利用有效方式全面强化科室内高危因素预防和管理力度,可以全面降低医院感染发生概率,其可在根本上确保科室内工作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值得临床加以关注与推广。
简介:[摘要 ] 目的:分析剖宫产产妇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和预防措施。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剖宫产产妇 15例,术后均出现感染征象,时间段为 2012年 1月至 2017年 12月,将其作为试验组;同期术后未发生感染的 15例产妇作为对照组。 采用回顾分析法,总结两组产妇的一般资料和临床资料,经对比明确感染危险因素。结果:在临床资料上,试验组产妇的BMI、合并基础疾病或妊娠并发症比例高于对照组,使用抗生素比例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 P< 0.05)。在手术情况上,两组产妇的无菌操作率差异不大,但试验组产妇出血量大于对照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显著( P< 0.05)。结论:剖宫产产妇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多,提示医护人员加强手术后切口感染的防控工作 ,采用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改善母婴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护理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方法选择我院接诊的住院新生儿160例,将其随机分为2组,每组80例。对照组新生儿采取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新生儿在对照组基础上针对护理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处理。对比2组新生儿护理不良事件以及新生儿家属对护理满意度。结果2组新生儿均有皮肤感染、脐带感染、呼吸道感染等护理不良事件,其中研究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新生儿家属对护理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新生儿护理期间存在一些危险因素,来自于新生儿自身、护理人员及护理管理等方面,积极分析这些因素,并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可以避免护理不良事件,同时提高家属满意度,值得借鉴。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骨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防控策略。方法:将本院在2019年4月-2023年5月接收6100例接受骨科手术治疗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其手术部位感染状况分为感染组、非感染组,对应患者人数分别为69例、6031例,全面了解患者个人及治疗信息等并以此因素分析,根据分析结果进行防控策略制定。结果:通过Logistics回归分析可知年龄、术前血清蛋白水平、糖尿病、手术时机、手术类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清洁性均对手术部位感染产生影响,P<0.05。结论:年龄、术前血清蛋白水平、糖尿病、手术时机、手术类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清洁性均可对骨科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率产生影响,对此还需及时根据影响因素采取相应预防措施,降低感染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全州县某小学传染病暴发的危险因素以及控制措施,为该校制定有效的防控对策提供数据依据。方法全州县某小学2014年-2015年两年间学校医务室统计的暴发传染病的21个班级和未暴发有传染病的43个班级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所得资料按照单因素、多因素条件来进行分析,控制措施的分析采用综合分析评分方法。结果2014-2015年两年全州县某小学传染病暴发共195例,暴发率为7.19%,所有病例集中暴发时间在夏季和秋季,其中腮腺炎暴发占比42.56%。多因素研究表明,进行健康宣教、注意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等措施是传染病暴发的保护因素。暴发的相关控制措施的评价以优11个班级,中6个班级,差4个班级。结论建立良好的传染病暴发评估机制,做好传染病暴发事前事中事后的评估、控制和分析,加强学校传染病管理制度的落实,可有效地防控该校传染病的暴发。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儿童重症监护病房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与护理防控。方法:回顾分析我院 2013年 9月 -2016年 10月收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儿 413例资料,分析感染因素,并制定有效措施护理防控。 结果:通过对多重耐药菌感染分析发现,大肠埃希菌26.2%,鲍曼不动杆菌 6.5%,铜绿假单胞菌 1.0%,肺炎克雷伯菌 52.5%,阴性葡萄球菌 9.0%,金黄色葡萄球菌 4.8%; 危险因素包括未及时隔离感染患儿、消毒不完善、机械通气时间长、侵入性操作、留置导管、抗生素使用种类多、住院时间长等。结论:针对儿童重症监护病房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制定有效的护理措施,能提高护理满意度,降低患儿死亡率,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骨科植入物手术切口感染事件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并对防控的有效措施予以总结。方法 选择2021年1月-2023年12月在我院骨科就诊,并接受植入物手术治疗的临床患者,共计300例,统计抽样患者当中发生手术切口感染的例数,并计算所占比例。同时比较手术切口感染者的年龄情况、切口类型、手术位置、手术时间等信息。结果 研究显示,在抽样的300例接受骨科植入物手术的患者当中,有15例发生手术切口感染,感染发生率达到5.00%。且15例发生切口感染的患者中,年龄60岁以上(含60岁)发生率明显高于60岁以下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类切口发生感染的比例高于Ⅱ类和Ⅰ类切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腹部及以上手术者发生切口感染比例高于胸部及以上手术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在3小时以上(含3小时)者发生切口感染比例高于手术时间不足3小时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骨科植入物手术患者而言,存在发生切口感染的风险,且年龄60以上、Ⅲ类切口、腰腹部及以上手术、手术时间在3小时以上是导致感染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发热门诊预检分诊建立及疫情防空策略在新冠肺炎中的应用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随机选择我院发热门诊在疫情期间收治的1212名患者进行分析研究,构建一站式发热门诊实施标准化的预检分诊流程与疫情防控措施。结果:采用预检分诊以来,在发热门诊中就诊的患者共有1212人,有5人确诊为新冠肺炎患者,并转至外院接受治疗,经检查没有发生漏诊、交叉感染及投诉等问题。结论:在新冠肺炎疫情下,为了筛查的作用可以有效的发挥出来,应在规范化预检分诊和疫情防控干预的基础上,建立医院发热门诊,可以尽快发现感染或疑似感染的病例,及时干预、治疗,有效控制院内的感染,使得疫情控制的效果得到有效的提升。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青少年轻中度近视应用阿托品点眼防控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门诊治疗患者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共98例轻中度近视青少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框架眼睛治疗,观察组通过阿托品点眼进行治疗,对比两组防控效果以及安全性。结果:治疗前,两组裸眼视力、角膜曲率、眼压以及眼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项指标相比治疗前均明显改善,且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品点眼对青少年低中度近视具有良好的防控效果,能够有效促进裸眼视力的恢复,控制眼压波动,且治疗期间无严重并发症,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