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为临床开展鼻窦内窥镜手术提供外科手术解剖学依据.方法:在20具40侧经防腐处理的完整成人尸头标本上,观测鼻腔外侧壁诸结构的大小、分别与鼻前棘距离及其连线与鼻底平面之夹角.结果:上鼻甲长度为15.9±2.9mm,宽度为4.7±1.1mm;中鼻甲长度为36.5±3.4mm,宽度为10.4±3.4mm;下鼻甲长度为42.7±3.6mm,宽度为12.3±1.7mm.鼻前棘至中鼻甲前下端、后下端、额窦开口、蝶窦开口连线的距离及其与鼻底夹角分别为34.0±3.5mm、51.7±4.6mm、49.3±4.3mm、54.5±4.0mm及73.2±6.4°、22.8±3.3°、78.5±8.3、43.5±5.2°.结论:鼻前棘至中鼻甲前下端、后下端、额窦开口、蝶窦开口连线距离及其与鼻底夹角的测量,为临床在内窥镜下寻找窦口、探入窦口及保护中鼻甲提供了解剖学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经脐单穿刺孔与经脐及腹侧壁双穿刺孔腹腔镜应用在小儿鞘膜积液的治疗中临床效果。方法本医院选自2014年3月至2017年3月间所收治的小儿鞘膜积液患者共30例作为对比分析的重要对象,将随机随机数字表法作为分组的方式,对照组(15例)、观察组(15例)。对照组予以经脐单穿刺孔腹腔镜治疗,观察组予以经脐及腹侧壁双穿刺孔腹腔镜治疗,对2组疗效加以观察分析。结果2组的临床指标(手术时间、治疗后住院时间以及治疗费用)对比显著差异不存在(P>0.05),将分析意义降低。结论对于小儿鞘膜积液予以经脐单穿刺孔、经脐及腹侧壁双穿刺孔2种腹腔镜治疗,手术的临床指标不存在显著差异,然而,单孔操作在治疗中有更加美观的效果,并且单人可以完成,节省了人力,在临床应用中具有较高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第一产程活跃中晚期中应用双侧阴部神经阻滞和阴道扩张法的效果。方法选择于2015年1月~2016年8月在本院中分娩的孕妇122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61例,A组第一产程宫口开5cm后中应用双侧阴部神经阻滞和阴道扩张法,B组仅给予单侧阴部神经阻滞,记录两组孕妇第二产程时间、拔露至胎头娩出时间,观察会阴水肿、会阴裂伤、会阴侧切发生情况。结果A组第二产程时间、拔露至胎头娩出时间、会阴水肿、会阴裂伤及会阴侧切发生率均低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第一产程宫口开5cm后应用双侧阴部神经阻滞及阴道扩张法后,可促使孕妇尽快分娩,缩短第二产程时间,并保护会阴,提高助产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密度应用放射吸收法与双能X射线法测定的对比结果。方法本文选取本院2018年5月~2019年3月收治的48例患者,根据入院的时间对其进行编号1~48,48例患者均采用放射吸收法进行测定,然后在采取双能X射线法进行测定,对比分析所有患者在经过不同测定方法之后的结果。结果48例患者在经过两种不同测定之后,对结果进行线性分析,应用放射吸收法进行测定与双能X射线法进行测定的结果r值为0.6985,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骨密度进行测定的时候,应用放射吸收法与双能X射线法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而且都能够准确的检测出患者的骨密度,但是在临床当中,应用放射吸收法进行测定骨密度,其成本相对较低,应用价值较高。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比在胎儿体重预测中临床双参数与超声多参数估测法的准确性。方法:以160例足月、单胎分娩产妇为例,时间为2019.10-2021.10之间,回顾性分析其相关资料。所有对象在对胎儿体重预测时,采用临床双参数(孕妇腹围、宫高)和超声多参数(股骨长径、腹围、头围、双顶径)进行预测,金标准以出生体重为准,对比2种估测法的准确性。结果2种估测法对比胎儿体重符合率的数据后显示超声多参数更高(90.63%vs71.88%),二者达到统计差异要求(P<0.05)。160例产妇分娩30例巨大儿,2种估测法对比巨大儿符合率的数据后显示超声多参数更高(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改良双钢板法在复杂的胫骨平台骨折损伤中应用的疗效。方法收取我院86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损伤患者,收取时间在2013年10月2日直至2016年3月11日,并将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损伤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43例患者实施单侧钢板法治疗),观察组(43例患者实施改良双钢板法)。结果观察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损伤患者治疗后的手术时间(46.12±0.38)min、下肢力度恢复时间(5.47±0.28)d、骨折愈合时间(3.20±0.12)月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损伤患者并发症发生率11.63%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损伤患者实施改良双钢板法治疗,具有十分显著的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胸腔镜下单孔法与双孔法行肺大疱切除术治疗单纯自发性气胸的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将我院选取的70例单纯自发性气胸患者作为治疗回顾性分析对象,以具体治疗方式为依据进行分组,并建立单孔组(n=35)与双孔组(n=35),全部患者均行肺大疱切除术治疗,并分别使用胸腔镜下单孔法与双孔法,比较两组手术治疗结果以及患者术后疼痛程度。结果:单孔组各项手术效果指标中,除手术时间、气胸复发率外均优于双孔组,且单孔组VAS评分均低于双孔组,组间评分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对单纯自发性气胸患者治疗中,采用胸腔镜下肺大疱切除术,手术效果良好,而具体治疗中相比于双孔法,使用单孔法可降低对患者负面影响,临床预后效果更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针对中风痉挛期患者采用中枢健患双侧针刺法对患者肌张力的影响。方法纳入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的我院中风痉挛期患者随机三组各30例,中枢组采用健患双侧取穴针刺法,常规组采用普通针刺法,药物组采用妙纳口服治疗。采用临床痉挛指数评分量表(Clinicalspasticityindex,CSI)和四肢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ugl-Meyerassessmentscale,FMA)评价治疗疗效。结果三组患者在治疗前CSI评分和FMA评分对比无差异(P>0.05),在治疗后三组CSI评分和FMA评分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SD检验结果表明治疗后中枢组CSI评分较药物组和常规组低,药物组CSI评分在三组中最高,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药物组FMA评分较常规组和中枢组低,中枢组FMA评分在三组中最高,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枢健患双侧针刺法能有效的改善中风痉挛期患者的肌张力及痉挛程度,对提高肢体运动功能有较好的效果。
简介:目的比较改良双钢板法与微创内固定系统(LISS)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1月~2004年11月间应用改良双钢板法(48例)及LISS(36例)治疗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84例(SchatzkerⅤ型24例,SchatzkerⅥ型60例),比较两种治疗方法在手术时间、失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关节功能、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胫骨平台内翻角(TPA)及后倾角(PA)变化等方面的差异。结果所有患者获得平均16.2个月(12~23个月)随访。改良双钢板组平均手术时间143min,术中失血量320mL,9例发生并发症,X线愈合时间平均为15.1周(11~23周),完全负重时间平均为16.8周(12~25周),术后1年膝关节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63~98分,平均87.4分。LISS治疗组平均手术时间127min,术中失血量290mL,6例发生并发症,X线愈合时间平均为13.8周(9~17周),完全负重时间平均为14.1周(11~18周)。术后1年膝关节HSS评分65~97分,平均89.6分。两组间上述内容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即刻、3个月及1年的TPA和PA度数组间及组内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对于大部分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单侧LISS固定可以起到与改良双钢板相似的治疗效果,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仍需要加用内侧辅助钢板固定。
简介:目的探讨双血培养瓶培养法在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诊断中的应用前景。方法对2012年3月至2015年10月因在外院行单侧膝髋关节置换术后疼痛、怀疑假体周围感染的32例患者行双血培养瓶培养和拭子培养,其中男性10人,女性22人,膝18例,髋14例。纳入标准:单侧初次髋膝关节置换;年龄〈80岁。排除标准:既往风湿免疫病史;既往激素等免疫抑制剂应用史;年龄〉80岁;2周内应用抗生素。记录阳性例数,及各培养结果的菌种类别。通过骨与肌肉感染病学会(MSIS)的诊断标准来确定患者是否为假体周围感染,计算两种培养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并通过卡方检验(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2例患者中,通过骨与肌肉感染病学会(MSIS)诊断标准有20例被确诊为假体周围感染,其中急性感染2例,慢性感染18例。双血培养瓶法培养的阳性率为19/32(59.4%),拭子培养阳性率为11/32(34.4%)。培养出的病原微生物以表皮葡萄球菌(7例)及金黄色葡萄球菌(5例)为主。双血培养瓶培养法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0.0%、91.7%,拭子培养法分别为55.0%、100%。卡方检验(确切慨率法)提示两者敏感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0.05)。结论双血培养瓶培养法具有更高的阳性率及敏感性,在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病人病原微生物学检查中有更大的诊断价值。
简介:目的通过比较经跗骨窦切口与经外侧L型切口治疗跟骨骨折在内侧相对显露盲区方面的复位质量、跟骨力线及相关疗效,观察经跗骨窦切口治疗跟骨骨折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广州市正骨医院足踝外科收治的52例跟骨骨折患者资料,其中男39例,女13例;年龄28~46岁,平均40.4岁。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经跗骨窦切口治疗(跗骨窦切口组,26例)和经外侧L型切口治疗(外侧L型切口组,26例)。手术前、后摄跟骨轴位X线片并测量跟骨内翻角,比较术后跟骨内翻角纠正的度数,评估内侧壁的复位质量,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评估术后疗效。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12~24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跗骨窦切口组和外侧L型切口组患者的术后跟骨内翻角分别为7.41°±5.17°和8.01°±5.33°,跟骨内翻纠正程度分别为6.60°±6.23°和8.57°±6.64°,跟骨内侧壁复位良好率分别为42.3%(11/26)和53.8%(14/26),AOFAS的踝-后足评分分别为(89.5±7.0)分和(86.2±8.2)分,以上项目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跗骨窦切口与外侧L型切口在内侧壁复位质量、术后跟骨内翻角、跟骨内翻纠正幅度等方面无差异,跗骨窦切口可以作为治疗跟骨骨折的切口选择。
简介:目的探讨股骨转子内侧壁碟形骨块缺损面积对股骨转子间骨折经皮加压钢板(PCCP)固定术后断端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取13具经防腐处理的成人股骨标本,死亡年龄为30~50岁。在相同条件下用线锯在转子间线斜行截骨模拟成实验型Evans—Jensen分型Ⅳ型骨折,标本1~13号的内侧壁缺损面积与小转子投影面积百分比分别为0、10.0%、14.5%、20.2%、23.4%、30.6%、45.8%、56.8%、76.8%、88.7%、99.8%、121.3%、149.4%。按标准程序置入PCCP,采用Instron2000万能物质测试仪施加载荷,对每具标本施加循环载荷,600N垂直载荷分别施加1、10、100、1000次。分别测量循环载荷状态下骨折近、远端的位移。结果循环加载1、10、100、1000次,内侧壁缺损面积与小转子投影面积百分比为30.6%时,近端和远端平均位移分别为0.14、0.10cm。内侧壁缺损面积与小转子投影面积百分比为45.8%时,近端平均位移为0.53cm,较30.6%时增加278.6%;远端平均位移为0.41cm,较30.6%时增加310.0%。内侧壁缺损面积与小转子投影面积百分比为149.4%时,近端平均位移为0.93cm,较30.6%时增加564.3%;远端平均位移为0.65cm,较30.6%时增加550.0%。结论当股骨转子内侧壁碟形骨块缺损面积与小转子投影面积百分比达45.8%及以上时,对PCCP内固定后股骨转子间骨折端的稳定性产生明显影响,且随着缺损面积的增加,相同加压下骨折位移亦呈线性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