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攻击行为,亦称侵犯行为,是针对他人做出以直接或间接的伤害,包括以身体和心理上的伤害为目的的一切行为。攻击行为普遍存在于儿童之间,阻碍了儿童的社会性、个性以及认知的发展,严重影响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影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因素有多种,既有生物学因素,又有家庭、学校、社会文化传统和大众传媒等社会因素,还有个体认知因素等。因此,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干预矫正策略可以从认知训练,情绪宣泄,意志培养和行为干预等四个方面入手,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干预和矫正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 标签: 儿童,攻击行为,影响因素,干预策略
  • 简介:摘要攻击行为可以造成他人身体、心理的严重伤害,音乐治疗可以有效干预攻击行为。音乐治疗是以音乐为媒介,经专门训练过的有能力的治疗师运用音乐的手段达到非音乐目的的心理治疗。通过情绪释放、认知改变及生理的变化,来达到干预攻击行为的目的。

  • 标签: 音乐治疗 攻击行为 临床应用 机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团体心理辅导对高攻击性青少年的共情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4名有高攻击性的青少年学生为被试,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进行8次团体心理辅导,在活动前后施测人际反应指标(IRI)和攻击性问卷(AQ)。结果实验组后测的共情总分高于前测,攻击性得分低于前测;实验组后测的共情得分高于对照组,攻击性得分低于对照组。讨论团体心理辅导这一共情训练方式能有效提高青少年的共情水平,并减少其攻击行为。

  • 标签: 青少年 攻击性 共情 团体心理辅导
  • 简介:摘要攻击性行为是儿童常见的问题行为之一。本文选取典型个案,通过介绍基本情况、自我分析、他人反映、初步的评估与诊断等准备工作,经过五次具体的心理咨询,达到了改善攻击性行为,促进了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提高了学习适应性水平的目的。

  • 标签: 攻击性行为 儿童 心理咨询
  • 简介:目的探讨新入监罪犯攻击行为与EPQ各维度的相关性。方法采用修订的外颈攻击量表封43例新入监罪犯进行连续10天的行为观察,以及艾森克个性问卷测试。结果MOAS量表检出人数为33例(N-43),检出率为76.7%。罪犯的言语攻击、自体攻击攻击总分都与P分呈顾着负相关(P〈0.05),物体攻击与P分的相关也接近0.05水平。结论罪犯的攻击行为与其精神质人格特点有关。

  • 标签: MOAS EPQ 攻击行为 个性 罪犯
  • 简介:摘要中职阶段的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期,神经系统发育活跃,自我意识增强,所以,也是性格形成的主要阶段,同样是心理危机高发期。这个年纪的学生,可能会逐渐在意外界对自己的看法,自尊心明显增强,若没有正确的引导,不能让学生正确处理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不能正确处理矛盾,很可能会引发冲突,甚至攻击性行为。而近年来时有发生的学生攻击性事件,让这个特定年龄阶段的不当行为逐渐引起了大众的关注,各教育界专家、学者纷纷对此展开了研究。本文经查阅大量资料,着重分析中职生发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并试图探讨其相关对策。

  • 标签: 中职生 攻击性行为 原因 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对躁狂症患者的攻击行为危险因素进行研究,探讨对患者的护理对策。方法选择我院中2016年2月至2016年12月中收治的躁狂症患者100例,其中包含50例具有攻击行为的患者和50例不具有攻击行为的患者。将具有攻击行为的躁狂症患者制定为A组,无攻击行为的患者制定为B组。收集两组患者的相关资料,对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和显著性检验,对比其结果。结果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其暴力因子均有明显下降,躁狂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A组患者攻击行为以及暴力行为次数也有了明显减少。结论对躁狂症患者采用合理的心理指导,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病症,降低患者的攻击危险性,从而将患者的危险性降到最低。

  • 标签: 躁狂症患者 攻击行为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精神科暴力攻击风险评估表在精神科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方法抽取2017年1月—11月在我院收治住院150位精神分裂症的住院患者进行“精神科住院患者暴力攻击风险评估表”评估,同时采取相应的护理预防机制。结果精神分裂症的一部分住院患者由于精神症状所致存在不同程度的暴力攻击风险。通过采取相应的护理预防机制后,存在暴力攻击风险的患者在住院期间未发生暴力攻击风险。结论对精神科存在暴力攻击风险住院患者经过风险评估且实施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对预防精神分裂症患者在住院期间实施暴力攻击风险的发生有明显预防效果。

  • 标签: 精神科 精神分裂症 暴力攻击风险评估 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青年精神分裂症患者产生攻击行为的有关预测因素。方法随机选择160例青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和160例健康者,对其一般资料、外显攻击行为、临床症状、社会支持进行评估,并对血清皮质醇进行检测,分析攻击行为产生的相关预测因素。结果青年女性产生攻击行为的主要预测因素是皮质醇和阳性症状,青年男性产生攻击行为的主要预测因素是皮质醇、阴性症状、阳性症状。结论青年精神分裂症患者产生攻击行为的主要预测因素是皮质醇水平、阴性症状和阳性症状。

  • 标签: 青年精神分裂症 血清皮质醇 攻击行为
  • 简介:摘要社会排斥是一种广泛受到人们关注的社会现象。当个体被社会排斥后,会产生挫折从而增加个体的攻击行为。认知风格是个体感知世界的一种方式。场依存的个体依赖环境感知信息。本研究探讨了认知风格作为调节变量在社会排斥下对个体攻击性产生的影响。实验选择54名大学生被试,发现社会排斥会增加场依存个体的攻击性,场依存的个体在社会排斥的情况下产生更强烈的攻击性,但同时也发现在没有被社会排斥的情况下,场独立的被试产生更强的攻击意向。

  • 标签: 社会排斥 认知风格 攻击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以制订相应的治疗与护理对策。方法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一般资料收集,分析兴奋躁动期攻击行为相关因素。结果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发生率为27.86%,其攻击行为与精神症状密切相关。结论需要及时治疗和加强监护,减少精神分裂症攻击行为发生。

  • 标签:
  • 简介:摘要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由于神经生物学因素,遗传学因素,社会心理学因素导致的疾病,是一种严重的精神障碍疾病,具有很多不同的表现。在临床上患者出现思维联想过程缺乏连贯性以及逻辑性是精神分裂症的最具特征性的症状。经过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很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具大的危害。本文根据精神分裂症的患者的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作一综述。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攻击性行为 相关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支持护理对双相障碍病人行为攻击及病耻感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精神科收治的双相障碍病人5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9例,两组均实施精神科护理常规,观察组还增施心理支持护理。比较护理前后两组外显行为攻击量表(MOAS)分、精神疾病病耻感量表(ISMI)分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护理后MOAS量表分、ISMI量表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双相障碍病人实施心理支持护理,可有效降低行为攻击性以及病耻感。

  • 标签: 心理支持护理 双相障碍 病耻感 行为攻击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因素及护理措施。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在我院住院的有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62例以及无精神分裂症患者65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设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收集所有患者的基础资料,分析精神分裂症患者出现攻击的相关因素,并总结护理体会。结果观察组患者既往有攻击史的结构比高于对照组,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精神病表现、激惹、社会兴趣、社会能力得分与对照组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生攻击行为的重要因素有精神病表现、易激怒、缺乏社会兴趣、社会能力差等;临床上应加强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护理,严密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并加强心理疏导和药物治疗,以改善患者的症状。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攻击行为 因素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个体化干预护理对双相障碍患者躁狂期攻击行为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双相障碍患者36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8例,两组均给予精神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另增施个体化干预护理措施,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前以及护理1、2、4、8周后攻击行为变化。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MOAS总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2周、4周以及8周时,观察组患者MOAS总评分较同期对照组有明显下降(均P<0.05)。结论对双相障碍患者实施个体化干预护理,能有效减轻患者躁狂期的攻击行为,对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以及医疗风险有着重要的意义。

  • 标签: 双相障碍 个体化护理 攻击行为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前瞻性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干预效果。方法分别对比前瞻性护理(观察组)与常规护理(对照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改善效果。结果观察组攻击行为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前瞻性护理能够显著改善患者攻击行为。

  • 标签: 前瞻性护理 精神分裂症 攻击行为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门诊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与抑郁情绪调查及预防措施。方法以500例门诊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开展抑郁情况以及攻击行为调查。结果和干预前相比,干预后受试者的SDS分数明显降低,P<0.05。和干预前比,干预后受试者除却缺乏活力、自知力缺乏无明显改善外,其余各项均有所改善,P<0.05。和干预前相比,干预后受试者的激惹、抑郁、精神症状、抑郁得分明显改善,P<0.05。其余项目无明显差异。结论门诊精神分裂症者的攻击行为、精神症状以及抑郁情况存在关联性。防止精神分裂症患者出现攻击行为以及消除抑郁情绪,为当前精神科工作的重点内容,医护人员应当与患者建立起良好的关系。第一时间开展行之有效的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同时开展预见性的防护工作,可以降低攻击行为发生。此法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攻击行为 抑郁 预防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与心理防御机制之间的联系。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有攻击行为与无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患者各50例,利用DSQ对各组患者防御方式进行评估。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有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运用不成熟型防御机制频度最高,运用中间型防御机制频度相对较高,运用成熟型防御机制频度最低。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攻击行为与患者更多地运用不成熟型防御机制有着密切联系,临床针对此类患者的治疗应注意对其人格中存在的不良机制进行矫正,尽量减少其攻击行为。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攻击行为 防御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预见性护理在改善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中的运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伴有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54例,按照数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7例,两组均给予精神科常规治疗与护理,观察组针对攻击行为实施预见性护理。观察护理3个月期间两组患者攻击行为的发生率,调查患者家属的满意率。结果护理3个月期间,观察组患者攻击自身、病友以及医护人员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率达到92.5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住院精神分裂症伴攻击行为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可明显降低攻击行为的发生率,提高患者家属的满意率,对提高患者自身及他人的人身安全具有积极的意义。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预见性护理 攻击性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