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适合气管切开患者的气道湿化方法。方法选取我院ICU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气管切开患者84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取持续雾化吸入法,对照组采取持续滴注加湿法,比较两组气道湿化患者的湿化效果、并发症的发生率和血氧情况。结果观察组湿化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且刺激性咳嗽、痰痂形成、和黏膜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气管切开患者采用持续雾化吸入法可以有效减少痰痂形成和刺激性咳嗽的发生率,对气管切开患者的气道湿化效果更好,并明显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安全有效,有利于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探究妇科腹腔镜术后肩痛及季肋下疼痛护理干预效果。方法基于2014年12月至2015年3月期间本院收治的80例妇科腹腔镜术后肩痛及季肋下疼痛患者的护理干预效果,将8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术后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添膝胸卧位术后护理干预,实时的观察记录两组患者肩痛及季肋下疼痛的护理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护理干预疗效明显的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的治疗效果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妇科腹腔镜术后肩痛及季肋下疼痛采用膝胸卧位与常规的术后护理干预手段相结合,能够高效缓解患者的疼痛感,很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和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人工气道的建立是治疗危重症病人的重要措施。湿化则是人工气道管理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本文通过分析各种人工气道湿化护理方式,并进行优点和缺点的总结。方法《人工气道湿化护理》通过自身在护理工作的具体实践,得出每一种人工气道湿化护理的优劣,以及如何选择湿化液、如何保持温度、如何控制量及速度等。结果合理的呼吸道湿化,如何根据病人选择合适的湿化装置、温度及湿度,如何评估湿化效果,这些都是人工气道湿化中应解决的问题。结论建立人工气道,及时准确地应用机械通气,能迅速改善病人的缺氧状况,防止重要脏器的组织损害和功能障碍,是抢救呼吸衰竭患者的重要手段。人工气道的护理对于机械通气的病人是十分重要的,维护呼吸道正常的功能,从而使病人早日恢复康复。
简介:摘要痰病治气是指在治疗痰病时重在治气,通过治气而达到治痰的目的。痰病多因外感六淫、内伤七情或饮食不慎等使肺脾肾及三焦气化功能失常,水液代谢障碍,导致水津停滞而成。它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如《诸病源候论》所言“痰者,涎液凝聚。”一旦产生,又可成为加重病情或引起新的痰病的致病因素,造成“百病兼痰”。正如李时珍曰“痰涎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入心则迷成癫痈,入肺则塞窍为喘咳背冷,人肝则隔痛干呕寒热往来……”亦如林佩琴《类证治裁·痰饮》云“痰随气升降,遍身皆到,在肺为咳,在胃为呕,在心则悸,在头则眩,在背则冷,在胸则痞,在胁则胀,在肠则泻,在经络则肿,在四肢则痹,变幻百端。”上述理论充分阐述了痰病的产生与气的关系非常密切,因此治痰病必须治气,正如《证治准绳》云“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津液亦随气而顺矣”,朱丹溪在《丹溪心法·痰》中说“治痰浊,实脾士,燥脾湿治其本”,脾为生痰之源,健脾士当是治本,然而丹溪则又认为“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痰病治气即是必先固摄正气,调理脏腑气机,其中又以脾气为重点,再结合化痰浊,从而达到“气顺则痰自除”的目的。这是继仲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又一治疗大法,同时又从治疗角度上阐述了痰饮病的病理机制。笔者运用痰病治气的方法在临床上收到了较好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鼻塞式间歇指令通气(nIMV)和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在无使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症(RDS)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41例入选RDS早产儿,随机分入nIMV组和nCPAP组,均无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观察治疗后临床症状和血气指标的变化。结果nIMV组需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比率低于nCPAP组(20%vs43%,P<0.05);nIMV组CO2潴留比率低于nCPAP组(25%vs57%,P<0.05);nIMV组平均上机时间低于nCPAP组(2.83dvs5.02d,P<0.05);nIMV组低氧血症的比率低于nCPAP组(35%vs48%,P>0.05),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nIMV能更有效的对RDS新生儿进行呼吸支持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ICU机械通气人工气道的管理方法。方法通过对我科2001年11月至2012年7月收治500例各种原因需使用人工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机械通气管理进行了回顾性总结。结果在500例患者中425例经治疗顺利脱机并拔出气管插管顺利转出ICU,5例出现意外拔管,20例由于不能撤机行气管切开后序贯脱机,20例由于病情危重死亡,30例家属放弃治疗出院。结论建立人工气道机械通气后,患者的呼吸道失去湿化过滤等功能易发生呼吸道感染、导管阻塞等并发症。规范护理流程,提高防范意识,熟练掌握呼吸机通气原理的使用方法,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严格的无菌操作概念,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创造早日拔管的条件,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