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腺苷蛋氨酸联合前列地尔治疗老年戊型病毒性肝炎肝内淤胆的疗效。方法64例老年戊型病毒性肝炎肝内淤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1例,采用腺苷蛋氨酸1000mg静脉滴注,每日1次;治疗组33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同时用前列地尔10ug静脉滴注,每日1次,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观察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和肝功能变化等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后比较肝功能指标TBIL、ALT、TBA和γ-GT值均下降;联合治疗组各指标下降幅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组的总有效率84.8%,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腺苷蛋氨酸联合前列地尔用于治疗老年戊型病毒性肝炎肝内淤胆的患者能有效改善其症状、体征、肝功能。
简介:摘要目的我院主要针对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联合前列地尔治疗病毒性肝炎重度淤胆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方法主要针对2010年到2012年到本院进行病毒性肝炎重度淤胆的50例患者进行分组治疗,随即抽取25例患者到实验组,治疗方法为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联合前列地尔,随机25例患者为对照组,治疗方法为苦黄针结合葡萄糖以及复方甘草酸苷的治疗方法。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治疗周期均为6到8周。结果在6到8周的治疗周期过后,分别对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患者进行STB和SDB的临床症状进行检验,从检验结果中可以看出,实验组的患者明显优于对照组的患者,并且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通过对比实验可以看出,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联合前列地尔对于治疗病毒性肝炎重度淤胆有着比较好的效果,所以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对腹腔镜与开腹胆囊切除术在胆囊结石患者中的临床治疗效果予以探讨分析。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5月至2014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6例胆囊结石患者,对其进行有效分组,分别作为对照组(43)与观察组(43),对对照组患者实施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进行治疗,对观察组实施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将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例数、术后住院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进行比较,观察组患者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将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应用到胆囊结石患者的临床治疗中,能够明显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例数,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缩短患者手术时间,减小患者的手术创伤,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应用中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胆肠(胃)瘘的主要MSCT表现,提高胆肠(胃)瘘的CT诊断水平,从而为临床诊治胆肠(胃)瘘提供更及时精确的影像学支持。方法回顾分析9例经外科证实的胆肠(胃)瘘病例的CT检查资料。9例均行MSCT检查。5例行腹部CT平扫+增强,4例行腹部CT平扫。结果MSCT显示胆囊壁增厚、模糊9例;胆管积气5例,胆囊积气4例,胆囊积胆管均积气2例;显示瘘口5例,胆结石5例;异位胆石4例,其中1例位于十二指肠,1例位于位于空肠,1例位于回盲部,1例胃及胆囊均见结石。1例胃出口梗阻,1例不全性小肠梗阻,1例完全性小肠梗阻。合并肝脓肿1例。结论MSCT在胆肠(胃)瘘的定性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可以较好的显示胆肠(胃)瘘的瘘口,特别是胆肠(胃)瘘合并异位胆石或胆石性肠梗阻时,可以很好的显示异位胆石的位置、大小及数目,以及肠梗阻的位置及程度。当胆肠(胃)瘘合并肝脓肿时,通过CT增强亦能准确诊断。MSCT可以为临床诊治胆肠(胃)瘘提供快速准确全面的影像学信息。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评价通过开放式和完桥式鼓室成形术治疗上鼓室胆脂瘤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文总结分析了2006.3-2011.3间手术、随访至少12月的45例上鼓室胆脂瘤者行开放式鼓室成形术和12例完成完桥式鼓室成形术的病例,并对其临床效果进行评估。结果所有病例随访不少于12个月,干耳时间4~6周。移植鼓膜一期愈合54例。2例植入的PORP脱出,改为植入钛合金听骨。1例施行完桥式手术者于面神经隐窝处复发,改行开放式手术。术后纯音测听气骨导间距≤10dB者占42.1%,11~20dB者占24.6%,21~30dB者占22.8%,≥31dB者占10.5%。结论术前颞骨高分辨率CT的检查结果和术中病变范围的确定有助于手术方式的选择,对于病变范围较广泛的选择开放式手术,而对于范围相对局限的病例选择完桥式鼓室成形术,在根除病灶的基础上保存或提高听力,是较佳的优化治疗选择。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肝胆手术并发胆瘘的治疗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5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22例肝胆手术后并发胆瘘的患者,对患者的临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患者的治疗方式和治疗效果。结果所有22例患者中,接受非手术引流治疗的有17例,其余5例因胆管严重损伤接受再次手术治疗,均住院期间全部治愈,治愈率达到100%。通过对所有患者进行造影检查,其中有16例患者可以明确胆瘘的位置和原因,治愈的时间不同,其中8例在3周之内治愈,占36.4%。在3-4周之内治愈的有5例,占22.7%。在4周之后治疗的有4例,占18.2%。对患者出院之后进行随访,随访的时间为6-12个月,患者均未出现其他并发症。结论针对肝胆手术后并发胆瘘的患者需要对其进行临床分析,胆瘘的发生不仅和患者自身的病因有关,还与手术操作过程有关。对于胆瘘患者,临床应做好充分引流这一预防工作,肝胆手术结束后尽早进行诊断,并对患者发生胆瘘的具体原因、漏出量,以及腹膜炎程度等进行认真观察,从而选择适宜的治疗方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ERCP技术在胆胰系统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成功进行诊断性和治疗性ERCP术的128例病人诊断及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ERCP成功率95.63%,其中胆管结石70例(占54.69%),恶性胆道狭窄19例(占14.84%),良性胆道狭窄13例(占10.16%),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12例(占9.38%),胆源性胰腺炎7例(占5.47%),胆道蛔虫4例(占3.13%),慢性胰腺炎3例(占2.34%)。结论逆行胰胆管造影是目前诊断和治疗胰胆疾病的金标准。
简介:摘要本文通过对十一脏取决于胆的探讨论述了胆与脏腑之间的相互联系,指出正确地理解胆的生理功能,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是探讨在肾上腺皮质激素地塞米松治疗下胆源性腹痛疗效观察。方法将胆源性腹痛患者通过单盲方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8例,给予抗生素头孢唑啉钠4-6/d,分2次,替硝唑1g/d,解痉剂山莨菪碱10~30mg/d及亚硫酸氢钠甲奈醌注射液8mg/d。观察组40例,显效34例,有效4例,总有效率95%;对照组同样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地塞米松10mg静脉注射,1次/d,必要时6h后可重复1次。2组均连用4d,比较2组疗效。结果观察组40例,显效4例,总有效率95%;对照组38例,显效16例,有效9例,总有效率65.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10.0%,对照组26.3%,但均能耐受,不影响治疗。结论地塞米松的应用在胆源性腹痛治疗中具有止痛迅速,疗效稳定,不良反应少等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