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本实验主要是在研究哮喘的中医病机的基础之上,对能够缓解危重症哮喘患者的有效措施进行探究,本实验主要是探究使用联合治疗的方法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取在2015年1月-12月期间,我医院收治的58例危重症哮喘患者,并按照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27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治疗手段进行治疗3个月,实验组患者使用中医汤剂“哮喘1号”治疗,均联合治疗的内容主要包括多索茶碱静脉滴注、甲强龙静脉滴注、溴化异丙托品气雾剂吸入等治疗措施,并且加上一系列的抗代谢紊乱的药物、抗感染的药物、通气平衡等药物进行辅助治疗。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接受3个月的治疗措施之后的治疗效果。结果经过3个月的治疗措施之后,实验组患者的有效率为95%,对照组患者的有效率为80%,可见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实验结果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危重症哮喘患者联合茶碱类药物、β受体激动剂、机械通气药物及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联合使用的办法,取得了明显有效的治疗效果,在临床治疗中具有推广意义和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瘤患者开颅术后中医证型分布及证候表现规律。方法对2007年12月到2010年5月在广东省中医院神经外科住院因脑瘤行择期开颅手术的患者63例,术后第3天进行问卷调查,对开颅术后的中医症侯进行聚类分析研究。结果总结出50项症候,共聚为4类。结论脑瘤患者开颅术后的中医证候有规律可循。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失眠症的中医治疗及临床效果,方法及现状,寻求失眠症中医治疗的最佳方法;方法对2013年5月至2016年5月间在我院门诊就诊的确诊为失眠的患者的治疗的情况和资料进行总结和归纳结果对66例失眠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根据病因证型对症施治,有效40例(60.6%),效果一般21例(31.82%),无效5例(7.58%),治疗有效率达到92.42%;结论中医辨证治疗失眠症,根据患者不同的症型通过辨证论治和配伍使用进行对症下药,以调整脏腑气血阴阳平衡,从根本上对机体进行调节达到痊愈的目的,对患者的睡眠质量起到更为明显且迅速的改善作用,不引起药物依赖及医源性疾患,明显减少抑郁情况的产生,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在临床治疗方面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简介:(四川省宜宾市江安县中医院四川宜宾644200)摘要中医护理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有着独特优势和发展前景。然而,中医护理在临床上应用却不尽人意,主要原因有中医护士严重短缺、护理人员配置不足、激励机制不健全、领导重视不够、人才应用不合理等。要提高和发展中医护理必须合理应用人才、护理人员到位、护理部充分发挥积极作用、争取领导关心,赢得领导理解和支持。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自我效能护理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病症状改善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精神科在2016年3月至2017年7月期间收治的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60例,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精神科常规护理,研究组还增施自我效能护理。观察两组护理前及护理3个月后患者精神病症状改善情况。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护理后焦虑忧郁、缺少活力、思维障碍、激活度以及敌对猜疑维度条目均分较护理前均明显下降(P<0.05);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缺少活力、思维障碍、激活度以及敌对猜疑维度条目均分均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结论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自我效能护理,有利于患者精神病症状的改善,对提高治疗效果及促进疾病康复具有积极影响。
简介:摘要从近年的具体时间分析来看,医疗纠纷事件在不断的增加,尤其是因患者死亡而引起的医疗纠纷影响在不断的加强。从客观角度做分析部分医疗实践中的患者死亡,这与患者自身的身体状况有着显著的联系,但是一旦患者死亡,家属会将责任推向医护人员,这不仅导致了医疗纠纷,也打击了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这对于医护人员的工作实践来讲是十分不利的。针对此类情况,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明确规定了法医可以参加医疗事故的鉴定。从实绩分析来看,法医病理学尸检能够准确的分析和判断死因,这可以为医疗纠纷的有效解决提供帮助。基于此,本文就法医病理学尸检在医疗纠纷与医学司法鉴定中的作用和地位做讨论分析,旨在指导实际工作。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帕罗西汀与氨磺必利在临床中联合治疗伴有精神病症状抑郁发作患者的效果。方法选择于2016年10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我到我院接受治疗的202例伴有精神病症状抑郁发作患者,遵照随机分配法则,分为对照组(n=101)与观察组(n=101)。对照组采用帕罗西汀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帕罗西汀基础上,联合氨磺必利进行治疗,比较两种治疗方式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在治疗后的不同时间段HAMA评分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临床对于伴有精神病症状抑郁发作患者选择帕罗西汀与氨磺必利进行联合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并改善其抑郁情况,应当在临床中广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