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超微血管成像(SMI)技术诊断腕管综合征(CTS)可行性。方法选择10例(18腕)经电生理检查诊断为CTS患者(CTS组),其中男性2例(4腕),女性8例(14腕);年龄39-70岁,平均年龄58.22岁。21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其中男性2例(4腕),女性19例(38腕);年龄41-76岁,平均年龄54.43岁。行超声检查,在豌豆骨与舟状骨水平测量正中神经横截面积(CSA),采用SMI技术对正中神经内血流半定量评分并测量峰值血流速度,将CTS组与对照组进行对比研究,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确定不同方法的诊断阈值,比较不同方法的诊断价值。结果CTS组正中神经CSA、血流半定量评分和峰值血流速度均高于对照组[(0.13±0.03)cm^2vs(0.10±0.02)cm^2,(3.17±0.71)vs(1.50±0.55),(5.71±4.86)cm/svs(2.74±0.44)cm/s],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SA的诊断阈值为≥0.12cm-2,灵敏度为67%,特异度为83%,曲线下面积为0.84(P=0.000)。血流半定量评分的诊断阈值为≥3,灵敏度为83%,特异度为98%,曲线下面积为0.95(P=0.000)。峰值血流速度的诊断阈值为3.2cm/s,灵敏度为83%,特异度为83%,曲线下面积为0.88(P=0.000)。应用SMI对正中神经内血流进行半定量评分及测量峰值血流速度诊断CTS均优于测量CSA。结论SMI技术评价正中神经内部血流信号有助于诊断CTS。
简介:目的针对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诊断中存在的问题,对模拟内镜技术在检查和诊断中的作用和价值进行观察和评估。方法选择2006年7月至2010年12月OSAHS患儿38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18例;年龄6~7岁,平均年龄6.44岁。采用模拟内镜技术对患儿行鼻咽部检查,合并分泌性中耳炎的为Ⅰ组(n=18),无合并中耳炎的为Ⅱ组(n=20)。观察腺样体的最突出部位的厚度、鼻咽腔前后径、腺样体厚度/鼻咽腔前后径(A/N)比值及腺样体外侧沟的深度。结果Ⅰ组和Ⅱ组儿童腺样体厚度分别为(16.21±1.74)mm、(15.75±1.44)mm;鼻咽腔前后径分别为(19.52±1.37)mm和(19.36±1.27)mm;A/N比值分别为0.85±0.06和0.83±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1)。腺样体外侧沟的深度分别是(1.69±0.52)mm、(2.90±0.68)mm,Ⅰ组腺样体外侧沟的深度明显浅于Ⅱ组(P〈0.01)。结论腺样体肥大合并分泌性中耳炎与腺样体的形态有关;模拟内镜技术不但可以测量腺样体厚度,还可以测量和评估腺样体的形态。对诊断儿童OSAHS有重要的价值,是值得临床推广的方法。
简介:目的:探讨干燥综合征(SS)患者涎腺及甲状腺的超声表现。方法选择46例临床确诊为SS的患者,其中男性8例,女性38例;年龄18~90岁,平均年龄56岁。利用高频超声观察其涎腺(主要是腮腺和颌下腺)及甲状腺的超声声像图特征(观察腺体大小、回声、有无肿块及血流变化)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46例患者的腺体均有不同程度的超声改变。根据声像图特点将其主要分为4种类型:回声不均匀型、结节型、蜂窝样型及腺体萎缩型,SS超声图像改变以蜂窝样型及腺体萎缩型特异性较高,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表现无特异性可寻。结论SS患者的涎腺及甲状腺改变具有一定的超声特征,在疾病诊断、治疗及随访中均有着极其重要的应用价值。
简介:目的探讨PFNA与DHS结合防旋转钉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比较优缺点。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4年12月间接受手术治疗的84例老年转子间骨折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PFNA组(n=48例)和DHS组(n=36例);观察比较两组手术疗效及其临床并发症。结果两组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24个月,平均(12.5±6.5)个月;参照Harris评分,PFNA组手术优良率(91.12±2.36)%,DHS组为(88.42±3.06)%。PFNA组在手术参数手术时间、伤口长度和术中出血量为三项参数的比较中明显优于DHS加防旋转钉组;PNFA组在平均住院时间和平均离床下地时间等术后检测指标均优于DHS组。两组均未出现感染、内置物松动、断裂等并发症。结论FNA治疗老年不稳定型骨折手术用时短、创伤比较小、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低,对于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老年患者建议采用PFNA作为首选治疗方式。
简介:目的研究V-Y肌腱瓣修补和可吸收防粘膜应用于治疗陈旧性跟腱断裂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2003年1月~2008年6月,我科对13例陈旧性跟腱断裂患者,采用小腿三头肌V-Y肌腱瓣修补术和可吸收防粘膜覆盖治疗,修补跟腱缺损距离为3.4-6.0cm,平均距离4.5cm。结果13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为6个月~4年,平均随访2年3个月,按Amer-Lindholm疗效评定标准评估,优10例(77%)良3例(23%),优良率为100%。结论对于陈旧性跟腱断裂,小腿三头肌V-Y肌腱瓣修补和可吸收防粘膜的应用能促进跟腱的愈合,减少术后并发症,,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法。
简介:目的探讨股骨远端骨折锁定钢板内固定失效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2007年5月~2012年6月共14例应用锁定钢板固定失败的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男9例,女5例,年龄27~68岁,平均39.2岁,骨折内固定术后1~8月(平均5.6个月)锁定钢板断裂。钢板断裂者均采用钢板螺钉取出术,5例予交锁髓内钉内固定,9例再次锁定钢板固定,均同时取自体髂骨移植植骨治疗。结果二次术后14例均获得随访,术后随访9~24月,平均14月,13例获得骨性愈合,1例二次锁定钢板固定患者于二次术后8月再次发生钢板断裂,予行钢板螺丝钉取出、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再次手术后6月获骨性愈合。膝关节功能按Kolment评分标准:优4例,良9例,差1例。断裂原因具有多样性,5例钢板选择过短,9例存在螺钉置入密度过大,8例内侧皮质粉碎、缺失,4例因过早负重,2例因锻炼时摔伤而导致内固定失败。结论锁定钢板内固定失效的原因通常与对锁定钢板的适应证掌握不全,骨折端过度剥离、复位不良或内侧皮质存在缺损及术后功能锻炼不当有关。因此,选择合适的内固定物,注重植骨,加强术后康复指导、避免过早负重可有效预防及治疗股骨远端骨折钢板内固定失败。
简介:目的探讨MRI成像在低颅压综合征中诊断价值。方法选择经临床拟诊低颅压综合征30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17例;年龄29-57岁,平均年龄45岁。脑脊液压力均〈0.588kPa(60mmH2O)。进行脑(其中7例增加脊髓)常规MRI成像,采用矢状位及轴位T2加权三维驱动平衡(T2WI-3D-DRIVE)序列成像,增强扫描,综合分析其影像特点,进行临床分型。结果原发性19例占63.3%,继发性11例占36.7%。原发性和继发性共同表现为双侧额颞顶枕部硬脑膜及大脑镰、小脑幕均匀增厚(26例),双侧额顶颞枕部及小脑幕下硬膜下积液(15例)。原发性:硬脑膜均匀增厚19例,硬膜下积液11例,脑室缩小、蛛网膜下腔狭窄10例,脑下垂6例,垂体增大5例,5例后颅窝拥挤结构。增强扫描显示硬脑膜弥漫性增厚及明显强化9例,脊柱MRI扫描显示硬脊膜弥漫增厚并明显强化3例。内科治疗1-2个月后复查全部病例基本恢复正常。继发性:双侧额颞顶枕部硬脑膜及大脑镰、小脑幕均匀增厚7例,双侧额顶颞枕部及小脑幕下硬膜下积液4例。脑脊液鼻漏5例;脊椎脑脊液漏6例。显示脑脊液漏管漏口11例。11例继发性手术后复查均见漏管闭塞。结论低颅压综合征具有一定的MRI特征表现,结合脑脊液压测定,可以明确诊断,并可进行临床分型,提供可行治疗方案和对治疗效果准确判断。
简介:目的探讨小切口正中神经松解术治疗腕管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11月~2015年8月收治25例(33侧)腕管综合征患者,其中男性4例,女性21例,按照顾玉东腕管综合征分型,II型21例29腕,Ⅲ型4例4腕。取腕部小切口,长约1.5cm~2.0cm切口,切断腕横韧带,松解正中神经,比较手术前和末次随访时波斯顿腕管问卷(症状/功能)评分,示指末节两点辨别觉和腕部正中神经肌电图潜伏期的变化,手术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手术平均时间(10±1.97)分钟。随访时间16~60个月,平均35个月,其中完全缓解23例(31腕),有2例(2腕)患者仍残留部分手指麻木症状,没有切口瘢痕痛的发生^末次随访时,测量患者波斯顿问卷(症状/功能)评分,两点辨别觉和正中神经肌电图的潜伏期,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切口正中神经松解术治疗腕管综合征安全,创伤小、临床疗效满意。