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承担并完成了1000例受试病例,其中男性364例,女性636例,平均年龄为44.1±13.8(18~65)岁,使用规格为60万U/片的病例为680例,使用规格为100万U/片的病例为320例。1000例病例中有445例治疗前后进行了细菌学检查,细菌阳性例数为102例,细菌阳性率为10.2%。用药剂量为60万或100万U/次、3次/日口服,用药天数为5天,结果显效326例、有效548例、进步102例、无效24例。总有效例数为874例,总有效率为87.4%,细菌阴转例数为78例,细菌阴转率为76.5%,细菌清除例数为75例,细菌清除率为73.5%。1000例病例在未作皮试情况下共有27例出现不良反应,其中肯定与药物有关为9例,可能与药
简介:目的:探讨T波峰-末间期(Tpeak-Tendinterval,Tpe)与室性心律失常发作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对动态心电图检查中的128例患者是否出现室速分为两组:室速组60例,无室速组68例。对检查过程中记录的同步12导心电图各导联的T波峰-末间期进行手工测量,并计算心率校正的T波峰-末间期(Tpe/√RR)。分别对研究对象各导联Tpe间期、Tpe/√RR以及12导联平均Tpe间期、Tpe/√RR进行两组之间比较的统计分析。结果:①除V1导联外其余各导联的Tpe间期及Tpe/√RR在室速组较无室速组显著延长(P〈0.05)。②12导联平均的Tpe间期及Tpe/√RR在室速组较无室速组亦显著延长(P〈0.05)。③在室速组较无室速组Tpe/√RR延长的显著性要高于Tpe间期。结论:室速发作前比无室速发作的Tpe间期延长具有统计学意义,Tpe间期有望成为预测室性心律失常事件的临床指标。
简介: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是以丝氨酸为活性中心的蛋白酶。它激活纤溶酶原成为纤溶酶,这依赖于纤维蛋白,它不能单独激活循环血流中的纤溶酶原。由于其对纤维蛋白有很高的亲和力,故血栓形成时,它能特异地和血栓中的纤维蛋白结合,纤溶酶也通过其赖氨酸残基与纤维蛋白结合,形成三元复合物。这样的机理决定了t-PA可选择性地溶解血栓中的纤维蛋白,而对血流中的纤维蛋白原、凝固因子等没有破坏作用。但由于t-PA在体内的半衰期甚短(约5分钟),且在血浆中已被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剂抑制,故临床上溶栓时需大剂量连续用药,不仅费用昂贵而且有引起系统性纤溶系统出血的危险。因此设计半衰期延长,且亲和力不变甚至提高的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