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65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阴道分娩位难产应用徒手旋转胎的效果。方法在2016年7月至2018年7月入院进行分娩的产妇中选取22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其中,研究组选取徒手旋转胎的方式进行胎方位调整,对照组选取胎吸引术进行胎方位调整,对两组产妇的自然分娩成功率、第二产程时间、产后出血量以及新生儿的神经行为(NBNA)得分进行记录与比较。结果自然分娩成功率研究组高于对照组,第二产程时间与产后出血量,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新生儿NBNA得分研究组高于对照组,但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徒手旋转胎的方式有利于帮助产妇减轻痛苦,从而确保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具有推广价值。

  • 标签: 徒手转胎术 头位难产治疗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三神经痛患者采用三神经周围支多点射频的治疗方式,查看其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8例三神经痛患者参与研究,随机分成对照组29例,观察组29例,分布采用传统的封闭疗法和三神经周围支多点射频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查看患者的VAS评分情况。结果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VAS评分及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对三神经痛患者采用三神经周围支多点射频的治疗方式,有利于缓解患者的症状,改善患者的疼痛情况,因此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三叉神经痛 周围支 多点射频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计压肠板托胎娩出法在位剖宫产取困难中的应用。方法2013年1月-2015年12月剖宫产术中取困难者286例,采用压肠板助娩。结果286例徒手娩胎失败后,改用压肠板助娩成功280例,无新生儿产伤及死亡,无子宫切口下段撕延,产后出血无增加。结论剖宫产术中取困难时使用压肠板助娩,可取得良好的效果,且使用方例便,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剖宫产 取头困难 压肠板托胎头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位难产的鉴别要点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本院2009年6月~2011年6月64例初产妇位难产,观察其临床表现及分娩结局。结果本组64例位难产中,剖宫产63例,其中巨大儿、骨盆异常所致的盆不称28例,占43.8%。活跃期延长或停滞,伴持续性枕横位或枕后位,胎下降受阻35例,占54.7%。胎吸助产1例,占1.6%。结论发现产程异常时及时处理,可降低母儿不良预后。

  • 标签: 头位难产 剖宫产 分娩三要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推拿疗法在鸣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抽取2014年4月-2015年4月,我院收录的15例鸣患者资料,对其临床推拿治疗效果回顾性分析。对病人采取推、拿、提、捏、揉等手法治疗,治疗1个月后回访调查,统计治疗后头鸣症状恢复情况。结果持续推拿治疗1个月后,患者症状均得到有效控制,10例症状治愈,4例效果显著,仅1例病况严重,延迟1个月治疗后恢复。结论中医疗法用于鸣治疗效果优越,值得推广。

  • 标签: 推拿 头鸣 治疗效果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位难产患者临床特点和处理方法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4月-2013年4月收治的131例位难产孕妇,对其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结果131例位难产孕妇有部分实施剖宫产,部分实施阴道助产;导致出现位难产的主要原因在于持续性枕后位、枕横位;位难产的出现会导致孕妇子宫收缩乏力、产后出血等问题。结论位难产发病率一般较高,导致出现该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并且很复杂,需要早期识别,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防止。

  • 标签: 头位难产 孕产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位难产的处理方法,降低头位难产率,提高产科工作质量。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3月—2013年2月一年间245例位难产的原因,临床表现,总结难产的处理方法。结果位难产是产科常见而又十分重要的问题,尽早发现难产的原因,及时处理,能降低头位难产率及剖宫产率。结论产力、产道、胎儿及精神因素是决定分娩的四大因素,正确处理胎与骨盆的关系是处理头位难产的关键,可以减少剖宫产率及新生儿窒息的发生。

  • 标签: 头位难产 产程图 胎头吸引 剖宫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位难产剖宫产的最佳时机。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50例位难产患者作为观察组,并将同期收治的50例位难产患者设为对照组,予以对照组在宫口开大≥6cm时采取剖宫产分娩方式,予以观察组在宫口开大<6cm时采取剖宫产分娩方式,对比两组的分娩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子宫切口裂伤、产后出血以及新生儿窒息三种情况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口开大小于6cm时为处理头位难产的最佳时机,行剖宫产时能降低产后出血、子宫切口裂伤及新生儿窒息等发生率。

  • 标签: 头位难产 剖宫产 时机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徒手旋转胎成枕前位变难产为顺产。方法常规外阴、阴道消毒,导尿,术者在宫缩间歇期手握胎头上托旋转胎成枕前位,宫缩时嘱产妇屏气向下用力,同时助手从腹部配合同方向推移胎儿背部,胎下降不再回转时再慢慢松手。结果徒手旋转胎术38例,成功30例,成功率78.94%;失败8例,失败率21.06%。新生儿出生后1minApgar评分≥8分26例,4~7分4例。结论产程进入活跃期,宫口扩张6~7cm,徒手旋转胎成枕前位,变难产为顺产。

  • 标签: 徒手旋转 处理 头位难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推拿配合围刺法治疗肱二肌长腱腱鞘炎的临床疗效。方法运用弹拨、按、揉、环转等推拿手法配合围刺法治疗。结果临床症状减轻或消除,肩关节功能改善或恢复,总有效率为100%。结论推拿配合围刺法治疗肱二肌长腱腱鞘炎对于改善肱二肌长肌腱的疼痛和肩关节功能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 标签: 肱二头肌长头腱 腱鞘炎 推拿 围刺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干三神经诱发电位(BTEP,brainstemtrigeminalevokedpotentials)在三神经痛显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decompression,MVD)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研究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2014年4月至2017年6月采用MVD术治疗三神经痛患者53例通过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BTEP的W2、W3波。其中38例在完成减压后BTEP明显改善(改善组),15例未明显改善(未改善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特点,影响因素及预后的差异。结果53例患者术中均发现责任血管压迫,两组患者术后随访6~12个月。改善组术后即刻缓解28例,10例术后两周内疼痛缓解,无一例患者发生面瘫、听力下降、麻木等并发症。15例未改善组中,经确认虽减压充分,但BTEP术中无明显改善;术后即刻缓解8例,4例术后疼痛缓解,3例在随访期仍存在明显疼痛;无明显并发症。随访期均未见复发。两组比较,治疗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神经MVD术中BTEP改善可预测手术效果。未改善可能与责任血管压迫力量较大、病程较长、既往行过射频热凝术等因素有关,相较于改善组,手术疗效相对不确切。

  • 标签: 三叉神经痛 微血管减压术 脑干三叉神经诱发电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胎吸引术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在本院经阴道分娩使用胎吸引术助产183例产妇的资料。结果能够快速缓解胎儿窘迫,缩短第二产程,降低剖宫产率。结论胎吸引术操作简单,容易掌握,直接降低了剖宫产率,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

  • 标签: 胎头吸引术 胎儿窘迫 第二产程延长
  • 简介:摘要目的监护孕妇在计划分娩的时间内,完成自然分娩。降低剖宫率,减少母婴近远期并发症。方法对我院2011年12月—2012年6月163例产妇位,实行计划分娩监护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实行计划分娩监护,163例产妇第一产程,第二产程,第三产程,总产程平均时间分别为7°12′,31′,3′24″,8°11′。各产程明显短于《妇产科学》第7版;其中早8-18时分娩114例占70﹪,19-24时分娩11例占6.7﹪;0-7时分娩38例占23.3﹪。结论对每一位孕妇,除骨产道是不变因素外,其它因素都是相对可变化的,胎儿成熟以后应积极创造条件,变异常因素为正常因素,经阴道计划分娩是可行的。

  • 标签: 计划分娩 产程监护 应对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初产妇位难产的原因及临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36例初产妇位难产发生原因、分娩方式及临床特点。结果病例研究中阴道分娩45例,余剖宫产91例。位难产的原因如下产道异常共16例,严重胎位置异常占6例,持续性枕横位及枕后位占90例,宫缩乏力14例。结论位难产发病率较高,胎儿位置异常容易产生位难产,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可以有效降低围生儿死亡率。

  • 标签: 初产妇 头位难产 回顾性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对剖宫产术中娩困难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探讨相应处理方法。方法对60例剖宫产娩困难的孕妇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子宫下段剖宫产,硬膜外麻醉。结果60例产妇切口愈合良好,术后无明显并发症发生。新生儿出生情况良好,无重度窒息。结论为了避免术中发生托困难,医护人员在手术前应对产妇的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对胎儿的大小、胎的高低、临产时间的长短及孕妇腹壁的肥胖程度做到充分的了解,选择合适的切口,正确的操作方法及术中出现问题做出及时正确的处理,从而确保母婴健康。

  • 标签: 剖宫产术 娩头困难 原因 对策
  • 简介:摘要针因其在治疗中风肢体痉挛的特殊疗效备受临床针灸医生的亲睐,其作用机理亦受到普遍关注。患侧肢体痉挛状态是中风病最主要的功能障碍一,过高的肌张力直接影响病人的运动功能,活动能力,痉挛状态伴有疼痛还影响病人睡眠,情绪及精神心理状态1。因此偏瘫的恢复过程中,痉挛是关系到恢复程度的核心问题,如何有效地抑制痉挛是中风恢复期治疗的主要内容及难题。大量临床研究证明针治疗中风肢体痉挛较体针疗效明显16-17。

  • 标签: 头针 中风肢体痉挛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