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84 个结果
  • 简介:1.1对象本法选择口腔门诊中经X线片诊断为根尖周,有自发痛、叩击痛和渗出液,且单用煤酚醛或碘仿、CP等封药,自发痛及叩击痛不能消失者92例,其中男40例,女52例,年龄从15~68岁不等,根尖病程从2周到3年半,有瘘管者64例,无瘘管者28例。

  • 标签: 治疗 糊剂 叩击痛 根尖周炎 瘘管 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大动脉的彩色经颅多普勒检查(TCD)的特点及检查所见。方法:采用德国EME公司TCD-2000型彩色经颅多普勒仪及日本东芝公司SSA-270A型彩超仪,对3例大动脉患者进行颅底大血管TCD检查。结果:TCD检查发现,大动脉所致颅底血管损伤表现为血管狭窄。病变损害程度,左右侧不对称。结论:大动脉患者,应常规做TCD检查。以便了解颅内血管的损伤程度,为临床治疗提供信息及预后评价。

  • 标签: 经颅多普勒 大动脉炎
  • 简介:本文采用开放试验,选用本院门诊、住院患轻、中度细菌感染性疾病的病人1011例(男性423例,女性588例,平均年龄44.7±10.6)。根据病情用氟氯西林0.25g或0.50g(0.25g/片),po,tid,5d,服药前不做皮试。结果:本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1%,无一例发生过敏性休克;总有效率93.17%。结论:排除已知青霉素过敏者患过敏性疾病和过敏体质者,免做青霉素皮试口服氟氯西林胶囊是安全有效的。

  • 标签: 氟氯西林 临床疗效观察 安全性 临床药理 过敏性休克 胶囊
  • 简介:目的:探讨周围性面神经急性期EEG改变与临床意义。方法:对46例周围性面神经急性期进行了EEG检查,对其结果与临床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46例周围性面神经急性期EEG异常16例(34.8%),EEG异常主要见于伴有面、舌部感觉异常的中、重型面瘫病例,异常程度主要是轻、中度异常,异常特点是以面竣对侧为主的低、中波幅θ活动。结论:周围性面神经中、重型急性中伴有脑电活动异常。

  • 标签: 周围性面神经炎 脑电图 急性期 EEG
  • 简介:本文对33例多发性肌患者的肌电图所见进行了回顾性分析。肌电图表现自发性纤颤电位为12%,束颤电位为3%;多相电位增多为84.8%,运动单位电位时限缩短为78.8%,平均波幅降低81.8%;重收缩时呈病理干扰相者为78.8%。文中还讨论了本病肌电图检查的临床价值。

  • 标签: 多发性肌炎 肌电图
  • 简介:本文对72例周围性面神经进行神经传导速度、肌电图检测分析。根据电生理检测特征,将面神经分为三种类型:Ⅰ型面神经脱髓鞘病变型,Ⅱ型面神经轴索损害型,Ⅲ型为混合型。由此说明面神经有二种基本类型,即脱髓鞘型和轴索损害型。脱髓鞘型者,其临床预后较理想,轴索损害型者,其临床恢复慢,易留有后遗症。

  • 标签: 周围性面神经炎 神经传导速度 肌电图
  • 简介:为探寻难治性肺结核有效的治疗方案,本文收集近期内经包括异烟肼、利福平抗痨方案连续治疗6个月,痰菌持续阳性病例42例。予以全程力克肺疾、氧氟沙星、丁胺卡那4个月,并根据既往用药情况予以全程EMB或PZA,完成6个月疗程观察31例。结果:临床治愈5例(12.90%),好转18例(58.06%),总有效率70.96%。本治疗方案中氧氟沙星和丁胺卡那有肯定的抗痨效果。力克肺疾中对氨基水杨酸能有效阻止异烟肼乙酰化,而显著增强异烟肼的疗效,且对氨基水杨酸钠亦具有抗痨作用,此药在临床对复治病例治疗中具有较好疗效。三药联合应用起了协同作用,但存在副作用较多,价格昂贵,疗效不尽人意,并且观察时间和病例有限,因而有待于进一步观察和改进。

  • 标签: 难治性肺结核 疗效观察 氧氟沙星 力克肺疾 异烟肼 治疗方案
  • 简介:目的:分析心电图和频谱心电图检查在儿童心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临床拟诊心肌病儿515例,采用Wilson连接方式,分别做心电图和频谱心电图。应用北京美高仪软件技术有限公司研制、生产的ECG-LAB2.0Gold型心电综合分析系统进行分析。结果:心电图和频谱心电图同时异常者69例(13.4%);心电图(ECG)异常者79例(15.3%);频谱心电图(FCG)异常者195例(37.8%);频谱心电图的异常率大于心电图的异常率(P〈0.05)。心电图和频谱心电图异常者最终确诊为心肌的86例,其中10例为心电图正常而频谱心电图异常者.结论:频谱心电图对心肌的早期诊断比心电图更敏感,可避免部分心肌的误诊诊断,但有一定的假阳性。

  • 标签: 心电图 频谱心电图 儿童 心肌炎 心脏电生理
  • 简介:本文报导我院在1977年7月~1984年12月底儿保门诊的17383名儿童中,曾对672名0~3岁婴幼儿作了左腕部摄片或/及血清钙、磷、碱性磷酸酶等生化检查。照片结果正常的72.8%。在异常片的1833人中,发现疑佝10.15%;初期佝偻病40.0%;激早期佝

  • 标签: 儿保门诊 碱性磷酸酶 血清钙 腕部 出生后 妇幼保健站
  • 简介:目的:探讨神经电图在脊髓灰质麻痹早期的应用方法及诊断意义.方法麻痹早期(平均4.2天)行神经及肌电图检查,采用肌电图、MNCV、SNCV、Hr、Fw及股神经运动潜伏期联合检测,复查时间为发病后平均5.8周.结果:早期的肌电图改变同文献;SCV均正常;Hr、Fw分别46.15%和38.46%的异常,为出波率的减少;MCV出现65.38%的肌肉动作电位波幅降低或缺失;股神经100%异常亦为波幅降低或缺失,与MNCV结果相比有显著意义(P<0.005).复查结果均支持脊髓前角细胞损害改变.结论:神经电图配合肌电图检查可在早期为诊断脊髓灰质提供依据,股神经运动潜伏期检测在脊髓灰质疾病诊断中具有特异性.

  • 标签: 神经电图 检查 脊髓灰质炎 早期诊断
  • 简介:酚妥拉明又名苄胺唑啉,有扩张血管,改善组织微循环的作用。神经性尿潴留是指中枢神经系统疾患所致排尿困难。其治疗仍是困扰临床医生的难题,因而探索有效的治疗途径显得十分重要,脑血管疾病并发尿潴留者多见,我院自1995年6月应用酚妥拉明注射液治疗脑血管疾病所致尿潴留40例,其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 标签: 治疗 尿潴留 脑血管疾病 酚妥拉明 神经性 疗效观察
  • 简介:本文报道27例癫痫患儿,给予卡马西平、苯巴比妥治疗前后检测BEAM,并结合临床动态观察。结果:19例坚持治疗,临床症状及异常脑电地形图有改善,8例未坚持治疗,2例改善不明显,5倒退步,1例加重。本文提示:BEAM是观察临床疗效的一个理想指标。

  • 标签: 癫痫 脑电地形图 卡马西平
  • 简介:目的:观察直流电中药离子穴位透入(以下简称电疗)治疗脑梗死患者假性球麻痹的疗效。方法:随机将160例脑梗死所致的假性球麻痹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使用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同时辅以电疗,对照组只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结果:治疗两个疗程(十天为一疗程)后评定疗效,研究组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有效率为81.72%,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疗治疗脑梗死假性球麻痹疗效肯定。

  • 标签: 脑梗死 假性球麻痹 直流电中药离子穴位透入
  • 简介:目的:探讨儿童期良性中央-颞区棘波灶性癫痫(EBCC)的临床发作形式,动态脑电图(AEEG)不同类型的改变,追踪临床、AEEG及预后情况。方法:对36例不同年龄、不同发作特点、不同发作类型进行清醒、自然睡眠或药物诱导睡眠AEEG描记。结果:本组36例临床发作表现多为部分型,AEEG特点;其中21例(58%)局限于一侧的中央-颞区,15例(42%)呈双侧基本以一侧为主的中央-颞区为起搏点播散到额顶呕,但仍以中央-颞区波幅最高。结论:本病6-10岁为多发年龄,AEEG浅睡期阳性率最高,并以中央-颞区为主的散发、阵发单个棘、尖波或棘、尖-慢综合波间断或连续为发作特点。另外药物治疗比末治疗预后要好。

  • 标签: 儿童良性癫痫 动态脑电图 临床 追踪
  • 简介:目的:观察0.75%布比卡因对脊麻的临床效果与不良反应.方法:按美国ASA分级Ⅰ~Ⅲ级进行下肢、盆腔和会阴部的50例病人按常规脊麻方法测BP、HR、SPO2和EGF并检测麻醉效果.结果:麻醉优良率为98%,仅1例效果差改为全麻,布比卡因起效迅速,成功率高,对右骶神经阻滞完全,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 标签: 布比卡因 脊麻 临床效果 布比卡因 临床观察 脊麻
  • 简介:目的:观察三黄泻心汤对LPS刺激小鼠RAW264.7细胞释放性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小鼠RAW264.7细胞,LPS刺激小鼠RAW264.7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用不同浓度三黄泻心汤及三黄泻心汤有效组分进行干预,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TNF-α含量。结果:三黄泻心汤及三黄泻心汤有效组分可抑制LPS刺激小鼠RAW264.7细胞释放TNF-α,并且其影响细胞因子释放作用与细胞毒作用无关。结论:三黄泻心汤及其有效组分B2、B3可抑制LPS刺激小鼠RAW264.7细胞释放TNF-α。

  • 标签: 三黄泻心汤 脂多糖 细胞因子
  • 简介:目的:探讨葛根素注射液对颈椎病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将确诊的89例颈椎病急性发病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n=45)和对照组(n=44),对照组进行颈椎牵引、局部按摩等基础理疗,治疗组在理疗基础上加用葛根素注射液。观察两组临床效果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2%,高于对照组76.8%(P〈0.05)。症状好转时间分别比对照组缩短6天。血液流变学方面二组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葛根素注射液对治疗颈椎病有一定的疗效

  • 标签: 葛根素注射液 颈椎病 临床分析 治疗方法
  • 简介:目的:观察颈椎动态稳定器(Dynamiccervicalimplant,DCI)治疗退变性颈椎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38例颈椎病患者,其中脊髓型颈椎病15例、神经根型颈椎病23例;单节段21例、两节段17例;均采用颈前路手术,其中颈椎动态稳定器(DCI)组18例,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Anteriorcervicaldiscectomywithfusion,ACDF)组20例。术前患者的年龄、病程、病变节段、脊髓受压情况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记录两种术式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术前及术后半年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ore,VAS)评估疼痛情况;采用脊髓神经功能(Japaneseorthopaedicassociation,JOA)评分评估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影像学测算颈椎管矢状径评估椎管减压情况。结果:随访时间平均为1.5年(11个月-24个月)。术后半年患者的疼痛改善情况、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DCI组与传统ACDF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相邻节段的活动度改变情况,DCI组优于ACDF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动态稳定器治疗退变性颈椎疾病的临床疗效确切,与传统的ACDF术式相当,但在减少相邻节段退变发生率方面更加显著。

  • 标签: 颈椎动态稳定器 退变性颈椎病 颈前路减压融合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